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 赵祺
摘要: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品质城市才能聚集更多人才加入到城市建设中来,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本文将城市品质分成经济、精神、生活、自然、政策五大类并研究了对人才聚集的影响,同时加入了个人情感的中介作用,通过回归分析和Bootstrapping法验证了结果的合理性。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品质对人才聚集有正向影响,个人情感在城市品质和人才聚集中有部分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城市品质五大方面对人才聚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政府管理者制定吸引人才策略提供思路,聚天下英才共建品质城市。
关键词:城市品质;人才聚集;个人情感;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9.2;C9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6-0058-09
引言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当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各城市都纷纷求贤若渴,希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而人才看重的是一个城市的內在品质,只有先创造适宜的城市环境让人才安居,才能留住人的心让人们乐业。从2018年开始,不管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都打响了人才争夺战,抢夺优质人才的背后还需各城市加强品质建设。《2021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基于理论和实践调研显示北上广深仍居于城市人才生态第一梯队,二三梯队竞争激烈[ 1 ]。打造良好的城市品质,形成人才的向心力是一场持久战,因而探究均衡发展、宜居宜业的城市品质要素以及对聚集人力资源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世纪5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舒适物理论。城市舒适物指的是这个城市中的环境、设施、服务等能让人有舒服愉悦的感觉[ 2 ]。据此在Clark T N[ 3 ]的研究中城市舒适物有自然与物质、人造、社会经济、民众价值观四个维度。在该理论下,人才流动不仅关注城市的产业经济,还需要考虑这座城市是否给他们带来美好的感受,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从注重物质转向品质和内涵的提升。此外学者勒温提出了一种场论,他认为一个人最终的成果不仅需要内在的动力,还与环境的渲染有关[ 4 ]。人才具有较强的自我实现需求,对未来发展具有充足的内在动力,这时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就需要着力于为其打造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本文在已有理论基础上研究城市品质与人才聚集的关系,并探究其中的中介效应,为当前的品质城市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1 国内外研究述评
现有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点主要在各类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研究。Clark T N[ 3 ]在对城市舒适物进行划分后,认为舒适物对人们的吸引力是不同的,年轻人喜欢设施齐全,人造舒适感强的城市,高学历人才喜欢自然风光和价值观契合的城市。Glaeser E L等[ 5 ]指出人才会更愿意去既能体现工作价值,又能满足生活娱乐的环境,所以要建设一个让高端人才都感受舒适的区域。Alfken C等[ 6 ]研究了区域舒适性因素对吸引人才或创意阶层人员的相对重要性。叶晓倩等[ 7 ]从舒适物理论的角度构建了城市的5个一级指标,并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下比较了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马凌等[ 8 ]学者对中国26个人居城市建立舒适物评价指标,分析了这些指标与经济、人才等的关系并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朱云鹃等[ 9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城市品质与科技人力资源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出经济品质对科技人力资源聚集影响最大。张扬[ 10 ]以中国240个城市为样本证实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科技人才聚集有显著的正相关,同时试点政策还能通过人力资本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影响科技人才聚集。
然而,通过梳理文献也发现了前期研究的一些不足,第一,学者们从吸引人才的角度探究一个区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环境,却很少从一个城市的品质内涵角度,深层次挖掘一个高品质城市的特质。并考虑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一座高品质城市能带来的人才红利。这需要进一步探究。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目前的文献多是利用现有的二手数据对城市人才吸引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很少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从结构方程模型角度研究城市品质与人才聚集的关系。第三,以往的研究多体现在城市客观环境的创建,没有考虑人们对城市的情感依赖,也没有探究这种情感认知对人才聚集的影响。所以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城市品质对人才聚集的影响,并探究个人情感是否起到中介效应有一定的意义。
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城市品质与人才聚集
