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四川研究的他者视野:内容焦点与成果评述

2021-05-20 15:36何雨彤
关键词:四川省学者四川

刘 岩 陈 芳 何雨彤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中国西南因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从19世纪中叶起就成为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首选之地[1]。日本是海外研究西南地区的重要国家。晚清时期,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博士以自身的体验,探讨了中国西南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日本民族文化来源的多元化和历史发展的原动力[2]。从早期日本学者以西南地区整体为研究区域对其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建筑物产、民间信仰等进行研究,到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对四川、云南、贵州等以省域为单位展开细微角度下的多维研究,以省为单位的区域主题性逐渐凸显。

四川省位于西南腹地,历史悠久,少数民族聚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资源十分丰富。一直以来,四川省都是日本学者研究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本研究立足他者视阈下的区域研究,收集与整理日本学者四川研究的多领域研究成果,从文献计量学与译介述评两个方面,把握日本学者四川研究的整体貌相与焦点内容,呈现日本学者视野中的四川形象,为四川区域形象的海外建构提供了他者视阈下的思考与基础性研究资料,同时也为四川地方志、民族史等的撰写提供海外视角与史料信息。

一、日本对中国四川研究的文献概况

(一)博士论文统计与分析

以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简称NII)运营的日本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日本CINII系统收录的博士论文为主要对象,筛选以四川为研究区域的博士论文,检索结果共计37篇(表1)。

从论文的发表时间来看,21世纪以前,相关博士论文共有7篇,最早以四川为研究区域的博士论文是1940年日本学者合田史郎的《四川省自流井地方产井盐水的化学研究》[3]。进入21世纪,日本以四川为研究区域的博士论文共计30篇,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从作者的国籍来看,日本学者为合田史郎、细井尚子、大川裕子、赤田尚史、天野祐子、牛根靖裕、小西贤吾、楢山满照8人,留日学生有29人,可以说在日本学者对四川的研究中留日学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从学科来看,涉及文学、工学、理学、农学、药学等领域。相关研究者中文学博士11名,占29.73%,反映出日本博士对四川文学领域较为关注,这与四川省优秀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俗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等不无关系。从作者的授予单位来看,涉及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筑波大学、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富山医科大学等25所高校。具体而言,京都大学5篇,早稻田大学4篇,筑波大学3篇,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富山医科大学各2篇。

表1日本以中国四川为研究区域的博士论文一览(N=37)

续表 1

(二)科研课题统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日本科学研究助成事业数据库KAKEN,该数据库是由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和国会图书馆在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协助下,于1972年建立的。该国家级数据库收录了1965年以来所有资助课题的信息,收录有立项课题、研究人员、成果报告书、论文等详细信息。以“四川”为关键字,详细检索课题项目中含“四川”的内容,旨在把握日本学者四川研究的具体内容。在以“四川”为关键字进行详细检索的基础上,立足于区域研究的视角,分别以四川省市县为关键字进行检索,以保证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与全面性,检索结果共计46项。

从立项时间上看,日本学界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展开对四川的研究始于1979年,21世纪以前共计14项目,21世纪以来有32项。研究机构以早稻田大学与京都大学为主,此外,山梨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爱媛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知名国立与私立大学也是日本学者四川研究的重要机构。研究类型以基础研究为主,还囊括了国际学术研究、重点领域研究、萌芽研究、海外学术研究等类型。整体而言,虽然日本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对四川展开研究较晚,立项课题总数较少,但是呈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反映出日本学界对四川的研究热情与关注逐渐提高,形成了以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为主,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广泛参与合作的合理的、稳定的学术机构,研究种类呈现多领域分布的特征。

