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控制一朵花的开落吗?

2021-05-23 23:37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孝顺父母王明王阳明

由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儒家哲学。曾任职西藏地方志与年鉴编辑,现为自由职业者。

一个哲学思考

在政治课上,我们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其中的唯物主义观点,时空中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如此,一朵花自是一朵花,它遵循花随四季、开开落落的规律,我们似乎无法控制它,但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眼中,也是如此吗?

传说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的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全天下的一切事物都在你的心中,受你内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就能开,你的心让它凋谢,它就立马凋谢吗?”

对此,王阳明是如何回答的呢?且让我们留个悬念。

心里没想过,这是就不存在

众所周知,王阳明是我国明代心学大家,他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

“理”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它被定义为世界的本源,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朱子——朱熹就终其一生追求着“理”。他认为只要了解“理”,就能了解世间的一切。但是,要领会“理”,就必须花功夫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上至浩瀚宇宙,下至一草一木,都得深究,这就是所谓的“格物”。起初,王阳明也跟随朱子的步伐,讲究“格物致知”,他对着家中的竹子“格”了几天几夜,“格”得头眼昏花依然一无所获,王阳明这才意识到,光讲究“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将“理”和“心”结合起来。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孝顺父母这个道理我们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我们的父母也不曾告诉我们如何尽孝,我们之所以孝顺父母,纯粹是出于自己的良知。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会因此消失。因此,王阳明认为“理”全在于人“心”。

“心”与“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就这样被王阳明建立起来,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心外无理”。正如孝顺这个“理”,并不在于父母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有孝顺父母的心。如果我们不关注自己的内心,盲目向外求“理”,反而会一无所获。

除了“理”,王阳明还将“物”与“心”联系了起来。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意思是我们唯有在动了意念之后,才会去促成某件事,正是由于我们的努力,这件事才会真正存在,这就是王明阳所说的“心外无物”。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吧,课本将王阳明主张的哲学思想划归到唯心主义一派,可谓是实至名归了。当然,这种观点也很有局限性,它忽略了事物的独立存在和客观规律。

感知不到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感知不到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你肯定认为这人脑子有毛病。就比如天上的月亮,你闭上眼睛的时候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它就真的不存在了吗?肯定不是呀!但偏偏就有人说“存在即是被感知”,这个怪人就是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贝克莱。

贝克莱认为,我们感知到的外界事物,都是一种主观化的东西,它经过了人的感觉、思想、情感和想象的加工。与其说我们感觉到的那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绝对真实的物体,不如说它是我们脑海中的一个印象、一个词语,只要我们不去想它,就没有了这个印象,也就可以说,这个东西不被我们感知了,因此它是不存在的。比如,天上的月亮,你没注意到它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你,今天天上有月亮吗?你只能回答不知道,因为你不确定它是否存在。

回到我们开篇的问题——“你能控制一朵花的开落吗?”,如果让王阳明或者贝克莱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肯定都会斩钉截铁地说“能”!

而王明阳还能文绉绉地跟你这样解释:“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哲学小剧场

“瘦”是美的必要条件吗?

“減肥”是一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讨论的话题,无论你的体重是110斤、100斤,还是只有90斤,都会在某一时刻觉得自己应该减减肥了。那么,“瘦”一定就是美的必要条件吗?到底体重多少斤才能达到“瘦”的标准呢?难道“胖子”在颜值圈就一定混不下去吗?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惑,不妨试着用王明阳的哲学观点来思考这类问题。王明阳认为“理”全在人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对“美”的独特定义,如果在我心里认为微胖也是一种美,那么“‘瘦是美的必要条件”这个定义也就不成立了。

当然,除了以上问题,我们还可以借鉴王明阳的哲学观点进行其他方面的思考,这将有助于训练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请你想想看,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刻板印象,如果遵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些刻板印象还会存在吗?

提示:心外无物,“理”存在于心中。人可以通过“正心”,而悟得“自身之理”。

猜你喜欢
孝顺父母王明王阳明
真正心平气和
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阳明龙场悟道
走过318
追问高原
真正心平气和
陆绩怀橘
龙门这边(47)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