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后的中国音乐剧现状

2021-05-21 12:25黄莉莉
新世纪剧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音乐剧

文/黄莉莉

中国音乐剧目前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批迅速成长的有志于从事音乐剧事业的青年演员、匮乏的文学音乐创作和音乐剧产业管理及运营人才,是中国音乐剧的基本现状。

作为一门世界上比较年轻的舞台表演艺术,音乐剧基本上是一种城市流行文化,它熔歌舞、戏剧表演于一炉,以一种相对轻松自由的面貌区别于古典歌剧和古典芭蕾舞剧,在西方舞台上崛起,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城市观众特别是较为年轻观众的心。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了国外各种文化信息与艺术门类,经过鉴别与淘洗,将适合于中国这块土地的东西留下来,有的与自己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新的文化形态,有的原样保留,作为欣赏与学习的对象。而音乐剧,就是中国引进、学习、融合,成为在这里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的艺术品种。

音乐剧《九九艳阳天》剧照

国家政策的包容开放,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与西方世界交流的频密程度以及对于外语的熟练掌握,使得今天城市年轻的一代对于欧美文化几乎没有陌生感,接受和喜欢音乐剧也就在情理之中。一些音乐剧的忠实观众,对于欧美经典音乐剧如数家珍,他们成为中国音乐剧最早的观众以及一直以来的中坚力量。

但是,音乐剧在中国毕竟刚刚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以说还在打基础的阶段,尽管中国的城市化在加快,青年一代的文化程度提高显而易见,14亿人口的文化市场潜力巨大,但对于音乐剧事业的开拓者来说,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中国音乐剧的学习与实验事实上开始得更早一些,起初是由专业文艺团体来进行的,很多标着轻音乐剧、歌舞故事剧等等标签的作品,其实就是音乐剧的类型。例如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的《芳草心》、沈阳话剧团的《搭错车》等等。但当时这种实验是个别的存在,没有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而且音乐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种,它对于创作表演人才也是有独特要求的,相对于传统的歌剧表演,音乐剧对演员形体动作、舞蹈基础要求都很高,还要有很好的台词训练。直到本世纪初,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设立了音乐剧系,开始针对音乐剧表演的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并且有了松雷剧团这样的专业音乐剧表演团体以及三宝、李盾等以音乐剧为主要创作对象的从业者,从此,中国音乐剧才开始作为文化产业有了基础。并且,中国音乐剧与其他以国有专业艺术团体为基础的舞台表演艺术品种不同,它从一开始就以民营公司为主运作,直接进入了文化市场。

然而,其后的十多年间,音乐剧在中国仍然算是小众艺术,与传统的中国戏曲、话剧、曲艺、歌舞等舞台艺术相比,它的演出市场还仅限于京沪一线城市及东莞这样被定为音乐剧创作基地的个别城市,它的观众也是为数不算多的熟悉欧美流行文化艺术的大城市青年。因此,音乐剧剧团和演员收入微薄,演出票房可以说很惨淡,靠着这些热爱音乐剧、把音乐剧发展作为事业理想的人苦苦支撑。

一档电视台音乐竞演类节目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档节目,就是湖南卫视制作播出的《声入人心》。

2018年冬、2019年夏制作的两季《声入人心》,精心挑选了72名音乐剧、歌剧青年演员及在艺术院校学习这两个专业的青年学生,将音乐剧、歌剧艺术带入了大众的视野。他们中有已经成名的音乐剧、歌剧领域优秀的演员,如《蝶》的主演刘岩、《金沙》的主演郑棋元,世界三大男高音多明戈的学生、青年歌唱家张英席等等,节目受到了热烈欢迎,不仅在重要影音评论推介平台豆瓣网获得了高分,也在普通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歌剧、音乐剧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音乐剧,在这档节目的影响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不仅如此,《声入人心》还借着这个节目推出了一批大受欢迎的音乐剧优秀青年演员,比如阿云嘎、郑云龙等,还有一批原来歌剧专业的青年演员,由于歌剧市场比较小、较难获得演出机会,转而投向音乐剧领域并且取得成功,比如贾凡、高扬等。