二、日本学者四川研究的内容焦点与成果述评

运用词频统计分析法,筛选出博士论文与研究项目题目中词频较高的词汇进行分析。首先,初步筛选与词汇修正。将题目中的名词进行抽出与排序,通过对相关词汇与原文的核对与确认,进行修正与统一。例如将“四川”“四川省”“SICHUAN”统一修正为“四川”。其次,选择出现2次及以上的词汇作为本文的研究重心。最后,根据筛选出的高频词汇作为日本学者研究四川的焦点内容。为了把握日本学者研究四川的具体内容,本研究以详细检索获得的46项科研项目为对象,以人文领域与自然领域为限界,列举相关课题名称并介绍与述评其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学者提供他者视阈下四川研究的详细内容与基础文献信息。按照学科领域来看:日本学者对四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领域,共计31项;自然领域为15项。

(一)日本学者在人文领域关于四川的研究成果述评

日本学者在人文领域对四川的研究内容聚焦在历史视阈下的多维研究、考古史料研究、美术史视阈下的四川研究、藏族及藏区研究、旅游开发研究、四川方言研究等方面。

1.历史视阈下的多维研究

历史视域下,日本学者对四川的研究主要涉及清朝末期和辛亥革命时期,研究内容触及社会权力结构[4]、人口迁移与社会变容、局部的社会混乱与变化[5]、说唱本等。其中,研究成果收录在数据库的有2项。

一方面,千叶大学山田贤以清末时期在四川各地诞生的“公局”为发端,从特殊性和普遍性两方面对中国清代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变化进行了系统考察与比较。明确了创办“公局”的背景:大量移民的涌入,对区域行政机构的要求更为广泛、密集,但在僵化的王朝国家行政和财政体制下,地方行政机构很难转变成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基于此,知识分子与精英人士创办了半官半民性质的“公局”。同时,该研究还收集整理了与“公局”相关的《南川公业图说》等史料与地方志文献。山田教授以清朝时期出现的“公局”为切入点探讨了四川省人口迁移问题,其研究视角与研究成果对四川省地方志、地方历史的撰写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6]。

另一方面,法政大学岩田和子对神原文库所藏清末四川说唱本进行了研究[7],分析了四川说唱书籍的地域独特性,对文化交流频繁且大众文学活动蓬勃发展的周边地区的叙事书籍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以湖南、贵州、云南为中心,系统搜集与整理了当时较为流行的说唱本《滴血珠》及系列典故信息。同时,对“兴顺堂”书局的刘兴顺所作并属于神原文库藏本的《仙鹤缘》《珍朱印》《风水亭》《望月楼》《金朱印》《杏花楼》等6本故事书籍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表明:“从当时出版的四川说唱本来看,神原文库中收藏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均是版本比较古老且未被收藏的作品。”[7]因此,系统收集整理并研究日本馆藏的四川省说唱本,通过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译介与述评,不仅可以展现四川省民间优秀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也为我国学者开展四川省说唱本研究提供了海外史料信息。

2.考古史料研究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山川河流众多,历史悠久。从考古学角度对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七洞沟东汉崖墓群等遗迹的考察是日本学者研究四川的重要方面,其中涉及的研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巴蜀文化,秦汉制铁遗迹[8],石窟摩崖造像群的记录方法与数字档案馆建设,出土的涂漆木制马的保存处理等。

早稻田大学工藤元男教授一直致力于巴蜀文化的研究,他指出:“成都平原的先秦文化被编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商朝的三星堆文化→商朝~ 西周的十二桥文化→战国时代的上汪家拐文化’的时代历程中,而这些均是蜀文化的系谱。与此相对,以重庆为中心的地区宝墩文化与魏家梁子文化并行,相当于后来的巴文化地区。由此可见,作为四川的两大地区文化原型即‘巴蜀文化’原型,已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9]

在四川石窟摩崖造像群的记录方法与数字档案馆建设方面,肥田路美历时三年对四川省蒲江、邛崃地区进行考察,收集与整理了23处摩崖造像遗迹的资料,进行各佛龛的编年及历史学、美术史学的分析,收录整理佛龛、碑刻类总计600件以上。调查地域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因其地理因素,历史上经常受到南边少数民族王朝南诏的入侵。在此背景下,肥田路美探讨了四川石窟摩崖造像遗迹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地带的地域界限的意义,这样的区域选定与摩崖建造及其主题的选择密切相关,这在邛崃市花置寺摩崖造像碑文的分析中可得以佐证。