在全民创新的今天,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在人才,留住人才更离不开舒适、高品质的城市配套环境。人才主要指的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因而喜欢高品质的并具有挑战的生活环境[ 11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家庭群体等微观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工作场所,价值观等宏观系统的影响。人才在选择未来的定居环境时会考虑到这个环境带来的舒适体验和品质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个高品质的城市也应该具备较高的城市质量以及独特的城市文化,余达锦等[ 12 ]学者对城市发展品质从生态、服务、经济、文化、生活、管理六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观察城市品质发展的优劣。边燕燕[ 13 ]从“五位一体”的角度对高品质生活的内涵进行解读,构建了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生态文明生活在内的“五位一体”城市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2020年发布实施一项国家标准《新型城镇化—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品质界定为经济发展品质、社会文化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公共服务品质和居民生活品质这五大品质[ 14 ]。从学者的研究中,经过对指标频数统计发现大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的角度进行研究。因而本文将城市品质这一概念划分成经济品质、生活品质、自然品质、精神品质、和政策品质。城市经济品质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经济品质强说明产业发展快,资本积累多。这不仅能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还能满足人才的就业发展前景,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因而城市经济水平是留住人才的直接因素。城市生活品质满足了人才的基本生活需要,吸引人才的关键还在于衣食住行的便利性,交通便捷、教育公平、医疗水平高的城市会让人才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更能得到人才的青睐。城市自然品质是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空气污染严重、水质环境差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人才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会更喜欢优美的环境带给他们的舒适感。城市精神品质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精神文明,一个地标性的建筑、一个不经意间的互助都会让这个城市散发着无限魅力,对踏入这座城市的人来说,选择的自由性和文化的包容度更有吸引力。城市政策品质体现了政府对引才聚才的重视,张扬在研究中指出对创新型城市的试点有利于科技人才集聚,而且先试点的城市带来的效果更强[ 10 ]。通过政策的支持能让人才放下戒备,真正投入到这座城市的建设中并实现安居乐业。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城市经济品质对人才聚集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H1b:城市生活品质对人才聚集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H1c:城市自然品质对人才聚集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H1d:城市精神品质对人才聚集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H1e:城市政策品质对人才聚集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2.2 城市品质与个人情感
个人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体现的是个人的一种认知、依赖以及情感投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人与环境是互动的,个人的认知是环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键原因。促使个人做出选择的外界环境刺激往往不是决定性因素,内在的正确认知才能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因而城市打造出经济舒适的环境能影响人才对城市的认知,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寄托。杨书春在区域承诺理论的前提下研究了一个地区的环境对区域承诺产生的影响,区域承诺体现个人对这个环境产生的情感依赖度,进而喜欢这个环境,愿意留在这尽自己的能力促进区域发展[ 15 ]。本文在构建城市品质的基础上,研究个人是否会对高品质的城市环境产生新的认知和情感,进而影响个人的选择行为。
城市经济品质是人才最基本的动力来源,良好的经济环境能带给人们安全感和对生活的热情。经济品质高说明城市产业兴旺,企业有活力,就业有前景,这些能带给人才更多的机会,看到更远的未来。由此才会带来情感上的认同并进而在行为上选择这个城市。生活和自然品质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保证,城市通过构建基本生活配套设施能降低人才的生活成本,创建青山绿水能满足舒适性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高素质的人才喜欢这个城市并愿意定居。精神文化品质能给一座城市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城市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道德素质的提升能让人们快速的适应这个环境,轻松的融入这个氛围中,这会促使人们产生很强烈的归属感。政策品质的提升能给人才落户、创业等带来更多的支持,让人才在这个城市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才能,就会产生很高的情感认同,努力为城市发展做贡献。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城市经济品质对个人情感有正向影响。
H2b:城市生活品质对个人情感有正向影响。
H2c:城市自然品质对个人情感有正向影响。
H2d:城市精神品质对个人情感有正向影响。
H2e:城市政策品质对个人情感有正向影响。
2.3 个人情感的中介作用
