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策划
春天的盛会,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新的历史方位,标注着新的时代坐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特殊年份召开的全国两会更加凝聚共识、激发力量,更能团结起亿万人民向着崭新的目标奋进。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隆重召开,江苏140 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肩负人民重托,共谋发展良策。
“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目标”……回望来路,我们充满自豪。“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放眼明天,我们信心满怀。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凝聚着担当和力量,更分享着信心和决心。江苏团代表在审议中纷纷表示,报告内容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客观实在、自信务实、鼓舞人心,大家围绕新一年乃至“十四五”时期的相关工作建言献策。
自豪、期待、奋斗。“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感觉非常振奋,最突出的体会就是这三个词。”不少代表为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为九天揽月、万米深潜、九章领跑等一个个鼓舞人心的突破而自豪,为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一项项人类历史上的空前壮举而自豪,更为国家在重大挑战、重重压力面前所展现出的无惧无畏、坚韧团结、蓬勃朝气而自豪。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去年GDP增长2.3%,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 万亿元……在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我国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凝心聚力、开拓奋进。报告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系统回顾总结去年和‘十三五’发展成就。”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代表通读报告后对我国取得的成绩感受颇多。在他看来,报告紧紧围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紧扣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考虑“十四五”发展和今年工作,目标设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他建议,新的一年要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作出更大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上实现更好开局。
“发展要顺应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代表把目光放到了绿色发展上。作为一名生态环境部门的代表,他看到过去一年,全省上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了新世纪以来的最好。同时,他也建议,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既是严峻挑战,也催生巨大产业“风口”,要研究制定低碳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建立国家清洁能源发展基金。用好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创新基于利益调节的激励机制,真正激发企业减污降碳的内生动力。无独有偶,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王卫东代表认为,绿色发展理念也应被运用到金融领域,他表示,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扩大和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实体经济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为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贡献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既有宏观层面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重大事项的部署安排,又有微观层面对市场主体、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具体问题的明确回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震宁代表建议,当前乃至“十四五”期间要以更多举措发掘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优势,形成国内大循环顺畅通达新格局,以更高效能解决突出问题,力促营商环境达到优化改进新水平。面对当前经济发展新模式,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代表亦有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不仅要处理好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要想形成一个合理的“闭环”,促进经济畅通起来,消费和投资密不可分。省审计厅厅长侯学元代表认为,需积极稳妥化解政府隐形债务,密切关注政府平台公司的举债行为,形成闭环管理,化解风险隐患,下足功夫做好各项重大项目投资准备工作,扩大有效投资,提高项目质量。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给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之一——创新。
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国产航母、北斗导航、第五代移动通信、中国高铁、中国核电……“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成果。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期间如何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新作为,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了人大代表们关注的焦点。
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秋林代表看来,“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占比大,要贯彻落实好报告提出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基础建设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数字经济并防范风险隐患,确保经济平稳安全发展。他建议进一步支持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支持江苏苏南地区在创建区域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上进行更多探索尝试。
“近年来,南京聚力创新名城建设,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新动能,科技部肯定南京‘树立了创新驱动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标杆’。”结合“十三五”时期南京在创新方面的举措和成绩,南京市市长韩立明代表谈了几点思考和建议。她说,“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以重大平台赋能原始创新,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以载体建设集聚资源要素,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以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盐城市委书记戴源代表也指出,要想充分激发经济活力,必须紧紧依靠创新,立足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平衡、生产制造与配套服务平衡、创新要素与产业集群平衡、区域特色与资源优势平衡,统筹分工协作、融合共生、人才引领,全力打造主导产业明确、产业优势,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江苏天工集团作为世界特种新材料和精密切削刀具龙头企业,成功打破粉末冶金“卡脖子”关键技术,成为国内唯一掌握粉末冶金规模化生产技术的企业。尝到了自主研发带来的甜头,江苏天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小坤代表更加坚定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从中央到地方应将国际‘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清单列出来,出台专项鼓励类政策和特别奖励,对攻关过程进行扶持,对攻关成功的技术项目进行特别奖励。”这一点对于始终带领团队不断啃下技术“硬骨头”、一次次实现技术攻关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闫丽娟代表而言,感同身受。她认为,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多渠道加大对原创成果和原理性发明的支持力度,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同时系统性加强实验室体系建设,关注企业实验室发展,壮大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延续执行研发费用优惠等政策……这些正是我们企业所关心的,提振了我们创新的信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海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装配制造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巍代表强调,人才是创新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他希望国家对高科技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给予更多政策支持,有效留住核心骨干人员并充分激发其创新创效潜能。江苏恒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代表认为,要达到产学研深度融合,便要以市场投入为主,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落实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23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表述,又一次让“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热词。
