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的水位

2021-05-20 10:48卢聪聪
羽毛球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路渡边发力

主讲老师:卢聪聪

原广西羽毛球队队员,曾入选国家羽毛球二队。退役后一直从事执教工作,作为羽毛球原创作者及赛事评论员,其作品深受广大业余爱好者的认可与喜爱。现为专业队教练。

这次,我们谈一些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但很少有人思考过的问题。在教学的接力赛和人云亦云之中,羽毛球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有些事似乎永远都不会改变,也没什么人想使之改变。

关于双打的前场问题,放网让对方挑起来助攻后场同伴的操作,几乎人人都会,而且是“早就人人都会了”。我觉得,只要是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人,就应该能做到这件事,而且并不需要完全拿到網前“最高点”也能做到。那我就想问一下,为什么所有的教练都要求我们抢网必须拿到网线及以上的高度呢?

我经常问我的队员:你得的哪一分不是发力得来的,你丢的哪一分不是因为你没发力而被别人发力丢掉的?可见发力是羽毛球之中最接近于得分的手段。你放网让别人挑起来的目的,也是让后面的同伴发力,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等球到后场这么远的距离才发力,而你在网前拿到网线及以上高度的时候却不发力?

训练中,我们总是被教练训斥“要有软有硬啊”。这种话让我们得到的心理暗示是软和硬的价值是一样的,使用的优先级也是同等的,但我们通过前文的叙述可知,事实明显不是这样。不客气地说,发力都打不赢的球,不发力反而打得赢?那种你随便放网都能赢的对手,显然不属于需要研究的范畴。

所以,有软有硬带来的“软硬都一样”的技术使用习惯,应该说属于小学生水平。如果从长远影响的角度讲,对小学生都不应该灌输这种泛泛水准的观念。必须强调,只有再无发力可能了才能选择放网,不得不放网了才能选择放网,但凡还能发力,就一定要推扑。并且要养成上手先打脸的习惯,因为从脸部到两肩之间的范围,是理论上最难做动作的区域。这并不会因为接球人想加快点就能更快,这是生理规律决定的最弱区域。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人什么球都会接,就是这个区域不会接。

再说说跟球的问题,打哪里跟哪里是双打的基本功,中级以上的人基本上都具备这个意识和能力。可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100%跟进所有出球。我们的意识往往都处在被这种无法完全做到的事情牵引的状态之中,我们不仅认为自己可以打到哪里就跟进到哪里,我们还认为同伴也一定能100%做到这件事。于是,我们就很喜欢做那种“非常到位”的转移球。当同伴因为没有跟到边线而被杀死的时候,我们又因为自己的转移“非常到位”而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责任。

应该说,如果你能力很强,那么你大概能跟进自己的所有出球,以及你同伴的所有出球。但是反过来也一样吗?如果你的能力比同伴强,你觉得他能跟进你所有的出球吗?如果他能,那他就不应该比你能力差,这显然是个悖论。所以,结论是:人跟球原则只适用于弱转强跟。就是说能力相对强的个体可以做到,而相对弱的个体无法完全做到。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明确这个概念,我们就不应该在比赛中一概而论地去责备球员“跟进不到位”。假设一个领导和苏卡姆约搭档,对阵另一个领导和渡边勇大,难道这边的教练能要求领导跟上苏卡的出球,而那边的教练也要求领导跟上渡边的出球?这虽然是个脑洞,不幸的是在业余层面的大部分比赛都属于这种模式。

所以,在人跟球原则之外,我们还应该具备球跟人的能力,也就是说我要跟进到哪里,就把球打到哪里。比如说在轮转状态中,从正手区跟进压迫的人非常喜欢压到最前面的时候来个勾对角,然后因为不能及时跟进到位而丢失进攻权。我说反正你最终是要到中路落位的,为什么不出一个中路?得到的回答大概是中路有人,边路是空当,所以不能打中路。

“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不能打”,多么顽固的教条!“没人的地方即使无法跟进到位也要打”,多么执着的信念!如果我们对羽毛球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我觉得真的看不到什么希望。

一般来说,我们自己无法跟进到位的出球,同伴也一样跟不到,而自己能跟进到位的球,能力相对弱的同伴也有可能跟不到。所以,使用球跟人原则的概率必然是更大的。话说大家都是草根,哪有专业球员那么强的能力?即便你有这么强的能力,球跟人也是相对容易的操作,有容易的不用,为什么要用难的?

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有细节而别人没有,取胜是很容易的。如果大家都有细节,那么细节的水位决定了我们有可能达到的高度。当然,最终达到的高度,来自业精于勤和持之以恒。

猜你喜欢
中路渡边发力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环游世界的梦
瞌睡虫找朋友
政策发力,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
吃火锅的发现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摩崖造像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北海道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