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本义》内容与价值研究

2021-05-19 10:04
关键词:六书本义汉字

银 睿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六书理论由汉代学者创立,汉朝时班固、郑众、许慎等对六书进行了阐释。六书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核心内容,更是人们探讨文字本义及其衍生义的主要理论依据,现在一般采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1](下文简称《说文》)中的定义作为解释标准。《说文》是中国汉字学史上第一部体例严谨的经典著作。

一、基本内容

《六书本义》在总结他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明确了六书之意并区分了有异议的文字。其先撰“凡例”,分为九则。紧接《六书本义·纲领》阐述了六书概念,并分为六书总论、象形论、指事论、会意论、谐声论、假借论、转注论等七个部分,明确定义了六书的意义,其中关于“会意字”“形声字”的阐述颇有新意。后接《六书本义·图考》,共十三幅,并在总图中提出“四体二用”的观念:“六书归之私塾,假借、转注不生故也。四书归之象形、指事,指事则又出于象形者也,象形一太极,太极本无极。”[2]《六书本义》正文是以十类十二卷统领三百六十部。可按事类分为数位篇、天文篇、理篇、人物篇、草木篇、虫兽篇、饮食篇、服饰篇、宫室篇、器用篇等十类,其中《人物篇》又分为上、中、下三篇。这一分类也是对戴侗《六书故》[4]的继承,并且《六书本义》对每部所收之字都说明其六书、注音、释义、形体,部分文字还说明了其变体、引申义、假借义、俗体等。

而《说文》内容共十五卷,是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卷,共收字头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其首创了汉字部首,共分部首五百四十个,许慎创造的部首编排方式对于推动汉字类化具有重要贡献,但他主要是采用“据形系联”的方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类化。《六书本义》学习了《六书故》按事类将文字分为十类十二卷,凡事类相近的部首编排在一起,体现了万物以类聚的特点。

二、基本体系

汉字具有以形示义的功能,《说文》则是按照部首编排的,每一部首都有在形体上、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的属字,这种归类方式常常是凭借感受与联想进行联系的。而《六书本义》具有的孳乳体系,是在子母理论上发展而来的。

三、说解方式

(一)基本体例

《六书本义》与《说文》都是以小篆字形为开头,在每字之下列出反切说明其读音,训释其字的意思,并解其字形。在文字的音、形、意释完后,或以专业术语去探析字的字形演变,或说明其引申、转注和假借等情况。除此之外,《六书本义》与《说文》在说解顺序上也还是存在不同之处,《说文》的反切注音在末尾,而《六书本义》的反切在开头,例如:

彦 疑战切,美士有文,人所唁咏也。从彣,厂声,作彦非。(《六书本义卷二·彣部》)

彦 美士有文,人所唁也。从彣,厂声。鱼变切。(《说文解字卷十七·彣部》)

(二)释义

1.释义方式

《六书本义》对字意的阐释方式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六书本义》大多数都是从造字的角度来探析文字的本义,所以在格式上都是先列出本义后,再根据字形分析,这也符合中国古汉字大多源于图画的特点。在阐释的方法上,《六书本义》直接说解字义,例如:“百,十十也”(《六书本义一卷·一部》)。除此之外它还以引用传统经典、引用典故等各种方式阐释其假借义、引申义。例如:

(1)引用传统经典

旦 得按切,乎名时也。从日,出地上,一指地。借与怛同,《诗》:“信誓旦旦”,又葛旦兽,名獦狚。(《六书本义二卷·日部》)

军 拘云切,《周礼》:“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从勹、车,营陈之意。声九十四。(《六书本义卷十二·车部》)

(2)引用典故

隋 杜果切,裂肉也。从肉,隓峟声。借与陊同,俗混撱,作堕非。隋文帝误以为隨字。(《六书本义卷九·肉部》)

2.释义内容

《六书本义》对于字的本义的解释虽与《说文》有细微差别但大体相同,不过却比《说文》更详细,增加了一些转注、引申等内容,更加能丰富字义。例如:

(1)“北”,《六书本义》:“北,蒲妹切。从二人相北为意。注见八,作北非。借败走为北,转必勒切,朔方名。”《说文》:“北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博墨切。”都认为“北”是二人背对之意,并且其表达相似。但《六书本义》相对于《说文》多了一些内容,还假借为败走之意。

(2)“皕”,《六书本义》:“皕,彼力切。二百也。从二百为意。借迫近也,续作逼。”《说文》:“二百也。凡皕之属皆从皕。读若秘。彼力切。”都表示二百之意,除此之外,《六书本义》相对于《说文》还借为“逼”字,具有迫近的意思。

(3)“妟”,《六书本义》:“妟,乌谏切,日旱也,从日、安省声,亦部省作宴。借安也。又柔也,又温和也。匽、宴字从其声。”《说文》:“安也。从女日。《诗》曰:‘以妟父母。’乌谏切。”都有表示“安”的意思,但《六书本义》还联系到“匽”“宴”字,并指出了其具有“柔和、温和”之意。

(三)释音

1.转音、转切、转声

召 直笑切,乎也。从刀声。转音邵,国名。(《六书本义卷五·口部》)

分 方文切,析也,从刀,而八分为意。转扶问切,分之所得曰分,又名位也,又分剂限量也,又府吻切,《尔雅》:“律谓之分。”又与愤同。(《六书本义卷一·八部》)