根据杨书春的研究,个人对一个地区的情感依附度会促进人才的根植意愿,这是一个区域留住人才的关键[ 15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了交互决定论,即环境、认知和人的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今社会人才是高知识的代表,他们会更注重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追求,只有真心喜欢这个城市,愿意为这个城市付出,产生强烈的情感纽带,才会愿意留在这个城市,进而产生聚集效应。为此,结合假设1提出个人情感在城市品质和人才聚集中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具体来说,一方面城市的品质建设会让人们以一种轻松饱满的情绪工作生活,并愿意给工作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带来正能量,从而产生定居的想法。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对这座城市产生的正面的情绪,一般就不会愿意花费额外的时间找寻另外的城市,这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只有当这座城市不能给他带来好的体验感时才会选择离开。最后,个人对城市的情感认同如同对家的依赖,一旦产生就会积极的维护这个城市,回报这座城市给其提供的舒适感,从而根植于这个城市。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3a:个人情感在城市经济品质和人才聚集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H3b:个人情感在城市生活品质和人才聚集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H3c:个人情感在城市自然品质和人才聚集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H3d:個人情感在城市精神品质和人才聚集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H3e:个人情感在城市政策品质和人才聚集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综上,提出如图1的理论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选取样本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学者王通讯对人才的定义,社会上将德才兼备或有一定专长学问的人叫人才,教育界一般认为人才是经过学校教育,具备一定素质,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 16 ]。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从事创造性劳动并做出社会贡献的人[ 17 ]。因而本文调查中选取的调查对象是学历为大专及以上且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人群。此外,在选择调查的城市时主要考虑那些城市化发展进程快且城市病较严重的城市,这些城市亟需加强品质建设,所以选择了我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问卷从发放到结束历时一个月时间,最终收回20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达到97%左右。通过样本统计发现,学历上大专占比5.1%,本科占比61.6%,硕士及以上占比33.3%;男性占比54.6%,女性占比45.4%;高校应届毕业生比例为53.2%,民营企业人才占比25.6%,公务员占比12.4%,事业单位人才占比8.8%;专业类别中管理学人才比例达到49.5%,工学达到20.7%,经济学占比10.6%,其余为其他专业。可以看出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3.2 变量测量
本文设置了包括经济品质、生活品质、自然品质等在内的七个变量,均通过Likert五点量表法测量,分值越高说明感受越强。边燕燕[ 13 ]对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从“五位一体”角度测量了包括居民收入、教育支出所占比重等指标体系。因而本文从问卷角度对城市经济品质(EQ)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前景等5个题项表示;生活品质(LQ)用医疗基础设施、交通便利等5个题项表示;自然品质(NQ)用城市绿化程度、空气质量等3个题项;精神品质(CQ)用城市内涵丰富、人们和谐友善等3个题项表示;政策品质(PQ)用政府户籍管理政策,住房政策等3个题项表示。人才聚集(TG)参考曹威麟等[ 18 ]的分析,测量人才的集聚意愿,用薪酬水平高的城市吸引我、氛围好的城市吸引我等5个题项表示。个人情感(PE)主要参考以往研究中职业承诺和组织承诺的量表以我愿意为这个城市做贡献、我在这个城市有归属感等4个题项表示[ 19 ]。同时将性别、学历、行业等作为控制变量。
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在采用问卷测量获得分析结果的前提下,需要保证各变量的题项符合标准,问卷才有意义,因而需要进行信效度测量。信度指的是量表的一致性程度,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得出本研究中的七個变量α值均大于0.85,而通常认为α值大于0.8,小于0.9时,说明量表是可靠的。效度主要反映题项能够测量变量的有效性和准确度,用因子载荷值、AVE、组合信度CR来测量,SPSS20软件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因子载荷都大于0.5,AVE > 0.5说明聚合效度好,CR大于0.6说明组合信度好。此外表2中通过对AVE平方根与变量相关系数作比较,检验区分效度情况,结果良好。
3.4 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问卷中的各变量基本数据统计得到如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品质与人才聚集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6、0.648、0.596、0.637、0.695)都大于0,且P<0.01,城市品质与个人情感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分别为0.535、0.49、0.437、0.445、0.462),个人情感与人才聚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3,且P<0.01。因此可以初步验证假设结果。
4 分层回归及结果
4.1 回归检验
上述的相关性分析中各变量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本文希望进一步研究作为自变量的城市品质与因变量人才聚集以及中介变量个人情感之间的线性关系,所以用SPSS20软件做分层回归分析。考虑到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得VIF结果均不超过10,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以人才聚集(TG)作为因变量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以个人情感(PE)作为因变量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与模型M1相比,模型M2中考虑了城市经济品质对人才聚集的影响,回归系数β值为0.639,P的值小于0.001,模型M2整体F值显著,且模型M2的R2相较于模型1增加了0.399,说明加入经济品质后,对因变量的整体解释力度增强了。同样的,在模型M3到模型M6中分别加入了城市精神品质、自然品质、生活品质和政策品质,β值分别为0.654、0.592、0.634和0.692,回归系数均大于0,说明城市品质各变量与人才聚集之间正相关,且P值均小于0.001,模型M3到M6整体的解释力度相对于模型M1来说分别达到了42.4%、34.4%、40%、47.8%。验证了假设1a到1e。模型M7中对中介变量个人情感与人才聚集之间的关系做了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回归系数为0.649,P<0.001,说明个人对城市产生的感情依赖度能促进人才的聚集。