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设施的城郊森林公园研究

2021-05-19 05:43唐洁芳
中国园林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汤山森林公园设施

唐洁芳

李 帅

徐 勇

刘保国

苏金乐*

应急医疗设施指“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组建的,具有一定规模、配备特殊医疗器械、能提供快捷医疗服务、能满足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工作的医院或疗养院之类的设施”[1]。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历了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毒、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甲型H1N1流感、新型冠状肺炎等多次全国性传染疾病的暴发,其中仅在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暴发之际启动了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由此可见,一方面,当特别重大(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应急医疗设施能够保证快速、有效地救治患者,并高效地控制事件带来的不良后果,具有极高的需求性;另一方面,应急医疗设施所针对的事件具有突发性、低发率等特征,不具备常设的条件。鉴于以上原因,应将应急医疗设施纳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从平灾结合角度进行规划。

1 应急医疗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

2003年建造的小汤山医院是一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创新模式,又称装配式野战医院。该模式具有3个特征:首先,医院占地面积广,可收治对象规模大;其次,医院远离市区,易于收治具有强传染性的病患;最后,建筑设施是以彩钢板为骨架的活动板房,组装建造周期短,具有临时性。如小汤山医院建造时预设的使用期限为3年,至2010年4月被拆除。非典之后,四川、陕西等地曾斥巨资建造大型永久性防灾性质的传染病院,然而由于多年未收治病患而封闭闲置,以至于用地性质变更后面临废弃拆除的局面。至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暴发,武汉等地再次启用“小汤山医院”模式建造火神山与雷神山等医院。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俄罗斯、韩国、意大利、伊朗、德国等国家也开始尝试通过标准模数系列预制结构进行空间组合,构建应急医疗设施。这充分体现出“小汤山”模式所具有的机动性、时效性等优势,而完善的“前位”设计是充分发挥“小汤山医院”优势的重要前提。

1.2 建设时效性

应急医疗设施建设的时效性非常重要。结合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过程可以发现,从筹备到接入首批患者,医院的建设周期在10d以上(表1)。对于特别重大(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言,发展形势瞬息万变。如在火神山医院(1 000张床位)建造伊始,全国确诊病例不足1 000人,但是当医院开始收治患者时,仅武汉确诊患者已达到6 384例[2],医院的收治能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患者数量增长的需求。雷神山医院情况与之近似。从图1可看出,应急医疗设施建设期与患者增长率快速上升期相重叠,可见建设速度与感染人数是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

图1 感染人数增长趋势图①

1.3 选址科学性

较普通综合性医院而言,传染病医院对选址有独特的要求,不仅要考虑传染病的隔离问题,同时也要兼顾运营期的排污、防污、医疗废弃物的处置,以及设施拆除后土地再利用等。这就意味着选址时应考虑人群密度、交通、风向、水源、地势、周边环境、已有基础设施等众多因素。在事件突发时,由于时间仓促,选址难免挂一漏万,从而埋下隐患。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均是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和紧迫性所致。利用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通过事发前的提早筹划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以上问题。

2 现有防灾绿地的局限性

2.1 防灾绿地研究内容的局限

目前国内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主要集中于避震、防火、防洪、抗旱以及防风等方面。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防灾绿地研究逐渐增多,部分研究者以国内外防灾绿地的理论构建与案例实践为切入点解读我国防灾绿地的建设现状,并为城市防灾绿地系统的构建提出构想[6-9];部分研究者从城市防灾绿地布局入手,就如何优化提出建议[10-11];更多的研究者就特定城市的防灾绿地进行评估,并寻找对策[12-14];此外,国家也将防灾绿地纳入城市绿地设计规范[15]。从2003年非典之后,有大量研究者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研究对象,就事件过程中应急管理系统、应急物资储备与调度、应急仓储选址、应急医疗设施选址等问题进行探索[16-18],并由此衍生出对传染病医院的建设及选址研究[19-20]。自20世纪初至今,国外关于设施选址的探索从未停止过,Weber、Hotelling、Hakimi、Lorena、Senne[21]等研究了设施选址的方法,切入点可分为几何法则和经济法则2种类型,其中覆盖率是设施选址的关键问题[22-23]。近年来,对避灾空间的研究集中于评价方法的完善与创新,如J.Anhorn[24]利用GIS软件对避难绿地的网络可达性进行分析,以建立多层次评价体系。LI Cong[25]等采用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震后相关评价。但是,以上研究中对避灾绿地布局和选址的探索,均是以防震、防火等功能为前提。未见到以“平灾结合”为切入点,将避灾绿地与应急医疗设施选址相结合的研究。

