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语文归根结底要立足课堂教学,通过巧妙质疑,点拨引领的教学策略展开深度教学,引导学生从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构建生态化课堂,让语文教学向着阅读更深处漫溯,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生根。
一、质疑问难,授之于法——深度参与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有思维,才能释疑。教学中,教师潜心解读文本,巧妙挖掘核心问题,紧扣“疑”字,由疑向学,精思巧问,力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扣疑重导,精思巧问
例如,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课前提出预习要求:自由读课文,尝试提出问题,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学生有目的地进入课堂,求知欲旺盛。课始,紧扣课题,自主质疑:“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真理真的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难道所有真理都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些问题如巨石入海般激起思维浪花,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
教师理解课题的实质含义后,指导学生运用文中的原话提炼文章的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再聚焦关键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胆提出问题。学生思维活跃,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是如何找到真理的?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什么特殊含义?至此,学生基本上构建了探究学习的框架,释放出积极良好的学习信号。
(二)授法释疑,抽丝剥茧
而后,教师聚焦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品析关键词句,引导自主质疑,自读自悟,释疑解难。层层抽丝剥茧,巧妙渗透,循序渐进,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持之以恒地刨根问底,就可以在现实中发现真理。”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阅读体验不尽相同,所提问题的质量必将参差不齐。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把思考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巧妙打造自在宽松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再相机授之于法,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学习方法,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品质的独立性。
二、批注引领,诱之于思——深度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他们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批注式阅读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这是一种有思维、有深度、有特色的阅读实践活动,更是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阅读。
(一)精准切入,引领批注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以“美丽”为行文线索,体现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貌,更在于她为人类所做的巨大贡献,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课始,笔者直奔“美丽”这一切入点,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跨越百年的‘美丽指的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 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请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初读后,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用“美丽端庄”“年轻美丽”等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很少有学生能深入体会内在美。
批注分层设计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又是阅读思维与能力的再现和深化。为深化理解“美丽”,教师抓住初次批注的契机,要求学生再次默读全文,画出表现居里夫人高贵人格和美丽心灵的语句。先引领学生品读第三段,抓住“一锅一锅、终日烟熏火燎、点点烧痕”等关键词语,体会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中条件之艰苦、工作之危险、时间之漫长,体悟其不凡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并感受伟大科学成就——镭的颜色之美。而后,再抓住排比句“从……到四个变成……”细细研读,感受居里夫人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为科學献身的精神之美。感悟之余,引导学生紧扣“格式+内容+感受”这一批注模式,有序地感知批注的角度,掌握批注的方法。
(二)深潜文本,领悟写法
随着认识的深入,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些人对名利、荣誉的渴望对比居里夫人的“视名利如粪土”,再次读出居里夫人美在淡泊名利的品格。学生置身于文本构建的意境中,渐渐走进文本的深处,感知语言的温度,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于思考品析中领会文章的表达巧妙之处——一个陈旧老套的故事,作者梁衡却另辟蹊径,写生活中的居里夫人,展示了“美丽”的丰富内涵。文章紧扣“美丽”一词,巧妙运用倒叙的方法,赞扬了居里夫人端庄靓丽的外在美和为科学坚定执着、勇于献身、淡泊名利的内在美。
批注有层次,阅读更显深度。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式批注阅读,触碰文本潜藏的内蕴,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想象文本描述的画面,学习文本表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自读、自悟、自思,批注更有针对性,思考也更有深度与广度。
三、比较阅读,引之于品——深度体悟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把内容或形式有关联的作品进行比较剖析,概括提升,引导学生于品析中深度体悟作者的情感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实现由浅入深、融会贯通、一举两得的教学目的,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以篇带类,感知文体
统编课本中,编排了很多像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说明文等体裁单位。语文教学中应强化文体意识,让学生针对不同文体采用比较阅读法,以一篇带动一类,让学生于比较辨析中感知不同文体的特点。
如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编一组表达“浓浓爱国情”的课文。《古诗三首》中,陆游、林升、龚自珍三位诗人通过不同方式来抒发自己一心为国、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少年中国说》这篇文言文介绍中国与少年的关系以及少年前途光明远大,体会到中国少年的责任和担当,感受到少年强则中国将变得更强大的雄心壮志;《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重点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和收藏的宝物珍贵无比,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强盗罪行,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小岛》这篇散文描写了将军与守岛战士之间的故事,体现将军对守岛战士的关心,抒发海防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爱国之情,激起学生满腔的壮志豪情。单元教学之后,设计单元统整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文章主题、选材和文体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直观了解可以运用不同的文体来表达相同的情感,同时感受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细腻的特点,古诗语言含蓄委婉、表达精炼的特点。
(二)求同存异,学习表达
同一文体,同一主题,即使是同一作家的文章,因作者的思维和写作技巧的不同,在表达方式上也不尽相同。学生在潜心阅读中,比较文章之间的异同之处,更有利于探究同类文章的表达规律,拓宽阅读的思路和广度。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有古怪淘气的猫、尽职伟大的母鸡、高傲独特的白鹅。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并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体现其特点。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虽然主题相同,语言风格大体一致,但具体写作方法又不尽相同。在教老舍《母鸡》一课中,为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作家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笔者选用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比较,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提取内容要点,归纳表达方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在比较中引发思维碰撞,在思考中产生独到见解。体悟更深入,感受也更丰富,语文阅读教学才会进入文本更深处。
四、读写联动,导之于言——深度表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高的境界是“读”到情深处,“写”已水到渠成,将满腔的感情注入笔端,一吐为快。教师应积极搭建读写联动平台,在使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中得以表达,领悟文本的主旨,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搭建平台,学以致用
《盘古开天地》一课中,作者详尽地描述盘古开天辟地倒下后整个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表达特色,并展开想象进行仿写,创意无穷: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皮肤,变成了广袤肥沃的土地;他的手指,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峦;他的泪水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海……通过仿写,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采用生动的排比句式,展现了盘古倒下后,无私奉献,化为万物的过程。了解这样的想象既合情合理又充满神奇色彩,让文章更具吸引力,学生也更能被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所折服。同时神话故事中蕴含着的精神之美,如丝丝春雨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田。
(二)遷移写法,表情达意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是名家名篇,尤为独特的是,朱自清把时间写成“一滴水、一个人、一缕轻烟、一层薄雾……”这四个时间“意象”,表达了特定时期作者对时间的感受,抒发了内心的苦闷、无奈、彷徨。因此,笔者选择“形象化表达”这个角度,引导体会“形象”中蕴藏的思想情感,进一步领会“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搭建表达平台,畅所欲言:“眼前,时间在你眼中像什么?时间对你而言,过得快还是慢?是多是少?是无情的还是有情的?”而后,要求学生仿写,把抽象的时间形象化,把自己的情意藏在话语里。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现并掌握表达情感的言语形式,更好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样的深度表达,不仅超越语文的工具性,更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旨。深度学习贵在参与,重在思考,妙在引领,巧在表达,通过质疑问难、批注引领、比较阅读、读写联动等多种有效途径,让孩子深入文本,不断丰富阅读实践,提升阅读品位,涵养阅读素养,语文教学将向着阅读更深处漫溯。
注:本文系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0年度校级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策略研究 ”(批准号为QYZX2020-6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