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慧
(福建省197 地质大队,福建 泉州 362011)
研究区因坡下修建厂房而人为开挖形成的8~28 m高的岩土质边坡,坡面倾角约70°~80°,人工边坡顶部不时有土石滑落。在汛期到来期间,于2019年6月26日发现坡顶中部形成两条拉裂缝,目前处在剧烈变形破坏阶段,随时可能滑塌。潜在滑坡主滑动面方位约148°,后缘拉裂缝长50 m,呈弧形,距坡肩约21 m,潜在滑坡规模约9 675 m3,可能造成掩埋、损毁村民住房,威胁边坡下方6栋房屋共8户46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该滑坡的防护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区位于一山南面山坡脚,西高东低,山坡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边坡坡体中间高两端低,场地形地貌为丘陵地貌,本区现状为人工挖方形成的高陡边坡,坡度约70°~80°,呈弧形单面坡,坡高约8~28 m,坡顶植被为灌木,坡顶修建有较多坟墓,个别距离边坡较近的坟墓出现开裂、沉降裂缝等现象。坟墓周边见有少量中风化岩滚石。勘查期间坡面表层无植被覆盖,坡面未采取工程防护措施,坡脚为居民住宅楼、厂房,坡脚地势平坦。目前整个边坡局部地段已发生滑坡,坡脚可见堆积物。
根据地面调查及勘探揭露[1],勘查区及附近地层由新到老主要有:上部为新近素填土(Q4ml)、中部为粉质黏土(Q4dl)、下部为晚侏罗系南园组全风化凝灰熔岩(J3n)、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现分述如下:
(1)素填土(Q4ml):厚度0.35~1.8 m,褐黄色、灰褐色,主要以粘性土、水泥块为主,稍湿,松散状态,工程地质性能差。
(2)粉质黏土(Q4dl):厚度0.50~1.8 m,坡积成因。褐黄色、灰褐色,呈松散状,稍湿,成分以粘性土为主,密实性及均匀性较差,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中等压缩性。
(3)全风化凝灰熔岩(J3n):厚度在2.20~2.90 m,平均厚度为2.53 m,由凝灰熔岩风化而来,灰白色,白色、粉红色,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手捏易散,天然状态下该层力学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工程性能较好,具有泡水易软化、强度降低的不良特征。该层场地内普遍分布。
(4)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厚度在5.40~27.3 m,平均厚度为14.63 m,由凝灰熔岩风化而来,灰白色,主要成分为长石,石英颗粒和土质结构,岩体破碎,岩石为软岩,岩体质量等级基本为Ⅴ级。
(5)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 (J3n):厚度在4.50~13.40 m,平均厚度为7.50 m,由凝灰熔岩风化而来,灰白色,块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岩体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块径约0.015 m,岩体破碎,岩石为较软岩,岩体质量等级基本为Ⅴ级。
根据地质钻探及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含水层孔隙综合分析,场地地下水特征如下:
(1)上覆素填土层孔隙中的上层滞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地面蒸发及渗漏方式排泄,其动态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属弱透水层。
(2)粉质黏土为孔隙潜水、含水量小,透水性差。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下渗及相邻含水层侧向的补给。
(3)全风化凝灰熔岩。
(4)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为孔隙潜水,含水量小,透水性弱。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下渗及相邻含水层侧向的补给。
(5)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含孔隙-裂隙型弱承压水,含水量及透水性弱。地下水主要靠上部和侧向含水层补给。
据钻探及室内岩石试验结果,按照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2]有关条款的要求进行数理统计,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由现场标贯试验、土工试验等进行确定。统计成果见表1。
表1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层统计
从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形特征、高密度电法探测成果等综合分析可能导致滑坡形成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土性质、水的作用以及人为因素。
地形地貌:根据高密度电法探测及现场调查滑坡整体处于破碎带斜坡上,斜坡坡度45°~50°,为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滑移条件。
岩土性质:滑坡体上部土层坡积粉质粘土、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覆盖层厚度较大,坡脚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已风化成高岭土状,吸水性极强,浸水后软化,承载力急剧下降。