表4将个人情感作为因变量,模型M9到模型M13相对于模型M8来说解释力度分别达到了29.2%、24.4%、19.8%、19%、20.7%,且模型M9的回归系数为0.546,P值为0.000,模型M10回归系数0.496,模型M11回归系数为0.450,模型M12回归系数0.437,模型M13回归系数为0.455,P值均小于0.001。说明城市品质各变量对个人情感具有显著正相关,城市品质的建设有利于人们产生信赖感和依附感。验证了假设2a到2e。为了验证个人情感在城市品质与人才聚集之间的中介作用,做出分层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模型M14将城市经济品质和个人情感同时放到模型中,观察对人才聚集的回归结果发现城市经济品质对人才聚集的回归系数由模型M2中的0.639下降到0.407,P值为0.000,个人情感对人才聚集的回归系数为0.425,P值小于0.001。说明个人情感在城市经济品质与人才聚集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同样的,模型M15到模型M18城市精神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政策品质对人才聚集的回归系数与表3中的模型M3到模型M6相比均下降,且回归系数P值均为0.000。模型M15到模型M18中个人情感对人才聚集的回归系数也都为正值,P值均显著。验证了假设3a到3e。
4.2 中介效应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中介效应的稳健性,本文采用Bootstrapping法检验中介效应是否显著,以及个人情感在城市品质与人才聚集之间是完全中介还是部分中介。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Bootstrapping法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品质通过个人情感对人才聚集的直接效应为0.42,在置信区间内的范围为[0.305,0.538],不包含0。间接效应为0.22,CI范围是[0.138,0.349],不包含0。此外在用该抽样法检验时加入中介变量(PE)后城市经济品质(EQ)对人才聚集(TG)的回归系数显著,且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回归系数也显著,说明个人情感在城市经济品质与人才聚集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同样精神品质、自然品质、生活品质和政策品质的间接效应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加入中介变量后城市品质各变量对人才聚集的回归系数P值都为0.000,说明显著。结果与上述分层回归分析中的结果一致,验证了假设3a-3e。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98份有效样本后,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以及描述性统计分析,检验了量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分析了问卷的基本结构。随后进行分层回归分析验证城市品质对人才聚集的影响,以及利用Bootstrapping法检验了个人情感在城市品质与人才聚集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到如下结论:
1、城市五大品质对人才聚集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通过对城市品质各变量和人才聚集的分层回归发现,仅加入性别、学历和专业这三个控制变量后模型并不显著,说明本文的控制变量对人才聚集的影响力较小。而之前学者杨书春在研究人才根植意愿时发现性别和年龄能显著影响人才的根植度[ 15 ],导致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选取的不同。此外,回归结果显示城市政策品质对人才聚集的回归系数最大,影响程度最大,其次分别是精神品质、经济品质、生活品质、自然品质。说明一个城市的政策包容度和开放度能极大程度上吸引人才的到来。朱云鹃等[ 9 ]学者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得出城市经济品质对科技人力资源聚集影响最大,这可能是城市区域选择的不同。因而,“抢人”大战的背后需要城市持久的发展以及品质的提升,在政策、文化等多方面同时发力。
2、个人情感在城市品质与人才聚集之间有部分中介效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城市品质各变量都能加强人们对城市的感情,其中城市经济品质对个人情感的影响最大,生活品质影响最小,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能给人才足够的安全感和信赖感,从而能快速接受这个城市并在此发展。另外用Bootstrapping法检验了个人情感作为中介效应在9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分层回归中加入个人情感后,城市品质对人才聚集的回归系数变小,说明城市品质通过个人情感影响人才聚集。这一结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了城市品质与人才聚集的关系,为之后研究提供思路。
5.2 相关启示
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人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间的差距缩小,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正以势如破竹的速度成长,这背后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20 ]。但是城市如果不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会导致人才的流失,提升城市的品质吸引优质的人才从而发挥聚集的优势至关重要,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1、城市应该从经济、精神、自然、生活、政策五个方面同向发力。修订人才新政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政府部门要担负起责任,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处理好落户、租房等问题,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对社会人才需创新管理模式,在家庭安置、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与补贴和照顾。提升文化气质是门面,城市精神文化是灵魂,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保护传统的文化设施才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创造休闲的人文环境让人才在紧张的工作外身心舒适。强化经济建设是基础,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创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吸引更多人才就业,完善薪酬体系,为人才提供经济保障。做好生活服务是前提,在城市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让人们的衣食住行更加便利,提升办事效率,享受公正待遇,充分感受到城市的智慧化和精细化。美化自然环境是重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着力于解决城镇化进程中遗留的废水、废气、废物问题,狠抓短板,利用城市中的山水特色打造一批优质的旅游景点,如重庆的洪崖洞、西安的古城楼等等,创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
