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飞
自古以来,觅石、赏石、藏石成为许多人追求的高雅乐趣。奇石千百种,魅力各不同。有人喜欢泰山石的大气磅礴之美,有人喜欢寿山石的雍容华贵之美,有人喜欢雨花石的小家碧玉之美……如果要说哪种奇石能同时满足不同人的品味,英德石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话说在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北宋,不仅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艺术家,而且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奇石爱好者和收藏家,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苏轼。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苏轼不仅对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而且酷爱收藏奇石。他曾写下多首咏赞石头的诗词,也留下了许多与石头有关的故事。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被贬官至扬州任职期间得到一绿一白两块石头。这两块石头造型奇特,犹如起伏的山冈,逶迤蜿蜒,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太白山和峨眉山。更为奇特的是,石头中间还有一个小孔。这又让苏轼联想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仇池山,遂赋诗一首曰:“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眉。秋风与作烟云意,晓日令涵草木姿。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
石头虽小,但在苏轼的眼中无比大气豪放。后来,苏轼就给这两块石头命名为“仇池石”。没过多久,宋英宗的驸马王诜得知苏轼收藏有仇池石,就想借去把玩,其实是想据为己有。这该怎么办呢?苏轼思来想去,最后写了一首诗答复王诜。在序言中,他称自己收藏的仇池石是“希代之宝”,但又“不敢不借”,于是,就在诗中提出了两个条件,即“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意思是说,我可以借给你,但你不能再传给别人看;而且,你看完之后,要尽快还给我。
东坡先生实在是太可爱了!他就像一位永葆童真的老顽童,始终充满着生活情趣,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恋恋不舍,却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朋友的巧取豪夺,只好像个孩子一样讨价还价。
我们更感到好奇的是,仇池石究竟是什么样的石头?为何令苏轼如此痴迷?
据史料记载,在甘肃省西和县南有一座著名的仇池山,四面绝壁,山上有平地百顷和99眼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曾在这里建立仇池國政权。传说,这里有洞穴通到福地,是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世外桃源、归隐之地。苏轼给心爱的石头取名“仇池石”,正是表明自己对归隐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实际上,苏轼的仇池石并非产自仇池山,而是他的表弟程德儒为官期满、自岭南带回来的,其原产地是岭南的英州,即今天的广东省英德市。所以,它真正的名称应该是英德石,简称为英石。
遗憾的是,在苏轼去世之后,那两块仇池石流入皇室宫廷,若干年后,北宋王朝为金国所灭,都城内的各种奇珍异宝被洗劫一空,仇池石却被抛弃至沟渠之中。虽偶有后人提及它们,但历经数百年的岁月变迁,两块石头已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不知所终。
英德石作为观赏石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开始被人们开采。虽然它的名气不如太湖石大,但也被广泛用来装饰园林景观。在大名鼎鼎的“江南三大名石”中,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和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都是北宋的花石纲遗物太湖石,杭州竹素园里的绉云峰则是英德石。它高约2.6米,最窄处仅为0.4米,玲珑多窍,遍布褶皱,宛若一位翩翩起舞的妙龄少女,以“瘦”“皱”著称于世。
从成因角度看,英德石与太湖石十分相似,都是因流水的岩溶作用形成的碳酸盐岩,属于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只不过二者产地不同,在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中所受到的外部侵蚀条件存在差异,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太湖石以灰白色为主;英德石则多见青色、灰黑、浅绿色,而且常有白色网状石英脉贯穿其中,即俗称的“石筋”。
关于英德石的特征,北宋著名岩石矿物学家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曾描述:“一微青色,间有白通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
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浔古镇有一座著名的张石铭旧居。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清末民初江南富商张石铭的住宅。这处住宅集中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号称“江南第一民宅”。张石铭爱好收藏奇石,院内安放的园林奇石随处可见,其中最著名的一块是位于前庭的英德石。这块英德石高约1米,瘦骨嶙峋,浑身上下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因它的造型酷似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