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瑛
摘 要:梭罗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家,虽然是东西方不同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但是他们的生态自然观是相似的。认真解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读者可以看到道家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道家生态自然观里的自生观和自化观,也在《瓦尔登湖》里为作者所推崇。
关键词:道家 生态自然观 瓦尔登湖
1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人们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便利,但这种快速发展也触发了人类发展和生存中的种种重大危机。人们在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内在要求时,重新发现了中国道家思想的文化精髓,并将其与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中提到的简单生活等观点相对比。从道家哲学思想生态自然观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有助于读者从道家思想中获得关于自然方面的启迪,从而推动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弘扬与传播,并有助于探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
2 道家生态自然观
道家思想是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根据张尚仁等专家学者的论述,总体来说,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部分:一、 尊重自然,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二、清虚自守,强调的是人要保持精神清静。三、关心民生,主张无为而治。其中,第一部分体现了道家哲学的生态自然观。
道家哲学所说的“自然”带有实体性,即包括物质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也包括人与人类社会。道家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物构成了生态平衡的总体:“道”是万物之源,万物皆有其规律,并在道中实现了和谐统一。道家哲学的生态自然观还提倡“道法自然”,即万物自然化育,尊重和保卫彼此的规则。在《瓦尔登湖》的“与鸟兽为邻”和“更高的规律”等章节中,道家生态自然观均得以体现。
3 以道家生态自然观解读《瓦尔登湖》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记录他在湖畔度过的两年隐居时光,以及这段时间里他关于自然、人生、人性等方面的思考。书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中国道家思想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梭罗提倡亲近自然,不打扰自然,呼吁人类与大自然粗犷而多姿的美和谐统一,这也是道家生态哲学中“万物皆一”的观点,两种观点都试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梭罗还强调人应该过一种庄严简朴的生活,在精神上克欲纯洁,这与老庄所倡导的精神逍遥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3.1 道通为一,各得其序的自生观
按照老子的哲学,宇宙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由“道”产生的万物,因有同一的母体而形成整体。《庄子·德充符》中说“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各有不同的生命形态,但是都是由生命的“道”产生的生命体,在生命体这一根本属性上,万物是同一的。在这个统一体中,所有事物都处于平等状态,人也不例外。这一观点在梭罗的文字中得到了共鸣,梭罗给予多样性的生物与整个人类同样的尊重,觉得它们与人类并无高下等级之分,甚至是完全平等的。在瓦尔登湖畔,野鼠会在午饭时间自动钻出来吃东西,也会与梭罗玩起躲猫猫的游戏,甚至会坐在他手掌上,然后大摇大摆的走掉。燕雀会在他搭的棚子上筑巢,还有生性害羞的鹌鹑,打架的蚂蚁,隐秘生活的水獭。甚至当一只小麻雀在梭罗的肩膀上栖息了片刻后,梭罗觉得:“我的肩上无论佩戴什么勋章,都不如扛着那只小鸟来得光荣。”梭罗将自己与其他生命视为一体,并用他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自然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平等相处、和谐共生。梭罗曾自问:“为何偏偏是我们看见的东西构成了这个世界?为何偏偏是这样一些动物做了人类的邻居呢?”他把动物看作人类的邻居,承认了動物和人都是世界的一员,认为构成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像野鼠,鹧鸪这类的非人类生物。在“豆田”一章中他写道:“害虫、冷天,尤其是土拨鼠,他们是我的敌人。我一英亩豆子的四分之一都被土拨鼠吃掉了。可是我哪有权利清除狗尾草这一类的植物,摧毁它们从古时就有的百草园呢?...我们总是忘记,太阳是一视同仁的,它照耀着我们耕作的农田,也照耀着草原和森林。”梭罗认为一切生物都受到了太阳和大自然的养育,而作为“母亲”的大自然是公平的,它不仅照顾着人类,还照顾着其他动植物。人类没有理由剥夺其他生物和人类一样平等生活和生存的权利。这就是道家思想中的“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当我们以万物统称所有事物时,人只不过是万分之一,只能以宇宙万物一份子参与整个宇宙系统的活动。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并没有将自身从万物中独立出来,更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他抱着平等分享的态度,与身边的生物共处,与它们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样,道家思想认为万物不仅仅是同一平等的,而且万物均有灵性。庄子在《齐物论》中,把风看作是大地吐出的气息,描写风的形态时,用了“呵斥,”“哭泣”,“呐喊”这一类具有生命力的词。同样的描写手法在《瓦尔登湖》中也有所体现,书中提及的动植物多达上千种,它们不仅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人格的:瓦尔登湖上的冰裂,是冰块的咳嗽声;榛鸡的眼睛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蚂蚁的互相撕咬仿佛是人类的大战;潜鸟的狂笑是信心的象征;猫头鹰的哀叹是堕落的灵魂;红松鼠则表现得特别亲热和好奇。在梭罗眼中,瓦尔登湖是激荡生命,气势磅礴,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场所。野兽和人类是相同的,只是处于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而已。