由于这些青年演员受到观众喜爱,因此他们主演的音乐剧迅速占领了市场,票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声入人心》第一季播出之后,他们主演的音乐剧变得一票难求,票价也从最高300元左右攀升到1000元左右依然抢手,甚至出现网络上开票几十分钟便售罄的情况。其后热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让音乐剧市场活跃起来,大批从来不曾进入过音乐剧剧场的观众包括中老年观众成了音乐剧的拥戴者。

据网友统计,仅从《声入人心》第一期36名成员在节目中播出后两年间参与演出的音乐剧来说,2019年,15名成员共参加了《九九艳阳天》《春上海1949》《长腿叔叔》等18部290余场音乐剧的演出;2020年,尽管由于疫情原因,剧院的开放受到很大影响,仍然有20名成员参加了《在远方》《重生》《蛋壳里的心跳》《拉赫玛尼诺夫》《小说》《贝多芬》等320余场音乐剧的演出。

《声入人心》之后,中国音乐剧市场迅速活跃起来,尤其是在京沪等大城市逐渐成为青年人消费的主要文艺类型之一。“据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统计,音乐剧市场的消费数据增速在上海11项演出类型中排在首位:2019年全市专业音乐剧场演出752场,同比增长41.1%;迎来观众72万人次,增长48.4%;剧场票房收入1.4亿元。”[1]

当前,音乐剧演出的剧目大体上分为三个板块:一是中国原创剧,从比较早的《蝶》《金沙》《断桥》到近期的《九九艳阳天》《在远方》《重生》《春上海1949》《西厢》《蛋壳里的心跳》等等;二是引进原版经典剧目,由欧美音乐剧团来中国做原汁原味的表演,例如《巴黎圣母院》《猫》《摇滚红与黑》《罗密欧与朱丽叶》《剧院魅影》等等;三是海外版权音乐剧的中文版如《拉赫玛尼诺夫》《贝多芬》《信》或者进行本土化改编如《第一次约会》《我的遗愿清单》等等。

作为当今世界主要的舞台艺术之一,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音乐剧在国外可以说是大众化的娱乐项目,就如同我们会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样。演出最频密的地方当然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而对于我国观众来说,经过了10年的时间,我国的音乐剧仍然在起步阶段。中国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一方面陆续引进外国原版音乐剧向中国观众展示其独特魅力,同时也将其进行中文版制作,吸引接受外语版本还有困难的观众,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创作本土音乐剧,希望在成功引进话剧之后再一次大规模引进西方舞台艺术品种,利用这种艺术样式讲好中国故事。于是,在《声入人心》将音乐剧带到了广大观众的面前之时,也就是我国音乐剧发展的最好的契机。

对比《声入人心》节目播出前后的票房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音乐剧市场规模为4.48亿元,而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7.21亿元,“同比增长60.94%,这表明音乐剧形式被观众逐渐认可,无论是上座率还是平均票价均有大幅提升,直接表现为音乐剧票房收入大幅度增长。”[2]音乐剧在华东地区演出市场占比较大,有45%左右;其次为华南地区,占比21%左右;其他地区占比为4-9%不等。

虽然引进原版外国经典剧目存在小风险、高回报的优势,但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语言问题、审美习惯的差异,无法扩大消费群体,也无法在根本意义上解决音乐剧产业上游人才培养和剧目创作及制作问题。由此,排演中文版本以及原创音乐剧才是真正打好产业基础,培养大众审美,扩大观众群体的根本出发点。这就要求音乐剧创排者在吸收西方音乐剧产业模式成熟的创作理念基础上,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创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用更适合中国观众审美的视听元素,激发观众对于音乐剧的兴趣,培养一批音乐剧的固定观众。

我国音乐剧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了一批愿意把音乐剧作为自己的事业理想并且有良好的表演基础的青年演员,有了对音乐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愿意进入剧场的观众,如何真正拿出高水平的音乐剧作品把他们留在剧场里,把音乐剧产业真正做大做好,让它成为中国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音乐剧工作者的目标,但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思想观念上的问题要解决。

