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霞 方芳
时空被凝重的馨香浸润成古朴且微微泛黄的书笺,记录着浙江省宁波市四眼碶小学(以下简称四眼碶小学)在历史长河中的百年岁月——春耕秋耘是她的抱负,薪火相传是她的奔放,风雨兼程是她的执著,生生不息是她的追求。
自2019年以来,学校星火般的一线实践汇聚成了变革洪流。学校在不断促进科研工作“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努力构建“跨学科”“跨年龄”“跨时空”“跨视野”的“四核驱动”科研变革新样态,走融合與创新并举的科研之路。
一、变革愿景:融创并举
1.统筹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相融,定位变革目标
学校发展是建立在师生发展基础上的,学校的发展愿景应与师生的发展愿景共同促进、有机统一。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经过反复的考量和实践,四眼碶小学提出了“和教育”办学理念,即:和衷共济、和合包容、和而不同。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科学研究和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最终指向学校品质的提升,打造“温暖的教育”;坚持“做的哲学”,从“和序”管理出发,推动“和乐”课程、“和美”德育、“和雅”教师,注重科研工作的真实性和落地性,既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确保课题能够引领并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2.兼顾全员赋能与合伙阵营,定位变革机制
从管理到治理,从激励到赋能,从集团到共同体,四眼碶小学的科研改革突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制度的藩篱和文化的框架。学校教师的发展经历了从“管形”到“聚心”再到“至和”的三个阶段。
“管形”是指从自发到自觉,它依靠教师个人。例如《校规》中有关教育科研的岗位职责、管理条例,《课题立项申报》《课题手册使用说明》《课题结题评审》《校科研型教师评比》等科研操作规程,每一个教师都能按照学校制定的规则自觉完成教育科学研究。
“聚心”是指从自觉到自主,为全员赋能提供了可能。学校的“读书工程”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精神引领;“私人订制的项目”实现了教师的分层培训、分层评价、分层发展,让见识与境界更触手可及;“积分制星级考核评定”“科研型教师评选”等让教师的潜能无限延展。这时,每个教师都是自己科研路上的决策者、执行者和自我评价者,会主动设计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道路,内在的潜力也在教育大环境中得以激发,在助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发展。
“至和”是指从高原到高峰,这是一种无边界“智治理”,更是一种无边界“智融合”。2019年2月,学校启动了组织结构调整,形成了行政支持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训中心、学生成长中心、体艺科技中心共五个中心,各中心既各司其职,又有权利为每一个研究者调配学校所有的资源。当学校的科研任务及重点发生变化时,某个中心会随之“转”到正中央,其他中心则为其服务。这使学校的科研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单一固定式转变为多维度、立体化的组合式。
合伙阵营的形成同样重要。学校各教研组、学科组、年级组承担着不同的课题,他们之间跨专业、跨年龄、跨视野的组合,会形成共同的精神愿景,凝聚教育合力,让未来科研组织的功能愈加完善。此时,“至和”的整体推进架构出一个个合伙阵营,校园即家园,四眼碶小学是一个值得守望的家园,是正能量的聚集地,是精气神的聚集地,更是科研发展的聚集地,给予“人”较之以往更多的自由度和开放性。
以学校2019年至今得到立项的浙江省规划课题为例,“‘和教育背景下小学故事育人的行动研究”是学校樱花校区全体教师参与;“基于融合视角下‘水动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学校新河校区全体教师参与;“小学生家风传承与培育研究”是两校区德育导师共同参与。各合伙阵营思想“合心”,工作“合力”,行动“合拍”,各显其能。
3.凸显全科视阈和跨界融合,定位变革样态
在这个科技与创新“加速度”奔跑的时代,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取向的融合性课程成为学校课程体系完善与重构的着力点。打破学科内容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为学生构建一个全科视阈的学习体系,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和统整的项目学习中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成为科研变革的样态之一。同时,跨界与融合的理念已经无痕地渗透到各行各业,也成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有力杠杆。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时代,为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体系,提供“量身定制”的实践机会。在“水动力”“和故事”“跑课”“劳动实践”“家风传承”等项目中,每位学生都能主动探索知识、发现未知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和独特的实践节拍,最终成为“我自己”。
