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学生眼中的生活垃圾分类

2021-05-23 12:21杨如初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调研北京市

杨如初

2020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步入了法治化、常态化、系统化的轨道。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是充分循环利用资源,建设清洁、美丽的北京,推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首都公众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2020年12月,笔者以一名长期生活在北京市的高中生的视角,对北京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调研。为获取参与居民垃圾分类的第一手情况,本次调研采取直接推送至全市城区50余个社区微信群的方式,共计回收有效问卷681份。

一、北京市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的基本情况

总体上看,《条例》实施短短半年多时间, 88.25%的北京市居民已经初步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分别占11.31%和0.44%。在关于生活垃圾具体分类方面,89.72%的居民表示已了解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仅有10.28%的居民对垃圾的具体分类有含混的认知。

参与调研的居民中,53.45%了解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和措施,34.8%表示听说过相关制度,不了解的仅占2.35%。这说明,在《条例》正式实施前,相关政府部门及媒体平台的宣传造势发挥了一定作用。

在关于居民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的途径中,社区宣传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渠道,81.06%的居民表示是从社区宣传中掌握到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这一信息与居民对居住社区是否有垃圾分类宣传的调研数据一致,82.38%的居民表示居住社区有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没有此类宣传的仅占4.26%。其它了解渠道依次为,“网络”占72.54%,“电视”占51.1%,“从亲人或朋友处了解”占38.91%,“报刊或书籍”占36.56%。

超一半北京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严格做到垃圾分类。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做到从源头分类是开展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51.54%的调研对象表示,其他垃圾能够严格做到按规定进行分类。20.12%的居民表示会将所有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处理,还有11.16%的居民按照干、湿两类进行处理。对垃圾不做任何分类而直接扔到垃圾桶的仅占7.64%。

从参与调研的居民投放情况看,77.39%的居民表示基本都会分类投放,19.53%的居民“有时会有时不会”,“基本不会”的仅占3.08%。对所在社区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情况,65.05%的居民表示自己所在社区居民“大部分都会”。谈到对所在社区垃圾分类情况的看法,表示满意的居民占62.85%,其中“非常满意”占23.35%,“比较满意”占39.5%,认为“一般”的占22.91%,表示不满意的占13.65%。

关于在垃圾分类回收中,哪个群体应该发挥最大作用,回答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垃圾排放者、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宣传员、居委会和环卫工人,占比分别为53.3%、16.45%、10.72%、9.84%和6.75%。超过一半的居民认为垃圾排放者应该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了居民对自身责任和义务地自觉、清醒认知。

针对在社区中实施垃圾分类遇到的困难,58.15%的人认为,垃圾分类知识的相对缺乏是最大制约因素,其次是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和社区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分别占52.13%、45.67%。

在调研中,77.97%的居民表示想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表示“没兴趣”的仅占3.52%。针对更容易接受的垃圾分类学习方式,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社区活动、电视台与网络宣传、环保相关讲座和社区宣传栏宣传,占比分别为60.79%、56.68%、49.49%和48.02%。社区活动被认为是最易接受的宣传垃圾分类的方式。

受访居民中占比50.22%,即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定期参与社区活动,并向更多的人宣传和分享相关分类知识。另有29.66%的居民表示,虽然自己垃圾分类知识比较缺乏,但愿意认识更多热爱环保的朋友,并且通过学习向更多的人分享。也有16.74%的居民表示,自己虽然不愿意成为志愿者,但如果有类似活动也会间接参与。

二、调研的几点结论

从调研相关数据,可以将新《条例》实施半年多来的居民垃圾分类情况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居民垃圾分类情况总体较好,已基本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调查显示,超一半的居民能够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并认为垃圾排放者应当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超过70%的居民可以做到按照标识进行分类投放。这说明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推进,居民已初步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取得良好开端。

(二)社区依然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主战场

社区作为居民的生活家园,既具有便捷参与的特性,又能体现居民对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调查显示,社区宣传是居民获取垃圾分类知识的重要途径,社区活动被认为是最容易接受的宣传垃圾分类的方式。超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成为志愿者,定期参与社区活动,宣传和分享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由此看来,社区在居民垃圾分类工作中具有主战场的意义。

(三)垃圾分类工作在软、硬件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关于垃圾分类知识方面,还有10.28%的居民对垃圾具体分类知识有含混不清的认知。从投放情况来看,19.53%的居民分類投放坚持不好,存在“有时会有时不会”的现象。据笔者观察,目前一些社区的垃圾分类投放工作,依然需要志愿者桶前监管;还有一些社区的垃圾分类设施,如各种垃圾分类桶,并不充足等。

(四)垃圾分类工作管理的力度有待提升

目前北京市在社区层面已经建立了一套管理模式,如组织社区志愿者桶前监管、指导,垃圾回收人员定时回收,居民垃圾分类工作积分奖励等。但据笔者观察,要纠正居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监管、指导过程,精细化管理措施需要切实落实到位。

三、几点建议

(一)依托社区加大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力度

要发挥社区优势,充分利用社区板报、显示屏等,采用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意义、垃圾分类条例等相关宣传,丰富居民垃圾分类知识,不断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二)各相关部门要发挥资源优势助力垃圾分类工作

北京市区相关部门,如城市管理、生态环保、民政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开展专题宣讲,现场为居民释疑解惑;组织居民到垃圾处理设施单位、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参观,深入了解加强垃圾分类工作对于提升资源循环利用,建设清洁、美丽家园的重要性,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意义的认识。

(三)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垃圾桶的配置要充足,摆放位置要更加便捷居民投放,垃圾桶的设计要更加艺术、醒目,对居民包括幼儿、学生更有吸引力等。对招募的志愿者要进行全方位培训,切实发挥监管、指导作用等。完善对居民垃圾分类工作的激励政策等。

(四)加大社会动员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垃圾分类风尚

垃圾分类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事,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社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完成。要依托市属主要媒体平台,加强对垃圾分类工作现状和问题的宣传报道,介绍国外垃圾分类工作的经验。要树立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示范社区,并加强宣传报道,组织其他社区观摩,开展经验推广等。总之,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动员,在全社会培育垃圾分类新风尚,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荣荣)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调研北京市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浅谈如何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穿针引线,在社区活动中传承民俗文化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国外政党基层组织的社区活动方式
浅谈群众文化活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调研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