冈田文男致力于考古领域的涂漆木制马的保存处理实验研究。研究过程中,中日两国文化财产保存修复专家互相协助进行了漆器和木器的保存处理实验。实验证明:漆器和木器的树种为柳树和樟树;副葬品为日常用品和作为陪葬用的明器;用高级酒精法对出土的漆器、木器进行保存处理后,可将最大收缩率控制在4%~ 10%;硬脂醇的非水溶性特性使其可以在全年潮湿的环境中有效地存储和展示文物;用高级酒精法保存的漆器和木器,木器等很少变形,木材的颜色接近出土后的状态[10]。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日本学者利用考古史料,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等角度对考古遗迹进行了再挖掘与文献解读、史料梳理,取得了见解独特、论证严谨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与著述观点可以与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相互论证、互为补充,促进研究成果的纵向挖掘与横向拓展。与此同时,日本学者对中国考古领域的研究还十分注重与时代需要相结合,不仅注重在中国实地考察过程中对珍贵遗迹文献史的收集、整理与编目研究,还十分注重考古史料文献的数字化处理与数据库建设。

3.美术史视阈下的四川研究

日本学者在美术史视阈下的四川研究聚焦在对佛像、壁画、石窟的解读,与考古学交叉融合,涉及到佛教美术关系史料[11]、汉代石阙儒教系图像[12]、千手观音信仰[13]、中国涅槃图像变容[14]、唐代千手观世音菩萨像[15]等的研究。

留日学者罗翠恂主持了两项与千手观音相关的课题,研究主要围绕四川地区千手观音展开。研究过程中,罗翠恂先后对四川、敦煌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进行了影音记录、文献收集,分析了四川和敦煌的现存唐代作品以及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文书中千手观音的相关文献,还对大英博物馆以及法国吉美东洋美术馆内馆藏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绢本和纸本绘画(所谓“敦煌画”),即晚唐时期的十多件千手观音像进行了摄影、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群像形式与《千手经》所颂扬的千手观音的陀罗尼、以对“大悲咒”的信仰为中心的千手观音信仰相结合后,逐渐形成并普及与变迁。相关研究成果《夹江千佛岩摩崖造像之千手千眼观世音音像—四川西部中晩唐期千手千眼观世音像的时代特征》[16]、《大英图书馆馆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关敦煌文书研究》[17]、《法国国立图书馆馆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相关敦煌文书研究》[18]相继发表。

日本学界基于考古史料信息,从美术史的研究视角,收集、整理、解读与研究中国馆藏的史料文献,同时对流失海外的珍稀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呈现了对四川省历史优秀、文化丰富的佛教文化、石窟壁画及观音像的研究内容与学术成果。他们以语言学为切入口,打破了跨学科研究的壁垒。系统收集整理与译介述评海外关于佛教文化、石窟壁画及观音像等领域的研究内容,不仅可以向国内学者呈现海外研究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动态,其研究视角、分析方法亦可以提供来自外部他者的思考信息与国际视野。

4.藏区及藏族研究

四川藏区地处川、藏、青、甘、滇五省(区)结合部,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属凉山州),是中国第二大藏区,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区,亦是内地连接西藏的重要通衢,自古就是“汉藏走廊”。四川藏区及藏族研究是日本学者四川研究的重要区域与核心内容之一,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涉及到藏族地区自治制度与文化传承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域研究来说,其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广岛市立大学教授服部等作在“围绕中国云南省·四川省藏族的工艺及艺能记录保存与文化传承问题的国际共同研究”[19]课题中,对藏族工艺与艺能资料进行了考察,旨在对比研究资料中提到的工艺与艺能的工艺美术制造情况与制作技法。课题组实地对比调查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欣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的工艺制作村。