二、变革实践:四轮驱动
1.跨学科,项目组团
以往,教师往往“单打独斗”,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潜心钻研,而较少涉足其他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教研交流也较少。实践证明,教育共振能产生潜移默化的磁场合力。于是,“跨学科,项目组团”被提上议案,即:跨越单一学科的限制,不同学科的教师按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组成研究团队,共同设定目标、构建框架、分解任务、细化操作,使科研有了新的方式和途径。
例如,在“三度推进全景式故事课程的行动研究”课题中,教师采用“项目+”的形式,完成若干故事课程项目实施方案,创新行动载体。在“基于融合视角下‘水动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中,教师将“水动力”课程与语文学科融合,引导学生感悟水文化魅力,撰写与水有关的诗歌、研究报告等;与数学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学习数据测量、统计分析等;与科学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调查水污染现状等;与体艺学科融合,引导学生玩水游戏、设计水广告等,体验童心水趣。
目前,四眼碶教师正实现“生命起飞”。教师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开放性,他们自发形成了“学习型团队”“研究型组织”,以问题为导向扎根教育现场,以钻研为驱动沉浸课堂变革,最终实现持续的专业进阶。
四眼碶学生正再现“冰山下的能力”。学生将视野投向未来的无限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有限成绩提升。学生们“上揽星辰,下游深海”,用“思维广场”促进深度学习,让能力的“根”与“魂”指向独一无二的“四眼碶表达”。
【案例1】STEAM形成研究共振磁场
“要解决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问题,教育要融入新元素。”学校和澳大利亚姐妹学校通过互联网,借助项目式,将拓展性课程与各学科融合,开展“水过滤系统”“水能发电机制作”“淡水资源收集”等主题的STEAM课程。在开展项目之前,学生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也需要学习新知识;在完成项目后,学生因兴趣的激发可能进一步持续深入地学习。一位学生曾感慨:“STEAM课的作业没有标准答案,它需要我用到科学、数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虽然没有成功,但我因这次实践而提高了想象力、创造力,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的确,学生们在学习时面临挑战,经历挫折与纠结,也获得经验与喜悦,这些都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2.跨年龄,愿景分层
在四眼碶小学,每一个教师都是课题的推动者、讲述者。不管是有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均能根据自身年龄、业务水平的“差异”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取长补短,充分发挥研究中的个人特长与特色。
为什么会有如此成效呢?这是因为学校打破了教师年龄的限制,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成长经历和个人愿景,推行分层式科学研究。关注学习起点的教师感叹:“课前预学单得用好。基于学生已知,允许学生出错,包容学生不懂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由此产生了“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打造小学‘和乐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学为中心的弈趣课堂建构与探索”“基于‘翻转理念的语文错题资源的利用研究”“预学单下数学核心问题生成与解决的实践研究”等课题。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师发出共鸣:“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一起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针对学生的点滴变化进行点拨和引导。”由此产生了“转化对立违抗性障碍学生的策略探究”“以精炼之‘微,促无限德育”等课题。年长教师也会感慨:“你最近发在朋友圈里的书很不错。不读不快,不读不乐,让我们一起享受阅读。”由此促发了科研视角的延展。当教师把“私人订制”的绚丽放入每一天的精彩里,科研便不再是令人感到枯燥的事情,它会像汩汩清泉般滋养着无暇的教育真谛,绵延而深远。
在“话题产生—课题立项—推进修正—成果转化”的层层研究过程中,一批批科研骨干教师在成长,专家资源库在丰厚,激励搭台在扩展。教师们从“学经验”走向“创经验”,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近两年多来,学校有省、市、区级立项课题32项,教师获奖及发表论文200多篇,内容涵盖德育、文化、艺术、体育、拓展课程等,原来被动的科研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教师们以自信的姿态走在教育改革的路上。