“过去几年,通过不懈的投入和努力,我国在节能降耗降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金陵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春生代表认为,下一步应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推进“近零排放”改造,在全国实施严格的环保减排要求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特别是废水排放。“要想有序推进,必须加快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路线图和保障措施,试点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动,向碳的‘净零排放’加快迈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书记杨震代表也提出,要及早布局、抢占先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代表认为,我们要把握“碳中和”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零碳工业体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发挥中国新能源供给的优势,使其成为实现引领零碳工业的可靠支撑,并在建立独立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为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成环境的各项考核指标十分重要。南通酸醋纤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桂泉代表说,“要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系统全面统筹考虑,客观制定环保考核指标,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并科学设置环保标准,为企业环保升级改造留有适当的‘窗口期’,根据环境危害程度差异化地设置排放指标,避免指标的‘宽泛化’和‘一刀切’。”省水利厅厅长陈杰代表认为,要加强防洪减灾重大工程建设,着力做到洪水蓄洪有序、干支治理有序,事权划分有序。他建议国家层面加强农村水利方面的法规供给,构建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工程建好后有人管、管得好,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探索水利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路径。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秦光蔚代表则聚焦耕地质量,提出要推动耕地保护法制化,从顶层设计建立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机制及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基金,将土地出让金全部纳入发展资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的支撑作用,并建议尽快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守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乡村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如今,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国家乡村振兴局也正式挂牌,全面振兴乡村又迈开坚实的一大步。
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振兴乡村,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之地,人大代表们有话说。在泰州市委书记史立军代表看来,乡村振兴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靖江市新桥镇德盛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代表说,乡村振兴需在做出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夯实人才支撑、统筹交通建设四个方面做好文章。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党支部书记张立祥代表认为,要适度向农村调配建设用地,使支撑产业兴旺的项目得以落地。
“补短板、促发展、树样板,特别要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农业。”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副镇长聂永平代表说,帮助农民增收,要达到乡村振兴长效化、精细化和品牌化,还要做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无锡市市长杜小刚代表也认为,助力乡村振兴需加速推进城乡融合,通过除旧布新、提升内涵,以点带面方式打造一批城乡融合先导区、美丽乡村示范带,让广大农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当前乡村旅游、农家乐等项目异常火爆,如何把这些融入到乡村振兴,促进村民富起来,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代表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打造乡村旅游,不能高大上,要接地气,做到小而优、小而特。他建议要精准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以党建引领,管理好班子,促进产业发展,打造群众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同时,他也坦言,要更好地展现民富村强,还需各级村镇给予村一级更有利更宽松更优惠的条件,以聚集更多更优质的资产和资源。对于政策的支持上,徐州市副市长王维峰代表认为,要加快完善乡村振兴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健全中央、地方财政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同时,加大对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应用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支持力度,让地方优势种质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无人居住”“房屋闲置”……在一些地方,“空心村”情况还有存在,可见乡村振兴中人的重要性,尤其是敢闯、敢干之人。在江苏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素明代表看来,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发挥乡贤群体的作用必不可少。他认为,应深度挖掘乡贤资源,分类完善乡贤人才库,搭建联系沟通的桥梁,创新联络服务机制;探索建立乡贤理事会,推广乡贤文化建设,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激励乡贤创业,鼓励金融机构向乡贤回归创业提供融资支持,以此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对于如何留住和发挥乡贤人才作用,扬州“国凤乱针刺绣”研究所技术总监莫元花代表也认为应“重视和加强乡土人才传承培育,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适应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趋势。”“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农家书屋、配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抓好乡村教育振兴,推进农村学校培优补弱。”……希望代表们的一个个好点子,最终落实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好举措。
城镇新增就业1186 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新纳入低保及特困供养近600 万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鲜明的价值导向,字里行间中传递着民生的温度。“民生”历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也是代表们常谈常新的话题。
如何将民生保障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享受到的真实惠、真便捷,代表们畅谈着自己的所思所悟。
