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大》是一部带有西方哲学思想的电影作品,也蕴含安东尼奥尼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与反思。本文从叙事策略、影像风格以及主题意蕴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这部电影所带来的艺术价值与给电影创作人的思考与启发。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这部电影打破了安东尼奥尼以往的创作风格,使电影对于存在与真实的哲学命题有了视觉化的呈现,让电影更富有深度与力度。
【关键词】哲学;安东尼奥尼;存在与真实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3..050
1966年由安东尼奥尼指导的影片《放大》讲述了摄影师托马斯在公园里发现一对约会的情侣,并且拍下了他們约会的场景。当他偷拍的过程被其中的女子发现后,想尽各种办法想要拿回照片,她那紧张的神情引起了托马斯的注意,于是托马斯不断的将照片进行放大,竟然发现了一起谋杀案,在破案的过程中他陷入了迷茫并对自己以往深信不疑的事情产生了怀疑。影片用一个侦破片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一个关于存在与真实的哲学命题,揭示了世界的真实与事件的真相是永远都不能抵达的哲学思想。
1. 叙事策略:虚假性叙事策略
《放大》在叙事策略上采用了一种虚假叙事的方式来体现影片的有关哲学问题的主题思想。主人公托马斯原本认为真实的谋杀案件,到最后他发现的证据却消失的无影无踪。电影中的虚假叙事,首先体现在叙事者托马斯个人视角限制造成的。故事的主线由托马斯带领着进行,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和所得出来的结论都是在托马斯的视角下得到了,这也就造成了影片的虚假叙事策略。其次,托马斯自己坚信自己拍摄到了一起凶杀案,并无限放大自己所拍的照片为找寻证据,但最终却发现只是一些失真了的照片,于是他开始将这些照片加以衔接,靠自己的想象串起这个事件过程,他的幻想也形成了一种虚假性叙事。
在影片前20分钟只是由一系列没有逻辑关系的情节加以堆积,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由一些琐碎的故事情节罗列起来。这也是安东尼奥尼影片惯用的创作手法,通过淡化电影情节,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消解戏剧冲突,完全颠覆传统美学价值,使故事不再以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为结构方式,而是采取无逻辑的情节来展现作品的内在意蕴。影片开头就是一群嬉皮士在街头狂欢的景象,摄影棚里杂乱的琐碎情节,将一点点的细节加以堆砌,但是这些看似没有逻辑关系的故事情节,更能表达导演想要传达的思想态度,用一种混乱且带有荒诞的镜头凸显电影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终极思考。影片最后的网球比赛,是一场无实物的游戏表演,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视线追随着根本不存在的网球,他们的头跟随着球来回晃动,时不时的还会发出欢呼的呐喊声音,除了缺少打网球发出来的音响声,一切都像是真实发生的。托马斯看着这群人,慢慢的走向他们,当假想的球飞到托马斯那边,他们想要让托马斯拾起掉落在地上的球时,托马斯选择加入了他们的游戏,这也预示着他向世界妥协,不再追求所谓的真相。
此外,影片开放式的结局也是电影叙事策略的一个方面。影片结尾处导演用大远景的拍摄手法呈现出托马斯在绿色草坪上的渺小,突然之间托马斯在屏幕前消失,此时画面出现了黑色的字幕,电影结局。我们这时已经不需要去分辨虚假与真实,因为真正的真实是人类的认知永远无法达到的,我们所获得事物的表象之外也是隐藏着众多的残酷与无奈的,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带给观众更深的思索。
2. 影像风格:色彩的象征性与主观性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色彩总是运用到极致,他电影中的色彩已经超越了颜色本身的含义,达到象征隐喻的审美层次,在他的电影里颜色不再是单纯的为影片增加色彩,而是超出它原本的功能,赋予其更深一层的表意功能。《放大》中导演运用了丰富的色彩,表达了人物内心的主观情绪,用赋予象征意义的色彩来突显影片的哲学命题,使得抽象化的概念转变成可视化的形象语言。
绿色原本是寓意平静、和平、安逸与极富生机的色彩,但是影片中凶杀案也是发生在这片看似祥和绿色的草坪之上。在导演的笔下,一个极具美好的颜色在他的创作下变得暗藏杀机,使影片增加了强烈的反讽意味,在这样一个空旷、宁静并且充满诗意的田园公园,却成为凶杀现场,这种鲜明寓意的对比,让绿色赋予了更多的灵魂。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托马斯一个人站在一大片绿色的草坪之上,镜头慢慢向上摇,只留下大片的绿色,这片草地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将这一切所吞噬的幕后操控者,绿色的草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导演将绿色赋予一丝神秘与悬念,让那清新的绿色带有更深入的哲理预言。