2.2 防灾绿地布局的局限

目前,对于防“疫”绿地的认识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导致了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的缺失,继而造成现有城市防灾绿地在布局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2018年,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设计导则》[26]中有关于“级配”和“服务半径”条例。在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中,有相关布局原则指出:“一般而言,服务半径300~500m,保证居民步行3~5min即可到达;作为市区级避灾绿地,服务半径宜在1 000~3 000m,居民步行30~60min可以到达;绿地面积的大小须根据绿地的级别和服务人口的多少来确定。[27]”以上原则中所包含“服务半径”“通达性”“均衡性”等要素均是以人口分布为基础,即避灾绿地的设置与人口密集程度成正比,此与传染病医院选址的“远离人口密集区”原则背道而驰。可见,目前的避灾绿地从功能到布局,均未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大规模突发烈性传染疾病的防控纳入体系。

3 城郊森林公园与应急医疗设施契合性分析

3.1 已建成案例比较分析

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3座医院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其中小汤山医院分别于2003、2020年进行了2次建设,由于时空环境变化巨大,因此将之视为2所医院进行分析。

2003年小汤山医院属于开创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选址的科学性(图2)。医院位于北京昌平区东侧的小汤山镇,距北京五环直线距离为17km。小汤山镇具有良好的山水优势,景色清幽;建设目标地紧邻小汤山疗养院,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医院与最近的聚落小汤山镇距离大于500m;医院与最近的水源地京密引水渠距离大于4 000m。基于以上条件,不但可以将传染病院与周边环境、水源、人口进行空间隔离,也为短期内设施的扩建提供了空间。但是选址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北京2003年5—8月主导风向为东风,小汤山镇位于昌平区东侧,属于上风向区域,不利于废气的扩散。其次,小汤山原为明清两朝的行宫,选址目标地南侧即为清宫御池遗址,不利于文物古迹的保护。至2020年,医院重建之时,空间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标场地东、西两侧均已建为高楼林立的居住区(图3),尤其是东侧的居住区与医院间距不足30m。

图2 2003年小汤山医院选址环境图

图3 2020年小汤山医院选址环境图

图4 火神山医院选址环境图

图5 雷神山医院选址环境图

与2003年小汤山医院选址相比,火神山、雷神山2所医院都具有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图4、5),且均处于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区域,但选址的不足也较为突出。首先,2所医院均临湖而建,两湖虽不是备用水源地,但是却存在着为介水传染病提供媒介的危险。其次,2所医院周边紧邻居住区,不利于传染病的隔离。尤其是火神山医院四周被湖泊及居住区包围,没有为拓展留下余地。

基于现有案例选址得失,以及传染病医院的建设规范,可知应急医疗设施对建设目标地的选址、环境、规模、覆盖度、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特定的要求。根据《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的要求,对城郊森林公园的各项指标进行梳理,发现其具备的条件与应急医疗设施选址需求有较高的契合度(表2)。

3.2 城郊森林公园即有条件契合性分析

3.2.1 选址

《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医院建筑设计要则》[28]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29]中对选址有明确要求,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尽量避开城市人口稠密区,如学校、住宅区、水源等有可能造成危害的重要设施”,同时,“在城市中远期规划中不会变成人口密集区”。此外,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均不设门诊,其交通需求主要针对物资运输及患者转运等。基于以上原因,应急医疗设施应选择距离城市中心一定距离同时又交通便利的城市边缘地带为佳。

城郊森林公园顾名思义地处城镇郊野,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城郊森林公园“在城镇、及城镇周边、敏感地带开展生态保护和建设”[30]。这首先满足了应急医疗设施“远离人口密集区”的需求。其次,城郊森林公园具有便利的交通,《发展规划》中关于交通条件有2点要求:第一,“居民可当日游览并往返”,第二,应“充分利用城镇交通基础设施,布设公交车站和生态停车场等,加强森林公园与外部城镇主干道的连通”。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应急医疗设施输送患者和物资的可达性。

