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冗余度单跨框架结构性能研究

2021-05-22 09:20潘超
重庆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冗余度防线框架结构

潘超

(北京石油化工工程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西安 710055)

0 引言

单跨框架结构指结构的某个主轴方向均为单跨, 如图1 所示。 此种结构,仅靠单跨方向的2 根柱子承担,没有多余约束,只要1 根柱出现破坏,结构就会倒塌,抗震性能较差。 但由于布置形式简单,在我国早期中小学校舍中应用较多。 根据实际震害表现来看,由于抗侧刚度小,结构超静定次数少,耗能能力弱,结构冗余度小,不能形成多道抗震防线,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一旦框架梁柱节点出现塑性铰,则整个结构出现连续倒塌的可能性很大[1-3]。故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 版)]中规定,当建筑类别为甲、乙类,丙类建筑高度>24m 时,是不能采用单跨框架结构的。 当丙类建筑高度≤24m 时,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4]。但是结构中一个主轴上如果只有局部某个轴线是单跨,其余均为多跨,即有3 根以上框架柱,并且另一主轴为多跨框架,此种结构不同于单跨框架结构,只是局部没有多余约束,并不影响整体结构安全,可同单跨框架结构作区分,认为是单跨框架,只需对局部单跨框架部分做加强构造处理。 单跨框架如图2 所示,不作为本次讨论对象。

图1 单跨框架结构

图2 单跨框架

震害表明,单跨框架结构由于缺少必要的冗余度,地震破坏严重。因此,实际工程应尽量避免采用单跨框架结构。但是在工业建筑中,由于特殊的工艺要求,单跨框架结构不可避免,如引风机房的引风机管道支架、某些工业厂房的附属用房、煤化工解热装置的附属构架等。 因此,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寻找超静定次数大、冗余度多的解决方案尤为重要。 目前文献研究有两种方案,一是加强抗震和抗震构造。 此种方法可以提高延性和抗震性能,但是无法解决无多余约束、结构冗余度少的问题[5]。 二是对已有的单跨框架结构通过增设钢柱的方式进行加固,主要针对早期建造的中小学校舍[6]。 对工业建筑单跨框架结构进行方案分析的较少。 本文针对单跨框架结构增设钢支撑或短墙,采用工程中容易操作和接受的PKPM 软件建立模型进行计算,并提出较为合理的方案,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引风机房支架为单跨框架结构, 位于陕西榆林某工业园区。根据详细地勘,得知该地区设防烈度6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Ⅲ类。 引风机房支架为6 层,高度25.05m,主要为引风机房的管道提供支撑。 经PKPM 建立的模型如图3 所示。 引风机管道荷载按上游专业所提荷载输入。

图3 单跨框架结构

2 方案计算

本次计算作如下假定:

(1) 由于考察整体控制指标,故全楼取楼板刚性假定;

(2) 工业荷载布置的特殊性会引起楼层承载力突变、抗侧刚度不规则,计算地震作用时考虑选取双向地震作用。

2.1 方案一:框架结构

不增加任何措施的纯单跨框架结构模型如图3 所示。 经过PKPM 建模计算,其各项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框架结构指标表

2.2 方案二:框架柱设置短墙

框架柱设置短墙有别于框架-剪力墙。 增设短墙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框架柱在单跨方向的受力, 因此体系上仍属于框架结构。根据抗震规范要求,短墙体厚度取200mm。 当竖向受力构件长宽比小于4 时,认为是柱,当不小于4 时,可认为是墙,故本次假定在单跨方向设置的短墙尺寸为200mm×600mm,如图4 所示。进行计算时,因此结构体系仍为框架,框架柱和短墙没有第一、第二道防线之分。 柱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处理,类似于抗震规范中所规定的有少量剪力墙的框架结构。 框架采用了包络设计,对剪力墙按构造要求配置。 抗震等级均按框架结构处理,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应满足≥1/550 的要求。经过PKPM 建模计算,短墙-框架结构指标见表2。

图4 短墙-单跨框架结构

表2 短墙-框架结构指标表

2.3 方案三:设置支撑

按照抗震规范对中心支撑的要求, 钢支撑材质选为Q235B。无论支撑形式为人字撑或交叉撑,设计时均按压杆计算,长细比限制值取120。 经计算,本文单跨方向设置HW300×300×10×15 的钢支撑,强轴方向为平面外。 现场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放样,在需设置钢支撑的部位进行预埋件设计,预埋件与钢支撑翼缘采用单面坡口焊,与钢支撑腹板采用双面角焊,焊缝高度应根据计算确定,并满足构造要求。 在模型计算中,假定钢支撑两端与框架柱连接形式为铰接,如图5 所示。 按照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钢支撑框架类似于框架-剪力墙中的剪力墙,支撑作为抗震第一道防线,框架柱作为抗震第二道防线, 地震作用全部由支撑的抗侧刚度承担,框架柱可承担小部分地震作用。 进行计算时,按框架-剪力墙处理,框架部分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情况确定,钢支撑的抗震等级在确定的框架抗震等级上提高一级。 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应满足≥1/800 的要求。 经过PKPM 建模计算,钢支撑-框架结构指标见表3。

图5 钢支撑-单跨框架结构

表3 钢支撑-框架结构指标表

3 方案比较分析

方案一、二、三中结构的自振周期(s)均不同,即增设短墙和钢支撑后,改变了结构本身自振周期。 由于结构多跨方向没作改变,故多跨方向(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三个数值均相同。 单跨方向(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1415、1/2954、1/3585,由此可见,增设短墙和钢支撑均可有效减小侧向位移、提高侧向刚度。 方案一想要获得与其他方案相同的效果,需增大框架柱截面。但单方面增大柱截面不仅满足不了经济方面要求, 还会造成浪费,减少有效利用面积,影响使用效果。 另外,也不符合在高烈度地区低承载力、高延性的抗震设计理念。

表4 为单跨方向地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 由表4 可知,在Y方向,即结构的单跨方向,钢支撑倾覆力矩占到80%以上,故钢支撑可作为结构抗震的第一道防线,框架柱可作为第二道防线。 因此,在方案三中,钢支撑作为主要抗侧力构件,受力机理明确。 方案二在结构体系上仍属于框架结构,短墙和框架柱协同工作具有不明确性,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难以把握,没有多道抗震设防的概念。 在方案三中,钢支撑作为耗能构件,吸收了地震作用时横向波传来的能量,减小了地震作用对结构整体的进一步破坏,是一个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 如果在设计中有更高的抗震要求,也可将此钢支撑设计为屈曲约束支撑或消能器,利用消能器提供的附加阻尼减小地震作用。

表4 单跨方向地震工况下的倾覆力矩(单位kN·m)

方案二的布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柱单跨方向布置短墙时,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影响了结构的使用品质。

4 结语

(1) 和民用建筑相比,工业建筑荷载布置更为特殊。 当采用单跨结构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弥补布置上的不规则。 同时,提高结构的冗余度、结构延性,保证工程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

(2) 增设钢支撑或短墙均可有效提高框架结构单跨方向的抗侧刚度、侧向位移。

(3) 钢支撑-框架结构形式不仅解决了单跨框架结构冗余度少的问题,而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结构的抗侧性能,减小了结构的水平侧移,符合抗震设计中多道防线的设计理念,受力明确,相比增设短墙更有优势。

猜你喜欢
冗余度防线框架结构
高速公路桥梁设计冗余度应用
无黏结预应力框架结构的拆改加固设计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简述
做好三道防线,孕育完美“天使”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分析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分析
基于ANSYS的多层框架结构隔震性能分析
桥梁设计的冗余度
无地下室框架结构基础深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