另外,蓝色在电影中也体现出导演内在丰富的情感。托马斯从头至尾一直穿着蓝色的衬衣,蓝色的衬衣与他忧郁的眼神相互映衬,给人一种超乎常人的冷静与克制,也表现出托马斯内心的理性与孤独,蓝色在色调上属于冷色调的范畴。在影片开始,托马斯就为观众呈现出来一个高傲的形象,他是这个沉醉世界里唯一清醒的人,那些找他拍照的女模特都要服从于他,他也可以随意摆弄她们的身体,当她们没有表现好状态时,他会对她们破口大骂。可以说这些模特在他的眼里只是拍照的工具,他不会对她们产生任何感情。托马斯在他的摄影棚里是主宰一切的人物,当两个女孩找到托马斯想让他帮她们拍照时,托马斯冷漠拒绝,在他的眼里那些女孩是荒唐的,是不值得托马斯去帮她们拍照的。在托马斯的眼里充满了冷酷,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用冷峻的双眼高傲的审视着这个社会以及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各型各色的人物。
影片中也富有鲜明的色彩对比,托马斯的摄影棚整体是以黑白为基调的颜色,他所拍摄的照片都是黑白色的,这与摄影棚里身穿五颜六色服装的模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导演将外部世界的喧嚣与托马斯内心的冷漠,通过颜色的差异形成对比,用一种视觉表象的虚假隐喻现实世界的空虚。而托马斯则是用冷静的眼睛注视着这个虚假狂欢的世界。颜色的差异同样带来一种鲜明的对比,揭示出托马斯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3.主题意蕴:存在的虚无性与真实的不可知
《放大》作为现实主义大师安东尼奥尼的经典之作,电影也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存在的虚无性与真实的不可知论。在我们日常经验或理论知识中我们所见到的事实也未必就是真相,一切事物的真相都是具有相对性的,电影突破了我们的认知范围,打破我们的认知规则。
这个电影就带给我们关于真实不可知论的思考,当托马斯第一次将照片放大后发现照片背后隐藏的谋杀案,他发现他照片局部有一把枪隐藏在草丛之中,对准了正在约会的那一位男子。他想侦破这一案件,查找这一事件背后的真相,但是当照片第二次被托马斯进行放大时,就变成了粗粝的影像,变形扭曲,看不清任何的东西,摄影机所记录的真实就变成了一个个虚无的颗粒,什么线索都无法获得。托马斯为了查询事实,再一次回到公园,并验证了他拍摄照片中所看到的那具尸体。但是,当他第二天再次回到公园想要用摄影机拍下尸体时,尸体却不翼而飞了。托马斯坚信自己的摄影机不会说谎,但从这一刻他产生了疑惑,躁动的狂风吹着树叶肆意晃动,托马斯内心也开始惶恐不安,他开始对自己一直坚信不疑的事情产生怀疑,他发现看到的事物也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身为一名摄影师,照相机仿佛就是他的眼睛,他一直认为他胶片上所记录的是事实,但最后消失的尸体让他彻底打破了他内心的坚定。
影片中一群嬉皮士在街头狂欢,他们游荡在街头,好像这个社会的秩序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在他们身后的背景是一个废弃的大楼,这样的场景还出现在托马斯自己驾车去公园的路上,穿过红色的大楼和蓝色的大楼,转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废弃的建筑,这些废弃的街区也隐喻在这个现代文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但精神生活的贫乏与内心的孤独寂寞所带来的迷茫之感是无法得到弥补的。这样看似琐碎的镜头其实也蕴含着导演的哲学思考,他通过对生活在伦敦城市的人们和他们居住的环境的描写,来对现代文化进行无情的批判与嘲讽,工业文明的到来,使人们丧失了以往的信仰,让他们的生活失去了目标与方向,这种狂欢下的虚无感油然而生。
在影片中,当托马斯来到街角看到乐队在表演,台下的观众面无表情,当乐手踩碎吉他,将吉他柄扔下台,人们开始疯狂争抢,从冷漠到狂欢,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正是导演想要传达的思想。那个像极了十字架的吉他柄,被托马斯扔在路边,路人拾起来看来一眼,也将其扔在路边,导演将这些琐碎的细节呈现给观众,从多个侧面描述了那个不可置疑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表面狂热的虚假性以及人们信仰的缺失和身处其中的迷茫无助之感。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2]彼得·邦达内拉.意大利电影——从新現实主义到现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80.
[3]张泽鸿.从康德哲学看安东尼奥尼影片《放大》的意蕴[J].电影文学,2011年03期.
[4]张嘉铭.电影《放大》中的解构思想分析——用放大解构你的眼球[J].电影文学,2008年03期.
[5]刘航.《放大》的背后是蓝色,蓝色的背后是什么——《blowup》电影色彩分析.大众文艺,2018年04期.
作者简介:高子清,女,汉,山东德州人,在读研究生,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