表1 已建立应急医疗设施概况统计表

表2 城郊森林公园与应急医疗设施需求比较表

3.2.2 规模

就小汤山、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规模而言,单个医院的建设用地面积最低在40 000m2,根据此次新型冠状肺炎感染人数的发展速度来看,今后应急医疗设施的规模还会继续增加。比如火神山医院在建设初期其规模就已经无法满足疫情增长的需求,但是迫于四周被武汉职工疗养院、知音湖及2处居住区所环绕(图4),没有为二次拓展留出空间。与之相比,雷神山医院在东、北二方都留有大量空地(图5),根据疫情的增长,雷神山医院在建设过程先后从计划的50 000m2扩至75 000m2,再扩至79 900m2,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物资,也为集中救治、集中隔离提供了便利。此外,烈性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与相邻单位还应保持足够的间距,如小汤山医院离最近的村庄有500m距离。以上诸因素均需要选址目标地具有足够的规模。《发展规划》中就城郊森林公园的规模有具体规定,“面积原则上不小于30hm2”,地级城市城郊森林公园总面积不小于100hm2(2处),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总面积不小于200hm2(4处),且实际建成的城郊森林公园规模通常远远高于该标准。如:广东省已建立的310处城镇森林公园,总面积约44.69万hm2,单个公园平均占地面积达到1 442hm2;山西省已建的78处城郊型森林公园,总面积约8.9万hm2,单个公园平均占地1 141hm2。森林公园内建设用地在3%以下,因此可以为应急医疗设施提供充足的建设场地和可拓展空间。

3.2.3 环境

南丁格尔曾提出:“自然能够治病,我们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31]”优良、静谧的绿化环境可以调整、改善人体机能,并加快治疗和康复过程。相关研究表明,住院期间可通过窗子看到窗外绿色植被的患者,比其他患者减少30%用药,且康复速度提高30%[32]。由于时效性要求,应急医疗设施通常无暇进行场区绿化,森林公园可以与之进行互补。

《发展规划》提出城郊森林公园中森林是主体,同时应统筹“山、水、林、田、湖”等要素,以形成生态屏障、绿肺和天然氧吧。这为患者和医务工作者提供缓解身心压力的条件。此外,森林公园中部分植物具有极强的杀菌、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功效,如丁香、梧桐、刺槐等植物吸附SO2能力强;榆树、桑树、枣树等植物吸附氟化物能力强;黄金树、榆树、桑树等吸附烟尘能力强;玫瑰、茉莉、蔷薇、紫罗兰、石竹、铃兰等可以抑制结核杆菌、肺炎杆菌、葡萄杆菌等的生长繁殖[33]。这些均有助于改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病况。

3.2.4 基础设施

供电、给排水、通信:应急医疗设施的建立首先需要相应的供电、供热、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支撑。另外,在此次疫情中,远程会诊及远程探视也成为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措施,因此通信网络也将成为必需。在国家及各省出台的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34-36]中明确指出,“森林公园基础工程规划,应包括道路交通、供电、给排水、通信网络等内容,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供热、广播电视、燃气等工程规划”,基本可以满足应急医疗设施建设的需求。

后勤保障:应急医疗设施不仅集中众多病患,同时也需容纳大量医护人员,住宿、膳食系统必须与医疗设施同时构建。森林公园规范中提出,旅游服务设施包括餐饮、住宿、休憩、医护等设施,在管理服务区内应当规划一定数量的住宿、餐饮,这些可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食宿提供后勤保障。

康养:小汤山、火神山医院均是紧邻疗养院而建,意在利用其已存的医疗条件。尤其是小汤山医院,在2010年拆除非典病房之后正式更名为小汤山康复医院,集康复医疗、康复疗养、健康管理于一体。森林公园的建设规范中指出,公园应以森林医学为基础,利用森林的保健功能规划保健疗养设施,包括森林保健中心、森林医院、空气负离子呼吸区、静养场等。这不仅为应急医疗设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也为灾后土地的再利用减轻了负担。

