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绽放异彩

2021-05-20 22:46张喜春
成功密码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术教材课程

张喜春

非遗文化博大精深,深入学习并领悟其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按教育部要求,非遗文化应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因此,如何以美术教材为依托,构建中华非遗文化资源与教材体系有机结合,将非遗文化内容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精彩活动,促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与认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提升师生美术素养,更好地留住乡愁,是值得广大美术教师深思并践行的。本文就如何通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好地落实美育,用好美术教材提出探讨,以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培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让非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意义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现阶段,人们十分关注非遗文化的未来发展,因此,众多学校纷纷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笔者经过实践总结,将非遗文化入校园、进课堂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情境。美术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绘画技巧的传授,还应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文化共鸣与情感认同,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与创新非遗文化。

第二,充实美术课堂教学素材。美术教学并不能生搬硬套抄教材,而是应以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等内容为目的,才能全面提升其美术素养。非遗文化具有自身底蕴浓厚且风格独特的优势,可以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充实美术教材内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综合性学习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趋势。在美术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有利于打破传统美术教学弊端,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二、小学美术课程中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

现阶段,小学美术所教授的教材和课程标准都是在国家课程方案指导下进行编写的。虽然不同的地区美术课程可能稍有差异,但国家整体教育方针是统一且明确的。例如,在上海出版社编写的美术教材中,非遗文化内容占比13.2%;湖南美术出版社编写的美术教材,非遗文化占比13.4%。由此可见,非遗文化正在不同地区以独特的课程形式传承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另外,除国家统一规定的美术课程以外,教育部还发起“蒲公英行动计划”等活动,大力支持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进入课堂。因此,思考非遗文化在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路径是至今都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传承非遗文化的路径

(一)寻求非遗资源与美术教材体系的契合点

小学美术教材体系中虽然编排了大量的非遗文化内容,诸如戏曲脸谱、剪纸、瓦当纹样设计、窗花印染、年画拓印、扎染、皮影戏、编织草帽(花篮)、服饰盘扣、刺绣织锦、泥塑(面塑)、吹糖人等,但这些内容在教材编排上相对分散,很难与本地区非遗文化密切结合,给老师在教学内容的搜集与选取、整理与设计,课堂的组织实施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课堂学习理解上有迷茫和意犹未尽的感觉。要突破这种困局,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美术教材体系编写意图,深入挖掘本地区非遗文化与美术教材内容的契合点,将本地区零碎模糊的戏曲表演艺术、节庆礼仪、传统手工艺、美术书法等素材加以搜集整理提炼,使其条理更加清晰,更好地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二)挖掘非遗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以教材内容为引领,本地非遗文化资源为土壤,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本地区非遗文化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体会人们的乡土情感和自豪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选材体现本土特色

蕴含本土特色的教学资源,因具有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优势成为践行美术课程教学和目标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挖掘和整理极具本土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至关重要。如在教学《雕塑之美》时,引入本地资源《马踏飞燕》《陶马》《陶灶台》《陶屋》《陶俑》等,让学生在初步了解雕塑艺术语言、材料分类等基础上,掌握鉴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并能感知本地雕塑所反映出的特点,用历史的、艺术的眼光欣赏各具美感的雕塑艺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在教学《刻印瓦当》时,应带领学生去寻访当地古建筑所呈现的艺术特色,深入了解版画、年画、皮影子、窗花雕刻、套色拓印的制作工艺,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在学习《戏曲脸谱》的同时引入戏曲服饰、头饰、古装盘扣等艺术赏析,有利于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选材应有新颖性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体现,并非传统文化的削足适履。在选材上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独特文化,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特点,着眼于本地区急需保护的优秀非遗文化内容。例如将编织、剪纸等精美的美术作品纳入课程教学之中,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根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选材要有创新性

非遗文化选材要在有利于拓展教育素材、丰富课程内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深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审美鉴赏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更具有实质性目标。

(三)开展非遗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教育效果

1.组织参观、研学游,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文化核心是道德教育,这就要求有效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才能使学生全面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取向,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如剪纸、戏曲脸谱服饰设计、扎染、篆刻、版画拓印、编织等展评活动。另外,还可组织学生参观非遗文化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实地了解非遗文化保护状况,或者开展研学游拜访非遗人物,学做传统工艺品、实地寻访文物雕塑等,建立起非遗文化教育的社会支撑系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

2.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育学校特色

利用网络收集整理本土非遗文化资源,在班级学习园地、校园橱窗、宣传栏、美术教室展出,让师生随处可见可学,使非遗文化入脑入心。挖掘校外课程资源,邀请家长、社区以及当地文化单位等参与学生美术教学之中,进一步拓展非遗文化传承范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发挥非遗文化对学生价值引领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可邀请当地非遗民间艺人、专家等在校园召开专题讲座或是走进课堂传经送宝,分享感悟。为非遗文化传承搭建校级平台,培育学校特色。成立雕塑泥塑社团、剪纸社团、绘画社团、非遗文化整理社团等,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身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过程之中,让非遗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通过开展非遗文化进教材、进校园活动,让根植于本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走进校园,融入课堂,展示本土非遗产文化保护的最新成果,让广大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本地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为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和美育育人的内涵,有效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师生非遗文化保护意识,营造全员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作出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情境、充实课堂教学素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应努力寻求非遺文化与美术教材的契合点,使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美术课堂;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开展非遗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从而逐步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美术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美术篇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自行车的发明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