2、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城市想要聚集优秀的人才离不开对人才心理情感的关注。仅靠客观的环境吸引还不能达到让人才持久定居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抓住人才心理上最迫切的需求,让人们放下顾虑和担忧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心甘情愿的奉献自己的才能。所以首先考虑提升经济水平,能首要满足人才的个人情感。此外,不同城市也应该根据当前的发展阶段制定品质建设的策略,才能发挥最大优势聚集人才。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一方面对城市品质的调查对象仅限于部分城市,且没有区分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品质建设异质性,没有考虑各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后续研究中应该区分不同类型的城市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关于个人情感概念的提出,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之前学者很少有类似的讨论,所以量表的测量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未来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多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微链智库.2021中国城市人才生态指数报告[R].浙江: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2021.
[2] 王宁.城市舒适物与消费型资本——从消费社会学视角看城市产业升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1-7.
[3] Clark T N. 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M]. New York: Elsevier, 2004.
[4] 库尔特·勒温.社会科学中的场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5] Glaeser E L,Kahn M E.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Cities and geography[M]. New York: Elsevier,2004: 2 481-2 527.
[6] Alfken C, Broekel T, Sternberg R. Factors explaining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creative class: Empirical evidence for german artists[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12): 2 438-2 463.
[7] 叶晓倩,陈伟.我国城市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吸引力研究——基于舒适物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9,37(8):1 375-1 384.
[8] 马凌,李丽梅,朱竑.中国城市舒适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地理学报,2018,73(4):755-770.
[9] 朱云鹃,江文君,王杰.城市品质与科技人力资源聚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基于中国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4):42-47.
[10] 张扬.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提升了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吗——来自240个地级市的准自然实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12):116-123.
[11] 于雪艳.區域一体化背景下青年人才流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9.
[12] 余达锦,李锦,林海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品质评价研究——以江西为例[J]. 生态经济,2020,36(11):82-87.
[13] 边燕燕.城市高品质生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8):45-57.
[14] 顾维中,王渭.“品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7(5):62-67.
[15] 杨书春.基于承诺理论的区域环境对人才根植意愿的作用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9-11.
[16] 王通讯.人才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5-03-13)[2021-04-22]. 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08.htm.
[18] 曹威麟,王艺洁,刘志迎.人才环境与人才成长预期对集聚意愿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9): 64-70.
[19] Weng Q , Mcelroy J C . HR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attrac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0,35(3): 245-263.
[20] 李光龙,江鑫.绿色发展、人才集聚与城市创新力提升——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4(3):122-130.
[责任编辑:郑笔耕]
收稿日期:2021-09-20
基金项目:巢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XWZ-202002)
作者简介:赵旭(1994-),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赵祺(1982-),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