【案例2】跑课,跑出一片天
“高选择性的课程,让学生进入个性化的学习时代。”这就是“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打造小学‘和乐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带来的巨大成效。该课题成果获得了省、市课题一等奖。“快乐跑”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它分为“乐艺课程”“乐创课程”“乐道课程”“乐动课程”四大类,总共近四十门课程。它打破了整齐划一的传统学习方式,实施灵活弹性的课时安排,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发现未知可能。此时,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和能力,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地在社群中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和独特的学习节拍,又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创造,丰富和扩展所在的学习社群。学生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实现从“现时评价”向“潜能展望”的转变,从“类”的教育向“个”的教育转型。
3.跨时空,全景呈现
学校注重科研发展中的“二次创业”“三次开发”,推动课题往纵深方向发展。以“和故事”研究为例,从2011年至2020年,九年实践,三度推进,书写了一篇故事课程建设的“生命叙述”(见图1)。2011年,樱花校区落成,全校教师开启了“和故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为学生打造了一座没有边界的阅读梦工场。2017年,学校开启课题“跨界与融合:小学生故事育人途径的二度开发研究”,该课题最终立项为宁波市“学校德育研究”A类课题。2019年,学校提出“全景式故事课程”的概念,凸显了跨界与融合思想,是对原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发展,相关课题最终立项为宁波市重点教研课题。
三度推进全景式故事课程的研究,基于故事,重视故事,从故事出发,通过环境“全”浸润、载体“全”互通、内容“全”融合、策略“全”贯通、评价“全”覆盖的全景式实施,为学生打造全景式故事课程的学习环境,开启故事与学科、活动、生活等多维渗透与融合,实施跨越故事、学科、时空、文化等多维边界的行动研究,最终提升故事课程的育人广度、深度和关联度。
【案例3】打造没有边界的阅读梦工场
“打造没有边界的阅读梦工场,把全世界当作学生的读本。”这是四眼碶小学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心愿。在学校,阅读的阵地不是只有图书馆,大到集古今中外文化于一体的“故事梦工场”,小到校园的每一处景观、每一面墙壁,都是学生的读本;阅读教学不只是语文教师负责的事,科学、美术、音乐等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要参与其中,并会出现在同一节阅读协同教学课堂上;很多爱阅读的学生口才也很棒,學生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每年的“校园故事大王”评选……
4.跨视野,重定边界
从全球视野出发,无论是学校的围墙、教师观念的高墙,还是教育资源的屏墙,都在催生对研究边界的重新界定。所谓“跨视野”,是指跳出固有的圈子,看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改变要从走出教室开始,使教育的空间与人的发展空间、发展能量达成多维度的融合,从而形成无边界的研究生态圈。例如,“学习空间可动、可连接,它让知识、资讯、资源等相互渗透、互相碰撞,产生更多未知的知识内容及知识领域”,由此产生了“‘和教育背景下小学故事育人的行动研究”课题;“敞开校门,将那些不是教育资源的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并因势利导连接更多”,由此产生了“基于融合视角下‘水动力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从一座城到一世界,鼓励学生走出去,做有移动能力的世界人,我们彼此成为合伙人”,由此引发了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修远课程实践研究。
【案例4】“云”享课堂“网”做媒
视像中国、同步课堂、STEAM远程课堂是学校常态化的“互联网+”课堂:与革命老区井冈山的孩子们共同分享“和故事”课程,与唐山、郑州、佛山三地四校联合开展“水动力”环保课程,与新疆、云南、延吉等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共同欣赏《地域文化》。小小视频窗,天涯若比邻。在无边界的“云”享课堂中,多地师生通过独特的“面对面”交流与协作,共享学习盛宴,共同感受“天涯若比邻”的美好。
一场场的学习盛宴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解走向体验,从单科走向跨界,从知识积累走向精神成长。它们助推学生发展了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结语
总之,四眼碶小学会用足驱动力,凝成向心力,成为课程研究和学校品质提升的参与者、践行人,以“奋进之笔”书写属于四眼碶人的“大作”,不负百年名校的美誉。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