5.旅游开发研究

日本学者对四川旅游研究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项目仅有1项。山梨大学大山勲教授聚焦于传统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现状,以及游客、经营者和居民之间的意识乖离,实现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20]等问题。2015—2017年,大山勲教授先后赴四川成都宽窄巷子、锦里、文殊坊、黄龙溪古镇、安仁古镇进行空间绘图、问卷调查、语音访谈,相继发表《成都市及近郊地区旅游地开发的现状—中国传统旅游地游客意识调查》[21]、《基于游客满意度调查的中国古镇旅游告知政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22]、《传统观光地游客和商业者意识的比较调查—以成都市近郊地区为对象》[23]等论文,在四川省传统资源活用型旅游地的开发保全意识研究方面可谓是成果丰硕。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对旅游参与主体及文化保护传承重要承担者意识层面进行分析,对我国以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文化保护传承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他者视阈下把握中国游客对旅游地的偏好性对日本大力发展入境游、满足游客需求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视角。

6.四川方言研究

方言研究对把握四川省多元文化、解读原始文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川方言研究的相关课题涉及了方言的音韵、词汇、语法特征以及扎巴地区方言的研究等。

熊进重点考察了四川方言的语法[24]。首先,通过整理语言史料文献,从历史语言数据归类语法种类,发掘出了语言变化的趋向。其次,现场调查收集方言数据,并详细地记录了成都方言。基于收集整理的数据,生成语料库,呈现了成都方言的整体面貌。最后,运用认知语言学、语用论、类型论等语言学的理论,对方言数据进行分析,对成都方言的语法形式产生的机制进行解释与实证,发表论文《成都方言“之”的副词化特征》[25]。在研究中呈现了四川方言的音韵、词汇及文法的整体特征,翔实的数据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参考。

白井聪子考察了四川省西部同系多语言社会地域特征[26],研究过程中得到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的支持,分别在嘉绒语方言地区、扎巴方言地区进行了语法调查,基于一手调查资料,分析了加绒语的动词形态、扎巴方言及周边方言的句末助词。通过此项研究明确了动词接头词的功能、助词的性质、语言中的视点转换等在该地区共同使用的情况。

除上述主要研究课题以外,日本学者四川研究的内容还涉及农村聚落的构成[27]、四川盆地生活空间的变容[28]、农村空间的理论构筑[29]、传统宗教社会集团的形成[30]、客家文化[31]等。整体而言,日本学者对四川的研究在人文领域可谓是成果丰硕。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且紧密围绕四川省历史、民族、佛教等优秀独特的文化及区域地缘特点,融合了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旅游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且各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研究不仅着眼于四川省域内,也将其置于中日比较、国际合作的共同研究中,体现了日本学者四川研究过程中的国际视野,为四川省多元文化的深入挖掘提供了海外助力,同时提高了四川省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国内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二)日本学者在自然领域关于四川的研究成果述评

与人文领域相比,日本学者在自然领域下的四川研究科研项目较少,但研究内容较为集中,主要围绕地震灾害展开,另外还涉及到大气污染[32]、大陆板块[33]、药用植物[34]等内容。

日本学界对四川地震的研究主要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有综合调查研究[35]、灾后重建的国际研究[36]、地震对堤坝的影响及对策研究[37]、余震探索[38]、地震断层应力测定[39]、地震后住宅重建调查[40]、都江堰震后复兴的国际合作研究[41]等8项课题。从研究内容上看,既有地震灾害的预防与测定研究,又有灾后影响及重建研究,还有国际合作与研究。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日本学者首先对汶川地震的成因、危害及影响展开了综合调查。以东京大学小长井一郎教授为代表,课题组成员与合作研究者近30人,与作为正式对口单位的中国地震局进行了联合调查,可见日本对此次汶川地震的综合调查的重视程度。调查从科学、工程和社会应对等各个方面科学地考察地震的实际状态及其影响。调查的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阐明日本内陆大地震的发生机理,还有助于提供数据、减少灾害并制定合理的灾后重建策略,同时有助于日本防灾策略的制定。主要调查对象包括斜坡灾害、社会基础设施灾害、建筑和房屋灾害、地壳变动、活动断层、救援和重建支援活动以及经济影响等7个领域。调查中,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DACHI”紧急观测和ALOS卫星图像的分析等为我国提供了重要信息,其中包括分析INSAR图像并弄清了50000平方米以上面积的边坡破坏分布的具体情况。通过卫星确认与实地考察,确认了白云岩等的碳酸盐岩石发生的滑坡坍塌最为严重。另外,对基础设施、建筑、房屋坍塌等具体问题分别展开调查,详细地记录与撰写了总结报告。