停车场:在应急医疗设施建设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为运送物资和病患的车辆提供一定规模的停车场地。此外,在车辆进出场区前必须进行清洗消毒,如小汤山医院分别在东、西出入口处设置一处车辆冲洗消毒场。森林公园在管理服务区和一般游憩区内均设有停车场,尤其是位于入口处的停车场通常规模可达上万平方米,可为灾时停靠、清洗车辆提供条件。

3.2.5 覆盖度

目前,部分地区的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如山西省建有城郊型森林公园78处,分别分布于68个县级行政区;广东省已建有城郊森林公园310处,并提出2年内新建森林公园1 037处,确保每个市、县、镇至少分别建设3处、2处、1处。其他各地也随之出台了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相关规划。按照《发展规划》目标,至2020年全国城郊森林公园数量达到2 500处,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至2025年,城郊森林公园数量达到4 000处以上,全面覆盖中小城镇,“基本实现5万常住人口以上城镇均建设有1处以上城郊森林公园”。城郊森林公园的规模和数量与该地区的规模和人口数量成正比,这与应急医疗设施的规模和数量的需求保持一致。

4 平灾结合指导下的城郊森林公园规划

城郊森林公园作为平灾结合的应急医疗设施,虽然在选址、规模、环境等诸多方面能够满足要求,但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康养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4.1 公园位置选择

将城郊森林公园作为应急医疗设施选址目标地时,应综合考量公园类型、离水源地距离、公园规模、所处风向、离城距离、地下水位埋深、交通时长7项因素。首先,公园类型以森林型和田园型森林公园为佳,应回避湿地型、动物型、古迹型森林公园。其次,公园应符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远离水源地。再次,公园面积应根据所在城市人口,满足收治患者规模下限。另外,应优先选择城市主导下风向作为选址目标地,其次可选择位于城市两侧的公园;若公园位于城市上风向,则应注意保持森林公园与城区的距离,同时公园与外界应保持一定宽度的绿色隔离带。此外,应比较各公园的交通条件、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位高度,择交通便利、地质构造条件稳定、地下水位低处取之。

4.2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被选为应急医疗设施目标地的公园,应加强路、电、水、气、通讯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饮水、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4.2.1 勘探、预埋管网

非典之后,多地为应急医疗设施留出了余地,并进行了对应的“前位”建设。如2004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进行院区建设时,在病区南侧预留出50 000m2的大型草坪,以作为灾时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场地,草坪下预埋了能源供应和排污管网,疫时可通过快速建设应急医疗设施增加600张床位。基于以上平灾功能转换模式,可在选定的城郊森林公园内部预留出相应规模、地势平坦的空间作为灾时应急医疗设施建设场地。此空间首选阳坡、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开阔、平坦的草坪或者荒地。若不具备以上条件,可选择林地,但应避开古树名木、名胜古迹等要素。在选定场地之后,应进行相应的勘测工作。如小汤山医院在建设前地质状况不明,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地质条件无法满足设定方案的功能要求,只能对其进行临时调整。另外,在森林公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同步在预留的场地内埋设水、电、气、通信等必需的基础设施管网,以备灾时节约建设时间。

4.2.2 改善饮用水系统

《发展规划》中没有针对饮用水做出相关要求。应急医疗设施运转时期,人员密集,用水高峰集中,要求饮用水水质健康、稳定,并符合饮用水标准。建立管道直饮水系统解决以上问题,可参照《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37],用户端的水质应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38]相关要求。

4.2.3 提高污水处理系统标准

传染性疾病的废弃物、排泄物都是高危的污染源,因此应急医疗设施的废、污水须经过特殊处理方能排放。如小汤山医院建有独立的污水处理厂,医院产生的污水和患者的排泄物要经过2~3次的消毒才能排向社会污水处理系统。在森林公园规范中提出生活污水必须处理后排放,且在某些地方性规范中有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39],但是以上要求较为笼统。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城郊森林公园内的污水处理系统标准,使之符合《医院废水处理设计规范》[40]。

4.2.4 增加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应急医疗设施运行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也属于高危污染源,若对其进行简单的焚烧会产生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将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必须通过先进的医疗废弃物处理设备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方能进入市政垃圾收集系统。森林公园规范中有设置垃圾中转站的相关要求,应增加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满足《医疗废物管理国家法规与标准》[41]中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4.3 康养设施建设规划