其一,文化主管部门对于音乐剧这种新崛起的外来艺术品种重视不够,缺少更多的扶持与引导。由于音乐剧进入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新时期,它的创作演出基本由市场决定,而它的演出主体也多为规模不大的民营公司,相对来说比较弱势,不像戏曲、话剧、歌剧、芭蕾舞剧等其他舞台艺术表演团体以国有单位为主,政策扶持和引导都是直接并非常有力度的。虽然近两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有了音乐剧,但它扶持的也多是国有艺术团体创作的作品,对于民营音乐剧团体的扶持与引导远远不够。举例来说,由镇江市文广局、镇江市艺术剧院创作的音乐剧《九九艳阳天》除了获得本省本市文化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外,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它的创作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除了请国内著名导演、著名作曲家出任主创外,舞台整体都投入了较大力量,它为了巡演又和保利公司联合制作了青春版,请来了《声入人心》参演者、以全A成绩从国际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的贾凡和“梅花奖”获得者龚莉莉等担任主演,还加入了数十人的舞队,使得这部音乐剧质量精良:音乐创作兼具地域特色和流行元素,很有艺术魅力,歌唱、舞蹈、表演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演出后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在音乐剧中占得了一席之地。目前,青春版《九九艳阳天》已经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巡演多场,今年起,剧组大幅降低《九九艳阳天》的票价,将在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巡演。这才是宣传普及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正确道路。

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剧照

音乐剧《重生》剧照

民营团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做长远规划、长期培养的能力较弱,有时难免利用眼前的利好赚快钱,作品打磨不够便推向市场,同时为了节省成本,舞台设置简陋,演职人员不足,但票价却定得很高,而质次价高的结果,就会消磨观众的美好愿望和热情,再次将音乐剧打回到观者寥寥的境地。

音乐剧创作人金培达就表示,虽然这两年音乐剧市场火爆了,但中国的音乐剧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练好内功。“我现在经常接到这样的邀约——从创作到演出,时间很短,我们创作者就很担心,仓促形成的作品未来根本留不下来——当环境变好的时候,我们应该给行业灌输‘对艺术要有要求’的态度。”

如何给音乐剧表演团体更好的政策甚至资金支持,鼓励他们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沉下心来,出优秀作品,培养高精尖表演和管理人才,培育更加成熟的音乐剧市场,是文化主管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二,音乐剧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要求表演者兼具唱、跳、演等多重艺术技能,因此培养一名音乐剧表演人才有一定难度。目前国内一些艺术高校虽开设了音乐剧专业,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实践经验,学校教育也没有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理论和实践存在断层。狠抓音乐剧的专业教育水平,引进更有实践经验的教学人员,甚至像体育界引进外籍教练那样引进外籍音乐剧师资力量,也是一种办法。同时也可以横向学习话剧、歌剧、舞蹈的教学方式,综合提高音乐剧专业师生的水平和能力。

同时要重视音乐剧排演实践对于音乐剧学习的重要影响。对于音乐剧而言,实践是教学最好的课堂。现在有关部门也开始多方寻找办法,如上海市推出的“音乐剧歌唱大赛”和“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推动了音乐剧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促进了人才和市场的接洽。

其三,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受制于音乐剧创作人才的匮乏,如果说,《声入人心》之后音乐剧表演人才紧缺问题稍微得到了缓解,那么创作人才的匮乏更加致命,中国舞台剧创作的历史很长,有经验的编剧导演也有很多,但是对于音乐剧创作的要求和规律,实事求是地说,原有的编剧与导演还相对比较陌生,什么样的题材、结构更适合音乐剧,什么样的舞台调度和节奏更能体现音乐剧的特色与魅力,还需要我国的编剧和导演去探索,相对于驾轻就熟的话剧舞台、歌剧舞台,他们在音乐剧领域还是青涩的。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当下的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利用中国的故事、中国的音乐元素创作中国的音乐剧,在当下仍然是个值得为之奋斗的非常有价值的目标。