汶川地震同年的6月14日,在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日本学者林为人教授对2008年发生的中国四川大地震的震源断层与东北地区太平洋海上巨大地震的震源断层进行了应力测定,把握了地震发生和地震断层应力变化的关系,在世界上首次明确了在东北地震震源断层的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边界断层的前端位置(日本海沟附近),伴随地震发生的显著的应力变化这一现象。这一显著的应力变化是导致板块边界断层尖端极大滑动的原因之一,从而引起了巨大的海啸。

神户大学盐崎贤明教授对2008年中国四川大地震中重建住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和东日本大地震比较,以期为今后大规模灾害后的建筑物重建提供基础知识。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大地震的受灾地分布在山间地带的山村、平原部的农村、城市地区等范围。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指导下复兴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40]。盐崎贤明教授对受灾地重建的住宅进行分类,并阐明了每一类型的特征。

另外,从四川区域研究而言,日本学者除对四川藏区的民族、制度等较为关注以外,也从疫学的角度对其展开调查与研究。以鹿儿岛大学医学系教授秋叶澄伯为代表的研究者在“关于居住在中国四川省高宇宙射线地区藏族居民的疫学调查”[42]课题中,重点考察宇宙射线对眼睛水晶体混浊程度的影响,对四川省红原及九寨沟地区4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进行了水晶体混浊程度的比较研究。指出红原地区居民水晶体混浊的增加可能受宇宙射线照射的影响,但也不排除受紫外线的影响的可能。

综上所述,日本学者关于四川省自然领域方面的研究,主要为地震灾害研究,此外还涉及到大气污染、药用植物等。整体而言,日本关于四川省自然领域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较少,但也呈现了较为多元的研究内容。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着眼于日本关于四川研究的具体内容,呈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研究四川的主要内容。日本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展开对四川的研究虽然较晚,但时至今日,日本学者对四川的研究依旧处于活跃状态,保持着高度关注与热情,且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纵观日本学界对四川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日本关于四川的研究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特征。日本学者关于四川的研究中,涉及的研究领域有人文领域与自然领域,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考古史料、旅游开发、藏族和藏区、四川方言、地震灾害、大气污染、大陆板块、药用植物等方面。日本学者关于四川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特征,有利于多方位地呈现四川省的整体面貌,有利于促进外界对四川省优秀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研究角度呈现交叉性特征。就日本学者对四川的研究角度来说,囊括了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旅游学、语言学、艺术学、历史学及灾害学等。研究内容紧密围绕四川省历史、民族、佛教、区域等优秀文化,学科交叉相融,在完整全面地体现出四川省特点的同时,也体现出日本学者研究四川之时对某一领域的深入挖掘。

第三,研究视角呈现国际性特征。在日本关于四川的研究中,日本学者不只着眼于四川省的域内研究,更是将视野放到了中日比较、国际合作的共同研究中,这体现了日本学者研究的国际视野,为四川省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及其国内学者在海外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助力。同时,在日本学者四川研究历程中,为今后的四川研究挖掘并保留了珍贵的史料信息。

本研究系统整理了日本学界以四川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及科研项目课题,但与日本学者四川研究浩瀚的学术成果相比,只是呈现了冰山一角,虽可以管窥其研究的状况,却无法把握日本学者研究四川的详细内容。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中国海外形象建构的时代背景下,以此研究内容为线索,围绕日本学者、主流媒体、网络文本等系统收集与整理涉及四川表述的文本信息,从海外形象建构、内容焦点述评等角度展开研究是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

猜你喜欢
四川省学者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中共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名单
学者介绍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