4.3.1 医疗康养功能建设

就城郊森林公园可提供的基础设施条件而言,具有一定的康养设施更利于应急医疗设施工作的开展和运行。森林公园规范中有关于医疗救护设施和保健疗养设施的要求,可将二者结合,加强公园的康养功能建设,加强康养设施的医疗属性。康养设施平时可作为森林康养中心,集康复医疗、康复疗养、健康管理于一体。以森林医学为基础,利用森林的保健功能规划保健疗养设施,包括森林保健中心、森林医院、空气负离子呼吸区、静养场等。疫时可作为患者隔离、治疗、康复中心。

4.3.2 康养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目标场地周边的植物应遵循疏朗、健康、无毒、无飞絮等原则,可从医疗保健功能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首先,传染性疾病对自然通风、采光要求较高,因此预留场地周边应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冬季落叶季可为场地周边提供充足的阳光,种植形式提倡疏林、草地等。其次,应从植物的医疗保健效果入手择优选取。如桃金娘科、桑科、忍冬科、木兰科、松科、柏科等植物,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42-43];芳香类植物所分泌的“萜烯”能杀死病菌、消灭病毒,具有净化空气、预防传染病的功效[44]。以上植物可作为康养设施及应急医疗设施预留场地周边绿化的重点选择对象。另外,在场地周边禁止种植有毒、过敏、飞毛污染等植物,如乌桕、油桐、芫花、结香、夹竹桃、漆树、悬铃木等。

病媒昆虫是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在目标场地周边应避免滋生苍蝇、蟑螂、蚊子、跳蚤等常见节肢动物病媒,可种植茵陈蒿、天竺葵、猪笼草、马缨丹等驱虫植物。此外,多数具有香气的植物,如菊科、樟科等都具有驱虫功能[42]。

4.3.3 微气候筛选

目标场地周边微气候应遵循《民用建筑设计通则》[45]中关于“医院”类建筑的相关要求,对声、光、风等环境进行控制。其中应急医疗设施周边环境的噪声控制在白天50dB、夜晚40dB以下;采光保证冬至日不小于2h日照;室外应保持良好的自然通风,人行区高度1.5m处,风速以1~5m/s为佳。基于以上要求,在选择场地的时候应对环境进行测算,并且可通过种植阔叶植物增加空气负离子浓度[46]。

4.4 平灾功能转换

城郊森林公园与应急医疗设施契合性的规划重点在于“前位”设计,即疫情发生时,已有设施可为组装搭建医疗设施提供先决条件,并增强时效性和科学性。另外,应急医疗设施主要采用预制混凝土组装、预制钢结构组装、预制箱体房间组装等形式,具有模数化、标准化等特征。在场地状况明晰、“前位”设施已存、设施单元参数化的情况下,可以预先进行应急医疗设施的图纸绘制、预设建造流程,并将相关设施及材料供应部门一并列入预案。

此外,在平灾功能兼顾的前提下,应保证公园的“平”时功能不受影响,不增加过度的负担和额外的浪费。部分设施的医疗属性、专业属性较强,作为常设设备不仅会空置浪费,且面临使用寿命的限制,不能保证疫情发生时的使用效能。因此其契合性规划也应重在“前位”建设,并将相关设施纳入“灾”时预案。

5 结论与讨论

鉴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低发性和突发性的特征,可利用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通过平灾结合的办法进行相应的应急预案规划,以缓解应急医疗设施面临的选址科学性、建设时效性等困境。通过比较发现,城郊森林公园从选址、规模、环境、基础设施、覆盖率等诸方面都与应急医疗设施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将城郊森林公园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可以通过早期的合理选址、布局,预先勘探、铺设管网,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合理规划康养功能等手段,大大提升应急医疗设施建设的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染性疾病对人口、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按照《全国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年)》,现阶段全国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今后的5年将是城郊森林公园覆盖中小城镇的关键时期。将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列为公园规划规范的依据之一,可以在灾难来临时及时、有序地发挥绿地平灾转换、防患于未然的服务职能。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猜你喜欢
小汤山森林公园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在小汤山致火神山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北京小汤山启用AI黑科技再“战疫”
当上古名医遇上新冠病毒阿里云智能化系统驰援郑州“小汤山”医院
森林公园游记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