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
当在群里看到样书照片的时候,我的心情太复杂、太想哭了。
3年前的我们都不曾想到,一本书的出版会经历这么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2018年夏的尾巴,我接到一个让我准备参加笔试的消息,如果顺利通过就可以一起翻译《铁人三项训练圣经》最新版。要知道,这可是世界范围内最具盛名的经典教材,在圈内的分量嗷嗷重。国内首次出中文版,需要既懂英文又懂铁三的译者来翻译。
因为一直热爱铁人三项运动,我在2016年夏天加入了清华大学水木铁三俱乐部,也正是在这里,我逐步了解并真正参与到铁人三项运动中来,先后完成了北京国际铁人三项赛、上海崇明站IRONMAN 70.3等十余场铁三赛事。可以说,铁三运动那些事儿,我都熟。剩下需要过的就是英语翻译这一关了,很荣幸地,我后来通过了考核,得到了参与翻译这本重量级著作的机会。
终于盼到了触碰原著的时刻,刚一上手我就感觉不妙,300多页全是密集排版,沉甸甸的体量让我当时就倒吸了一口冷气。
我和几个小伙伴都是第一次做这么大体量的运动书籍的翻译,又是首次正式地将这本优秀教材翻译、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朋友,所以太怕完成得不到位了。万一翻译得艰涩难懂、语句别扭、让原书的魅力大打折扣,少人问津,可甚是遗憾。那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重组一段话吗?不可以。因为它是严谨的教材,必须忠于原文,甚至前后文的同一个单词都要严格对应。
铁三书籍中文版不多,很多术语没有定论或公认的译法,我们只能试着现搞。为此,我们拉了一个术语讨论群,里面不光有我们三位译者,还有翻译前辈胡适教授、健身方面的大咖陈鹏哥。几乎每一天,我们都会对拿不准的术语译法进行讨论,甚至掐架,反复对比斟酌。
除了术语,语言风格也不好把握。我主张尽量亲切口语化、贴近初学者,小伙伴主张更严谨、书面化、专业化等,我们几位译者发生了很多次语言风格上的“针锋相对”,在一个词、一句话的译法上都能争论好久。比如A/B/C-priority Race要不要直译成A级B级C级赛事,还是按照背后含义翻译成头等重要、中等重要、末等重要赛事。类似的翻译中的小细节实在太多了,每一处都让我们前思后想、讨论许久。
为了最终统一风格,我们每一个章节都要过三遍:第一遍是初译稿;第二遍要换个人修改;第三遍做整体校对。记得我那时的电脑里存储了几十个分章节分任务的文件夹和几百个各种版本的修改文件。
這本“举重若轻”的教科书,讲解细致、深入浅出、颇具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且一点儿都没有职业大咖教练的“高不可攀”,虽是为进阶选手而写,却对入门选手和运动水平还不那么高的业余选手同样友好。原作者也是非常调皮了,善用形象化比喻,且语言诙谐,比如他写到:Having weak core muscles but strong arms and legs is like shooting a cannon out of a canoe.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核心肌肉薄弱,但上下肢强壮,就像从独木舟里发射炮弹一样。我们尽可能地做到了还原和保留英文原文的专业性与幽默感,同时用词和表达尽量贴近国内铁人三项爱好者的语言习惯。
交稿之后,我们进行了三次重要的全书校对,2019年6月、11月和2020年6月,每次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和另一位伙伴修订PDF版,包括图片、边栏摆放位置,字词语法、标点符号,后来又补充了5章的附录翻译。由于初译稿时间紧张,交稿时不太满意,为了尽量挽救这本书的质量,我们每一次交回出版社的校样,都改得花花绿绿、五马张飞,几乎每一页、每一段都要改好多。
回想起来,其实大家内心深处是理念相同的——要在自己有限的能力和认知范围内,尽可能精益求精。我们几个译者都是理工科出身,那些翻译过程中翻译理念和语言风格的“针锋相对”和那么多次在一个词、一句话上争论的,都像极了在实验室为一个公式、一个实验设计拍桌子、瞪眼睛、坚持立场、互不妥协的样子。我们谁都不想只是交差了事,而是都很认真执着地把这本书当成真正的作品去精雕细琢。
2020年12月初,当我坐在去南京出差的高铁上,万万没想到收到了编辑王老师发来的由于版权问题“出版受阻”的消息,他甚至让我做好难以出版的心理准备,当时我愣在原地,整个人感觉被冻住了。
我们实在期盼了太久,确实有点难以承受这种失落,难道这个凝结了我们这么多人心血的东西,最终由于版权等我们没法做点什么的问题,就此沉入故纸堆,再难让大家看见?我当时甚至无奈地幻想,哪怕换个方式让大家能看到也好啊,要不我用破锣嗓唱个专辑,按章节唱?弱小又无助的无力感笼罩着我们,直到2021年。
我不知道中间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但当1月份书能出版的消息来了的时候,编辑王老师比我还要激动。在给全国铁友交上的这份“作业”里,凝结了无数人,包括水木铁三人不求回报的努力,百转千回,甚至“九死一生”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