夏雪
勞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劳动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学习体系,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重视和努力,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价值观。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所谓劳动教育,劳动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更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心性教育。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认为,劳动教育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劳作,是一种需要实践的活动,是一种实践为主需要在家中实施劳动的活动。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
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现象,导致很多父母溺爱孩子,许多家庭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培养缺失:认为孩子们专心于学习,其他事情都不用费心;认为孩子“永远长不大”,所有事情由家长代劳理所当然;还有将劳动分为三六九等、把劳动当作惩戒手段、过度鼓励孩子有偿劳动等错误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念。二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难以真正深入落实。一方面,学生在校劳动中的安全问题使劳动课程的开展受到阻碍。现在的校园安全教育法规已将学校推上了风口浪尖,学校是校园安全问题的责任者,如果学生在校出现安全事故,学校肯定脱不了干系。这样的压力,使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上畏手畏脚。另一方面,重智轻劳。虽然小学的课程体系中设有一定的劳动课程,但是由于追求学生分数,这些劳动课程往往以“副科”形式呈现,既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课程,也没有系统的课程评价方案,甚至出现被毫无顾虑地让位给“主课”的尴尬境地。所以,学校劳动教育很难得到确切实施,更无法追求理想的效果。
家庭与学校双向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从小就偏离了方向,衍生出的是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心态与行动。这样的学生即使成年,也难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由此可见,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就显得格外重要。
家校合作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强化家校沟通,改变家长教育理念 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基本切入点。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有效利用家长学校,让家长走进德育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讲座,提高家长对学生参与劳动的认识。同时,也要引导家长成为学生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品味劳动成果的甘甜,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家校合作,搭建实践平台 家校目标的一致性,是建立家校合作的前提。家庭和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应搭建多样的实践平台,学校可组织一些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将两股力量合二为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上好劳动课,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上好劳动课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最直接的手段,而各种劳动实践活动更是学生增强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的有力措施。学校德育部门应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劳动教育,通过社团组织开展与劳动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可在取得家长的同意或配合下,与家长一同带学生前往农村、工厂等劳动项目较多的地方参观,使学生意识到劳动者的辛勤。二是开辟实践基地,感受劳动之美。学校可以开辟实践基地,分割到班,让其成为学生挥洒汗水、体验劳动的“开心农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开展农业体验活动,在农业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品尝劳动的果实,感受劳动的美。三是鼓励创造性劳动,培养劳动创新品质。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或陪伴学生做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如指导学生做一些小发明。家长和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工作的指导,还可以为学生搭建展示劳动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讲述创造性的劳动故事,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四是开展公益活动,培养劳动品格。学校应拓宽劳动渠道,搭建公益活动平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各种公益劳动,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体会到劳动帮助他人的快乐。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实践,让家长在活动中改变想法,从而实现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需要家校合作才能收获最优的育人价值。在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中,小学生们定能感知劳动的美,学会用自己的双手扮靓家庭、扮靓校园、扮靓社区,为将来扮靓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具备吃苦耐劳、坚韧顽强、敢于担当等优良品质的优秀少年、时代新人。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自筹课题《乡村小学家校合育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YC20192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经济开发区付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