3.2 道法自然,辅而无为的自化观
道家哲学将宇宙视为广大无边、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万物运行有序,永葆生机。庄子在《知北游》中明确指出,天下随大道运行,万物此起彼伏,不会始终如一;阴阳的变化,四季的运行,各自有其规律;任何东西都像是自发自动在起作用,不见形迹,但又具有神妙的配合。道家思想认为万物都有其本位,在各自的位置上,共同维持着自然界的发展。所以道家提倡“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也就说,既然自然界中的万物是有秩序,有规则的,那么构成宇宙结构的“道,天,地和人”都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按规律办事。人类应谦恭地对待自己和宇宙中的其它生物,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瓦尔登湖》中,道家这种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体现在梭罗对动植物的描写上。他所描绘的动植物的生活都遵循着自然规律。比如他看到大自然居然允许小小的老鼠将偌大的松树变成盘中餐时,他认为这是因为不这样做的话,树林未免会长得太过茂密。他看到大自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数量和种类多得它们可以自相蚕食,他明白这同样是自然规律,他感叹这种事情,谁也没有责任。明智的人会觉得双方都是清白无辜的。在梭罗眼中,万物都有其自我发展的规律,无论是动物对植物的依赖,还是动物之间的相互掠杀都是自然界为了发展而形成的生物链法则,人类都不应该抱以摒弃的眼光或者用责备的语气斥责自然界的残忍。道家哲学极力反对以人的意志去破坏自然生态。庄子在《庄子·在宥》中说:“乱天之径,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由于人的活动扰乱了自然的常规,违背了万物的常态,自然神妙的生态恢复功能无法完成,结果是群兽纷纷离散,鸟儿夜夜哀鸣,灾难危害到了草木和昆虫。同样的,在梭罗的时代,工业文明刚刚开始全球扩张,梭罗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并发出了呐喊。他第一次在瓦尔登湖泛舟时,它的周边全是高大茂盛的松树和橡树林。然而自他离开以后,湖边的森林竟然遭到了疯狂的砍伐。此后许多年都不能再在林间的小路上漫步,也无法从森林中偶尔看见湖水了。他愤慨道:“要是我的缪斯女神从此沉默无言,那也情有可原。森林都被砍光了,你还能指望鸟儿们唱歌吗?”老子说过:“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梭罗上面这段反问很好的诠释了老子的思想:人类破坏了自然,天地尚且不能维持运行,更何谈令人心悦的鸟鸣和如缪斯般的文明之美呢?没有了文学和艺术,人类将会变得野蛮而低级,甚至不复存在。针对世人对于弗林特湖的破坏,梭罗怒斥:“弗林特湖!我们起名字的本领是多么低劣啊!……他又有什么资格以自己的名字来给这个湖命名呢?……除了与他臭味相投的邻居和立法人员发给他的契约之外,他对这个湖没有任何所有权。”梭罗痛恨那些不遵循自然规律的,对树木进行过度砍伐,对湖水进行任意污染的人。在他看来,这些人在纯净的大自然是卑微的,是大地的耻辱。然而,历史表明,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的进程都无法阻挡,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不断地遭受破坏,原因在于哲学家的生态自然观没有始终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4 结语
梭罗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家是东西方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虽然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他们的生态自然观是相似的,两人都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是平等的,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人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历史的发展也逐渐证明了,他们的观点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有益的,并且是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文明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陈才忆.“梭罗的人生追求及其现代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5(2003).
[2] 许渊冲.《汉英对照老子道德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高格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年.
[4] 张尚仁.《道家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5] 张焱.“从《瓦尔登湖》中的动物描写分析梭罗的自然观”,《教育论坛》67(2016).
江汉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