除了原创作品以外,购买版权进行中文译配、由中国音乐剧演员表演,也是目前中国音乐剧市场的一大板块,这种方式对于让更多不懂外语的中国观众熟悉国外音乐剧作品,丰富音乐剧市场有很大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版权出售方不允许对原作进行任何改编,而一些译配者熟悉外语却不一定有很高的中文修养和音乐修养,存在硬译的现象,翻译的中文歌词几乎没有文学性,也缺乏音乐性,增加了演员演唱难度,效果也极不理想。

其四,音乐剧的市场化管理运作是音乐剧发展的重要一环,英、美的音乐剧在这一块早已成熟。而在中国,由于时间短,本身文化市场机制就还远未成熟,仅仅是学习外国经验的话未必适应。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使音乐剧成功破圈,从小众走到大众面前,已经累积10年能量的音乐剧市场也随之升温,音乐剧票房占整体演出市场的份额持续走高,同时票房争夺战也导致同业竞争加剧,原版引进剧、授权中文版、自制原创剧进入百花齐放状态。但在音乐剧市场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长期以来各家演艺机构、音乐剧制作公司停留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局面,缺乏交流与合作机制,面临资源分散、竞争力弱、盈利模式单一、融资方式缺乏等问题。

尽管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其现状还远未乐观,但并不妨碍成为许多人眼中的一块“大蛋糕”。因其具备许多可以改善与进步的地方,可以提升的空间也就非常之大。

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近年来城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一、二、三线城市条件好的剧场越来越多,作为这样一个大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接纳各种不同种类的戏剧的。巨大的市场为音乐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够为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如何利用好人口多、剧场分布广这两个条件,则需要中国整个音乐剧产业进行更为合理的布局。目前音乐剧的票价过高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由于中国原创音乐剧制作成本偏高,民营剧团盈利压力较大,单独要求降低票价也不太现实,降低票价归根结底是需要整个音乐剧行业重视、开发出一个立体的盈利模式,在科学的盈利模式下中国音乐剧产业把降低演出成本、提高合理盈利摆在首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善高票价的问题,促使音乐剧走向大众化。只有当中国走向大众化之际,我国巨大的人口优势以及众多城市所提供的剧场基础的潜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去欣赏本该大众化的音乐剧,让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得到广泛的发扬。

中国音乐剧的未来是光明的,这一点是可以确信的,而在这个光明的未来来临之前,音乐剧产业需要进行的是各种改革与创新。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目前要先从产业模式着手,逐步降低门票价格;然后重视对专业演员和导演的培养,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奠定稳固的人才基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创新能力,无论是在剧本的创作上还是在产业模式的创新上,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中国音乐剧走向光明的未来。

据报道,2019年年底,崇明区政府携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共同在崇明建立了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基地以中国音乐剧产业市场为依托,紧抓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开发、建设机遇,以国际最高水平为目标,开发音乐剧全产业链。

音乐剧《贝多芬》剧照

2020年7月16日,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旗下“音乐剧出品公司连线”签约仪式在上音歌剧院举行。作为第一批入驻中国音乐剧产业基地的11家优质音乐剧出品公司,合翮文化、涵金文化、海笑文化、开心麻花、魅鲸文化、缪时客、染空间、徐俊戏剧、星在文化、一台好戏、致敬文化达成战略合作,助力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音乐剧出品公司连线”希望以“平等、开放、合作”姿态实现资源聚合,抱团取暖,解决行业痛点,尝试新的融资手段,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建立新的音乐剧生态,最终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音乐剧产业化平台。

当音乐剧从业者和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了音乐剧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种种努力推出解决办法,综合治理,就必定会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走上更广阔的道路,使之成为受中国观众欢迎的、拥有巨大潜能的艺术形式,为中国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

注释:

[1]吴桐:《用心耕耘,与观众共同走进音乐剧春天》,《解放日报》,2020年12月8日。

[2]网络:https://bg.qianzhan.《2018年中国音乐剧行业市场分析: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张 中文版音乐剧迎来发展高峰》。

猜你喜欢
音乐剧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