水的因素:在滑坡发生前由于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东侧岩脉为相对隔水层,阻碍水往东侧流,导致水汇集到B区破碎带),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土体吸水后增加土体自重,同时降低其承载力,降低土的抗剪强度,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滑坡。
人为因素:主要在滑坡体前缘为修建工业厂房开挖坡脚,改变了坡体的原始地形,对坡体前缘卸荷,减小了滑体阻滑力,从而降低滑坡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地形地貌、岩土性质、水的作用以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最终导致斜坡的不稳定。
根据地质测绘及野外钻探结果显示,该滑坡属于牵引式浅层土体滑坡,滑坡体未清除,坡脚有大量堆积物,形成高陡边坡,根据调查滑坡成因及规模,推测现状滑坡存在潜在的滑动面,如不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在强降雨的作用下,继续发生滑坡,会危及坡脚处6栋房屋共8户46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1)计算方法与参数选取
该滑坡现状为浅层土体滑坡,因此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边坡稳定性验算的主要公式为:
边坡稳定性计算:
图1 折线形滑面边坡传递系数计算
式中:Pn为第n条块单位宽度剩余下滑力,kN/m;Pi为第i计算条块与第i+l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剩余下滑力,kN/m;当Pi<0(i<n)时取Pi=0;Ti为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它外力引起的下滑力,kN/m;Ri为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抗滑力,kN/m;Ψi-l为第i-l计算条块对第i计算条块的传递系数;其它符号同前。
(2)计算结果与评述
根据勘查和现场调查情况,对滑坡一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见图2及表2,根据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3]中相关规定确定稳定情况。
图2 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
表2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成果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预估剪出口位于强风化与碎块状层位分界面附近时,滑坡轴线现状坡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在强降雨或集中降雨时,场地地表水沿边坡后缘地裂缝下渗,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浸水软化,承载力急剧下降,孔隙水压力增加,易发生再次滑坡。滑坡区东侧地势较低,坡高约20 m,且有辉绿岩粘性土岩脉为弱透水层,阻隔地下水往东侧渗透。
图3中该治理工程拟采用以混凝土片石挡土(护面)墙支挡为主,结合坡顶裂缝夯填、整平及植树,坡面挂网锚喷(含喷砼包边)、截水骨架植草及排水为辅的设计方案[4-5]。其中:
图3 治理方案设计
1-1’剖面,边坡自下而上,坡脚第一级采用C20混凝土片石挡土墙防护,墙背坡率为1:0.2,墙面坡率为1:0.3,挡土墙墙顶标高为+49.2 m,墙高3 m(包含基础埋置深度0.8 m),顶宽1.23 m,底宽为1.50 m;第二级坡顶高程为58.42 m,坡面采用挂网锚喷防护,坡顶喷砼包边,宽度3.0 m。
2-2’剖面,边坡自下而上,坡脚第一级采用C20混凝土片石挡土墙防护,墙背坡率为1:0.2,墙面坡率为1:0.3,挡土墙墙顶标高为+49.10 m,墙高3 m(包含基础埋置深度0.8 m),顶宽1.23 m,底宽为1.50 m;第二级坡顶高程为73.80 m,坡面采用挂网锚喷防护坡顶喷砼包边,宽度3.0 m。
3-3’剖面,边坡自下而上,坡脚第一级采用C20混凝土片石挡土墙防护,墙背坡率为1:0.2,墙面坡率为1:0.3,挡土墙墙顶标高为+49.40 m,墙高3 m(包含基础埋置深度0.8 m),顶宽1.23 m,底宽为1.50 m;第二级坡顶高程为72.0 m,坡面采用挂网锚喷防护坡顶喷砼包边,宽度3.0 m。
4-4’剖面,边坡自下而上,坡脚第一级采用C20混凝土片石护面墙防护,墙背坡率为1:0.3,墙面坡率为1:0.5,护面墙墙顶标高为+51.10 m,墙高5.5 m(包含基础埋置深度1.0 m),顶宽0.75 m,底宽为1.8 m;第二级平台高程为60.35 m,平台宽度为1.3 m,进行放坡卸载,坡率为1:1,采用截水骨架植草防护;第三级坡顶高程为67.72 m,平台宽度为1.5 m,进行放坡卸载,坡率为1:1,采用截水骨架植草防护。
边坡顶距坡肩3~5 m外开挖一条截水沟,并采用排水涵管将坡顶地表水引流至挡墙脚排水沟内进行统一外排;坡面各平台分别设置1条排水沟;挡墙底设置一道排水沟,并在坡面上设置急流槽,将坡面地表水引流至挡墙脚排水沟内进行统一外排。
1)勘查区滑坡区属于浅层土体滑坡,根据计算结果,滑坡区存在潜在滑动面,易沿潜在滑动面发生再次滑坡,潜在滑塌方量约1 000 m3。
2)该治理工程拟采用以混凝土片石挡土(护面)墙支挡为主,结合坡顶裂缝夯填、整平及植树,坡面挂网锚喷(含喷砼包边)、截水骨架植草及排水为辅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