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
2021年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目光聚焦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科目的社会考级問题,在议案或提案时提出了“调整或取消音乐类考级制度”“制止儿童美术考级”等建议。针对这些建议,有关专家认为,对中小学生的艺术学习而言,考级仍然是一个较有效的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学习方式,其“教会、勤练、有演有展”的教学路径,能够为青少年提供继续学习的目标、动力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培养聚精会神、持之以恒、自我控制等能力,并增进青少年对学习、社会的认知和了解。
也有人认为,对于想要朝专业方向发展的孩子,艺术考级能带来的实际效益有限,很多音乐院校招生“不会看学生考了几级,也不需要这个成绩”。目前,所有的音乐考级都只是“业余水平考级”,在各类升学考试中没有更多的参考意义。但在音乐考级已成定式的当下,通过改革“调整”,艺术考级显然比“取消”更具可行性。近年来,关于“调整”艺术考级的各种意见已有许多,诸如加强市场监管、改革考级内容和形式等等。此外,专家还特别强调,在改革中要进一步强化师资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素养,这对中小学生艺术考级来说,既是当务之急,更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艺术考级可以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以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艺术技巧,开拓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个人修养和情操,同时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愉悦地成长。
近年来,国内音乐、美术等艺术考级问题屡屡在相关教育会议中被关注。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艺术考级在我国已经开展近40年,目前已形成音乐考级、美术考级(含书法考级)、舞蹈考级和表演考级四大类,覆盖70多个专业的庞大考级体系。
艺术考级的发展,为我国广大青少年敞开了艺术学习的大门,解决了数量庞大的艺术培训教师的就业问题,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艺术考级存在重技轻艺、重教轻育的问题,对考级评定结果的利用过于功利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与学的扭曲,使艺术教育走向短视与失真。在相当程度上,这给学习艺术的孩子们带来不小的干扰,使他们丧失了艺术学习的快乐和享受,也让越来越多的考级参与者陷入彷徨、无助,致使艺术考级饱受诟病,并持续引发争议。
现象之一:考点比比皆是,收费各不相同。
实际上,艺术考级源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级制度开始被我国艺术界关注,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音乐学院率先就音乐专业推行考级制度,目的是普及全民艺术教育,筛选生源。20世纪90年代,高考时有艺术特长加分项目。后来,部分地区小升初、初升高,有艺术特长的优先录取;招工,有艺术特长的优先录用……这样的社会氛围助推了学艺及考级热潮水逐浪高。考级需缴纳报考费和证书费,少则七八十元,多则二三百元。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导致考级活动多头介入,不仅各大艺术类高校纷纷开展考级活动,作为公共文化的组织者和领跑者,不少文化馆也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艺术考级任务。在利益驱动下,艺术考级这项集专业性、权威性和社会公益性于一体的艺术活动,被染上了极浓的“铜臭味”,一些不法分子也瞄准了这个行业,从中千方百计攫取钱财。
现象之二:教材质量堪忧,考题“良莠不齐”。
由于多头介入,各自纷争,导致考级机构繁多且“良莠不齐”,考级教材各自编写,考级试题各自选择。在此情况下,即使考生没有作弊因素,不同机构颁发的考级证书含金量也不一样。在一些地方,为了快速通过考级,甚至出现了“定向培训”这种奇招。例如:某市王女士将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送到某书法家那里学书法,学了一个时期,王女士发现儿子每天翻来覆去练的都是那么几十个字。面对王女士的质疑,该书法家自信地夸口说,她儿子练到这个程度可以参加考级了。该书法家的夸口确实属实,因为考级有固定的题库,而且经常是多年不变,特别是低级别的考级,学生不断临摹那几十个字,可以在短时间里顺利通过考试。由此可见,这样的艺术考级并无多少“含金量”可言。
