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婉莹
2016年被称之为“直播元年”。那一年国内大大小小的直播平台合计有300余家,共同造就了直播产业崛起的盛况。热度还未减之时,短视频就迅速接过了视频红利的接力棒。仅2016年8月到2017年2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短视频头部客户的带宽就增长了100%,存储增长了150%。无论从用户的规模、短视频平台的发展速度,还是资本追捧的程度上,短视频行业都呈现出了一种爆发的态势,且这样的热度一直持续到现在。小小的手机屏幕改变了大众传播格局的同时,也重塑了受众收视习惯,改变了受众的审美取向。
所谓媒介融合其实就是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哪里新奇,哪里有爆点,哪里更能切中受众的脉,受众就往哪里跑。
2020年9月,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发布的《2020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中显示,10岁以上网民看短视频占比升至91.2%,用户规模增至约7.92亿人。人均每天使用时长由2019年的54分钟升至76分钟。而CSM发布的《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8-2019》中,为受访者设置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境:“如果未来三天内,只能接触一种媒体娱乐形式,你会选择哪一种?”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短视频,29.7%,其次为网络视频,占比22.7%,二者相加合计超过总受访人数的半数。
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受众的收视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变,短视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众化应用。而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得大部分人对15—30秒的视频情有独钟,人们希望用尽量短的时间,获得尽量多的信息内容。这就像饥饿的人喜欢汉堡薯条一样,快速,管饱,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变得趋于“快餐式”。这里并不是要否定这种“快餐式”审美取向,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然而汉堡薯条终究不能与满汉全席相比,其内容的精细化程度自然要受时长、制作周期、制作成本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短视频必然呈现一种良莠不齐的状态,一方面“换汤不换药”的无限复制,呈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同质化节目扎堆的情况,另外一方面,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制作者刻意的寻求突破、爆点,在缺乏完整管理机制的大背景下,使得短视频平台呈现一定程度的低俗化倾向。
大数据显示,泛知识、泛生活、泛娱乐内容仍最当时。无论是在传统媒体端还是新媒体端,人们收听收看的目的更趋于放松休闲与宣泄情绪。随之而来的,也伴随着浅尝辄止和不求甚解。受众参与的门槛变低,不需要高深的文化修养和学识,反而更注重个人特色的选择与表达。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也都可以成为制作者。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更喜欢紧张刺激的内容集中输出,这也就导致“人间唢呐”李佳琦与薇娅等带货主播成了绝对的头部,甚至某些短视频平台上“大胃王吃播”、“低俗连麦”等内容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拥趸。看起来很难避免的,扁平化、简单化甚至低俗化正悄悄地渗透进受众的日常审美活动中。
但时至今日,大众的内涵正发生着巨变。鉴于城市化的现实,现在受众的主体无疑是市民和青少年,尤其青少年大众是文艺作品传播的主要对象和主要的接受主体。
受众审美意趣的变化不可避免地映射在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风格的变化上。受众的审美目的以放松娱乐为主,相应地也就增强了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制作中的娱乐性。播音员、主持人不再照本宣科,刻板地依照主持稿一字一句地完成内容传递的功用,而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更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与个人魅力的展示。人们通过节目获取了信息的同时也认识了真实自然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他们走下“神坛”,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个体——平日里不苟言笑的新闻节目因为主播出口成章的段子,显得更叫人亲近;一板一眼的普法节目主持人,摇身一变,成了综艺节目里的活宝。这样的变化显然更适应当下人们简单化的审美取向,人们记住极富个性的播音员主持人的同时,也会反向地更关注到节目本身。播音员与主持人这样的个性化塑造与展示与优质的节目内容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闭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然而这样相对更“宽松”的环境,也造成了一些主持人缺乏约束,过分强调个人表现,过度的娱乐化,过度地迎合受众的喜好。插科打诨、笑料低俗,媚俗现象频出。反而造成了让人不适的观感。
近些年不断涌现了朱广权、撒贝宁、汪涵这样个人风格十足的主持人。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能够保持风趣幽默的个人形象的同时以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知识文化积累做背书,坚持好播音员、主持人该有的审美导向,同时坚守娱乐不等于低俗的底线,注意分寸感的把握。张颂老师在《播音主持艺术论》中提到,“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要发挥教化功能,也要发挥娱乐功能及其他必要功能。当我们说信息共享的时候,不应忘记认知共识,而当注意认知共识的时候,更不能忽略愉悦共鸣的审美特质。”播音主持不仅是信息交流的工具,而且也是一门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在播音主持创作中“自我克制”与“分寸感”,应该是需要牢牢把握的底线。个性化的形象塑造无疑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加分项”,但不能忽略,无论大众审美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张弛有度、变化自如”总会是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艺术地、审美地运用好这门艺术,可以更好地弘扬语言的功能,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各个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与最佳效能,并能够使人们时刻体会到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大众审美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生活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的一个总结,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当下社会的流行趋势。受众审美取向趋于“快餐化”的当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些“快餐式”的节目内容是由短小、看点集中、情绪激昂的节目单元或片段组成的,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顺序收听收看的特点,真正实现了无序收看。也就是说这样的“快餐式”审美取向真正把选择权交给了受众。受众可以自行决定收看时间,收看时长、收看频次以及内容。情感经济学时代,节目战略变得更为彻底地反映那些“优先群体”的品味,把他们的品味商业化。当大部分受众的审美取向发生变化,作为节目的制作者和输出方,传统媒体自然也要一定程度上的迎合所谓“优先群体”或者说“大部分群体”的品味。面对媒介本位向受众本位转移,我们不能对这种“快餐式”的审美进行全盘的否定,而是应该在适应其发展的同时找到正确的定位。
播音主持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是源于其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而具备了艺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审美取向有所改变,播音员、主持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机器,应该更亲切自然地用更加浅显易懂的平民化语言确保想要传递的内容准确及时地到达受众端。并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厘清适应受众审美取向变化与迎合受众、低俗媚俗之间的区别。不断自我发展完善自身业务的同时,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制作精品节目,成为受众高雅审美意趣的标杆和引领者。
播音员主持人的受众是整个社会群体,就内而言,其肩负的责任是文化传播,对外而言,也承担着文化传扬的功效。所以其不仅仅是高雅审美意趣的标杆和引领者,更应该是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国家不断加快文化渗透。这种情况下,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该树立和强化正确的政治导向,必须坚定不移地传达社会主流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摒弃低俗、恶俗的价值观,营造出“真、善、美”的审美取向,不再是对个人来讲的较高要求,更是特殊历史时期播音员主持人群体必须的坚守。
媒介融合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必须要承认,媒介融合依然每时每刻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受众愈发追求音视频内容对于感官直接的刺激,审美变得扁平化、简单化,快餐化。人人自媒体的时代,我们被各种“网红”、“网络主播”包围着,其中也不乏低级趣味的“审丑取向”。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需要在这样被重建了的大众传播格局中寻求突破,就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坚守与发展方向。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播音员主持人应该积极拥抱这样的融媒新格局,在把握好分寸感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个人的个性化形象;一方面,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高级的审美价值的输出,摒弃低俗、恶俗的价值观,营造出“真、善、美”的审美取向。方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