托底民生,端稳千家万户的“饭碗”是关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代表认为,要把稳就业作为人社部门第一位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稳、保、扩、提”并举,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从抓好制度体系完善、基金平稳运行、待遇合理调整、经办服务优化四方面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并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使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活力持续增强,服务发展的作用充分彰显。
教育是国计,更是民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南京市浦口区霞光幼儿园园长蒋宇霞代表就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建议,国家应将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优质均衡上,特别要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科研引领,切实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普惠优质”、发展“普惠托育”、强化“家校共育”、推进“减负增效”,努力办好每一所幼儿园,帮助每一个儿童幸福成长。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李鸿彬代表深感,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升学选拔方式、评价管理方式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为此,他建议基础教育阶段要变革育人方式,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原则。
“报告中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及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两点抓住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代表将目光聚焦高等教育。他认为,教育部门在人才培养中应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机制,克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带来的弊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要用个性化的方式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着力破解多年形成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切实提出科学的分类方法、推进举措和评价方式,推动中国大学从排名一流、指标一流走向公认一流和新时代新一流。同样来自教育行业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代表,着眼于国防特色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希望将南航、南理工、哈工程纳入“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促使三所国防特色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并加强国防特色高校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支持国防特色高校创建国家实验室。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我作为交通战线的一名普通职工,对‘十三五’期间的硬核成就有些非常切身的体会。”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党支部副书记权太琦代表从自身从业领域出发,建议提档升级沿海高铁,形成350 公里时速的“黄金通道”。同时,她希望加快公共交通设施“适老化”标准制定和改造提升,方便老年人出行。“实现乡村振兴,交通是保障。”不少代表认为,统筹乡村交通效率,才能畅通振兴的出路。“要想富先修路”的需求在农村依然备受关注,既打通农村公路“毛细血管”,畅通“微循环”,也需加快铁路、快速公路建设,加强区域交通的均衡性。
除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之外,完善住房保障更是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质量,亦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江代表认为,应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效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对服务百姓安居乐业、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住房租赁相关的制度体系相对空缺,规范及发展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健全住房租赁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出台《住房租赁条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租购同权,对新建、改建租赁住房涉及的规划、消防、民水民电、燃气等问题统筹研究、细化落地方案,同时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住房租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住房租赁发展。”王江建议道。
去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集体性、聚集性活动被取消,行业受到严重冲击。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百花齐放的文艺园地,共同营造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如何让这样的图景成为现实,就在你我身边?代表们积极献策。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代表说,开展文化活动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包容文化的多样性,营造兼收并蓄、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代表建议,要促进各地剧种联动交流,加大惠民演出资金支持力度,让更多名家走出去交流。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王芳代表建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服务带动当地发展的有力武器,同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激发传统文化发展活力,更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公共文化服务要适应数字时代新变化。”南京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副主任刘忠诚代表观察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上的新变化,他认为,要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度,如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农家书屋、配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设施等,让基层群众更快更好地享受知识服务。当前,文化市场被垄断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繁荣,对此,扬州玉器厂玉雕设计师高毅进代表建议,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防止资本对文化宣传资源平台的垄断。
去年以来,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行业中,不得不提旅游业。来看一组数据:国内旅游人数同比下降52%,旅行社倒闭1 万多家,社会活力呈萧条状态。“无锡在去年大年夜劝退游客近10万名,退房5000余间。”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代表说,虽然去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恢复程度分别高出全国5.9%和19.6%,但距离全面恢复还有一段距离。旅游业是拉动消费的“发动机”,他认为应按旅游业的细分领域复苏情况,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全面放开低风险地区跨省游业务、会展业务,特别是学生游、亲子游、研学游等业务。
2022 冬奥会,2022 冬残奥会,接下来的两年,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不断。“精心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此为契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代表认为应把体育和文化有机结合宣传,并建言要持续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充分把握赛事机会把中国价值观输出去。长期从事体育事业的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葛菲代表一直关注体育发展中的安全问题,她建议在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中要明确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活动的安全责任主体,完善顶层管理制度及配套规章,从而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在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与会的江苏团代表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最大公约数,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为人民谋福祉的强烈信号。前进的号角,鼓舞着永不停歇的奋斗脚步,我们将锚定目标,乘势而上,书写精彩的中国故事,创造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