“召”本读为“zhào”,但其又转音为“邵”音,表示国家名称。而“分”本读为“fēn”,转音为“fèn”。

2.叶音

朢 无放切,月满也。月满则与日相朢,如臣朝君,故从月,从臣,壬取其壬然相朢之意。……借为看朢字,又名声也,叶平声。(《六书本义卷二·月部》)

3.方音

盥 古缓切,澡手也。从臼,匊水临皿为意。方音去声。(《六书本义卷六·臼部》)

4.或音

犛 明高切,西南夷长髦牛也,或音氂。(《六书本义卷八·牛部》)

四、字形关系

汉字是历史悠久的文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蒋冀骋教授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提到,“据学者们统计,记录鲁国历史的《春秋》连同为它作注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总字数超过25万,使用的单字大约4000个,如果去除为数不少的人名、地名等专用字,那么记录一般语词的通用汉字的数量就更少了”[5]。就是因为词义的引申、假借等原因,所以汉字中存在大量一字多词的现象。但一字多词的现象不利于汉字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汉字的交际功能。不过《六书本义》在说解字时善于用本字联系其他字,可以说明汉字的结构发展和释义演变的过程,这一点也与《说文》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它常常采用“又/借同某”“转同/通某”“通用某”“亦(省)作某”“详见某”“今但用某”“俗用/作/混/借某”“古作某”“隶作某”“史作某”“籀作某”“又与某同/通”“与某通/同”“转与某通/同”等各种术语。

(一)又/借同某

以“公”为例。“公”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而“功”:古红切。以劳定国也,从力从工,工亦声。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为功绩、功业、功劳。在《诗·小雅·六月》的“薄伐玁狁,以奏肤公”中,“肤公”亦作“肤功”,表示大功。毛传:“肤,大;公,功也。”[6]且二者读音相同,即可印证《六书本义》中“公”与“功”字同的观点。除此之外,《六书本义》中还有“必”借同“縪”,“会”借同“绘”等。所以“又同……”的表达术语对判断字与字之间的相同或相通关系有帮助。

(二)转同/通某

爻 何交切,《易》:“爻者,言乎变者也。”象易爻相交形。转同效,作効、傚非。(《六书本义卷一·爻部》)

“爻”本义为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有交错之意。传统对“爻”的本义的界定:“爻,效也”,“爻,交也”。“效”:从攴,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为献出、尽力之意,“效法之字亦作爻”。而且也同音,故而“爻”与“效”亦存在着异体字的可能性关系。《六书本义》中还有“辡”转通“辨、辩”也是如此。

(三)亦(省)作某

(四)详见某

炗 古皇切,火焰也。从火上指,炗焰之炎偶,似廿而实非也。(《六书本义卷二·火部》)

“炗”本义为火焰,“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炗,古文”,所以“炗”是“光”的古文字形。故而“详见某”的表达术语具有说明两字之间具有相同之处的作用。

(五)今但用某

(六)俗用/作/混/借某

仑 助驾切,暂止也,从亡从一,出亡得一而或暂止之意,俗作乍。借始也。石鼓文转同伦。(《六书本义卷一·亡部》)

以“仑”为例。“仑”俗写作“乍”,具有暂时停止之意。《说文》:“乍,锄驾切,止也,一曰亡也。从亡从一。徐锴注曰:‘出亡得一则止,暂止也。’”故而“仑”字与“乍”字本是同一字,但形体不同。“俗用/作/混/借”用于表示字与字之间异体的关系。“圂”俗用“溷”、“丕”俗用“披”、“百”俗用“伯、佰”、“七”俗作“柒”等也是如此。

(七)古/隶/史作某

四 息利切,数名,从囗,从八。分八,四口之意。古作亖。俗借肆。(《六书本义卷一·口部》)

“四”本义是数目四的意思,其古文写作“亖”。“稥”在隶书中作“香”,“奢”史作“奓”。故而“古作某”“隶作某”“史作某”等术语可以表示同一个字的古今异体的现象。

(八)(又)与某同/通

中 陟隆切,不偏倚也。从口,以定其处,从丨,以指其中。转去声,当也。又与仲同。(《六书本义卷一·口部》)

以“中”为例。“仲,中也。从人,从中”,“中”本义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中心,在《释名》中:“仲,中也,言位在中也。”[7]所以“仲”与“中”的意思相通或相同。除此之外还有“口”又与“韚”通、“分”又与“愤”同等。故而“(又)与某同/通”的表现术语具有表示字与字之间相同或相通关系的作用。

(九)转与某通/同

合 曷閤切,言相和也,从亼口为意。转与敆、佮同。(《六书本义卷一·亼部》)

“合”是会意字,三面合闭,本义为闭合、合拢,有聚合之意。《说文》:“佮,合也,从人合声。古沓切。”即“佮”与“合”同。“敆”古同“合”,是“合”字的古文。故,“转与某通/同”可以表示字之间相同或相通的关系。

《六书本义》相较于《说文》,更善于用本字与它字进行联系,用上述术语达到判断两个字之间相通或相同的关系,这对于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对分析和判断字的异体、通假、古今的关系也有极大的帮助,缩减了研究字时查询资料的时间,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字体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五、结论

猜你喜欢
六书本义汉字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韩嚼牙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大连书家之张本义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