有人或许会问:孩子有必要学艺术吗?孩子从小学艺术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其实,中小学生在上学阶段学习得每一门艺术都是有其价值的,问题不在于“好处”是什么,而是如何把“让孩子学”变成“孩子喜欢学”。作为家长和老师,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和禀赋,从而找到匹配孩子成长的艺术项目。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艺术对于开发右脑是最好的途径,学习艺术可以充分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美术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对美好的事物感兴趣,使他们的身心和智力得到好的锻炼。另外,学艺术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学习艺术的时候,会判断和评估自己的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自己该怎么去模仿,该怎样改正不好的地方。然后,他们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得到创作上的锻炼和艺术素养的提高。此外,学艺术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艺术中的很多项目,是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好的。例如:表演艺术,怎么去表演,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大家都会互相指正学习,这样会使孩子认识到有很多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必须要有团队协作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艺术的孩子精神更饱满、气质更出众。例如:学习舞蹈,长期练舞的孩子,身体素质更强,而且肢体匀称、体态轻盈。此外,学习艺术对于个人的生活品行都有很大的改变,长期的学艺过程更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以及生活习惯,会让人变得更为坚韧,更有个人见解,同时,个人眼界也会更开阔。当然,这些学习艺术的好处都是对艺术感兴趣以及真正热爱艺术的孩子而言的。对于不喜欢艺术的孩子来说,效果则是相反的。因為学习艺术是很辛苦的,需要日复一日的重复、枯燥的练习,需要长久的坚持,极度的自律……如果孩子不喜欢,家长强加于孩子身上,孩子只会越来越厌学,也可能因叛逆而从此不再接触艺术。这对于本来有天赋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近些年,随着社会上面向儿童、青少年的考级考证热,为了孩子的未来与前程,许多家长在焦虑和攀比中,纷纷让孩子加入到艺术考级的大军中。家长在孩子的学前阶段或中小学阶段完成学校课业之余,不顾孩子的课业负担和休息时间,不惜花钱安排孩子参加跆拳道、美术、声乐、乐器、棋类等兴趣班、辅导班学习。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既是对孩子的多方面培养,也是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但是,家长应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物极必反,过则为灾,凡事都应有个度。换言之,家长送孩子参加兴趣班,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主动性才是最重要的。通过频繁考级考证等方式外在施压,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对孩子眼前兴趣特长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来说,可能弊多利少。
社会上的一些行业机构组织的考级考证,本是一种素质教育量化的标准,是为了检验老师教学与孩子学习的水平。但目前组织考级考证的机构杂乱而繁多,令人担忧。除了专业的艺术协会和艺术院校,一些未经批准的文化公司甚至培训机构也在组织考级。这些机构以“升学加分”“择校优先”为诱饵,变着花样让考生和家长陷入考级考证的“混战”中,孩子拿到的等级证书到底能否证明教与学的水平是个问题,届时能否获得升学加分也很难说。从这个角度看,为考级而考级没有多大意义。
为此,作为父母,在对待孩子艺术考级问题上不妨“佛系”一些,在艺术考级问题上擦亮双眼、理性应对、放平心态,摒弃攀比和焦虑的心理。家长需要反思的是,家庭教育的初心、目的和宗旨是什么。家庭教育理念应摆端正,大方向不偏离很重要。当下,不让家长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艺术考级,完全没有“升学焦虑”也许做不到,但“虚荣心”“盲目攀比”的心态千万要不得。为孩子付出大量财力和物力,最终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而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设想中的所谓“优秀的人”,更不是让孩子去实现当年父母未能实现的梦想。“技多不压身”也许没错,但处在长身体阶段的孩子,考级过于频繁、身心疲惫,孩子恐怕就会被“压垮”。
在动员孩子学习艺术时,也许家长刚开始并不知道孩子喜欢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所以,他们一般会一次试听许多课程,但是总会发现其中有那么一个或几个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一旦选择了就要学会坚持下去,就要学会负责。而如果家长不管什么都是直接给孩子安排好,不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只会不断地弱化孩子的主见和独立意识。
从某种角度上讲,“取消音乐类考级制度”或“制止儿童美术考级”皆不是良策,唯有积极推进改革、加强监管和进一步完善考级细节,才能促使艺术考级中的乱象得到终结,还艺术考级一片晴朗的天空,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健康成长。
(编辑 吴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