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肌群训练康复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微创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2021-05-19 11:22张春霞陈丹菊
全科护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肌群腰椎间盘康复训练

郭 丽,张春霞,陈丹菊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脊柱病变,病人由于腰椎间盘神经压迫,易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1]。微创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有效解除神经根压迫,但病人术后功能的恢复时间较长,因此功能性康复护理配合对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核心肌群指人体腹部前后具有维持脊椎稳定作用的重要肌群,其力量及耐力不足既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原因,也是术后康复关注的重点。核心肌群训练是针对机体功能肌群进行的针对性康复训练,以增加肌群所支配的关节稳定性。陈杨等[3]报道该方法能促进脑卒中偏瘫病人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康复。本研究观察核心肌群训练康复干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微创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于我院外科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1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病人均符合《实用骨科学》[4]中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并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均为首次发病;无骨质疏松等其他类型骨科疾病;均符合微创手术指证,并成功完成手术;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排除标准:精神失常不配合治疗及护理措施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者;合并肿瘤等严重消耗性疾病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65例及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34~56(40.63±3.12)岁;病程 6~12(8.63±1.34)个月。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年龄33~58(39.42±3.77)岁;病程 5~12(8.45±1.25)个月。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讲解疾病发生机制、腰椎间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知识、手术治疗方法及预期效果)、心理干预(对病人进行疼痛及心理评估,并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病人术后 3个月内避免腰椎前屈动作并执行常规行走等康复训练、注意腰背部保暖。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术后24 h内麻醉清醒后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责任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和主动直腿抬高、足踝泵、屈髋腹肌、股四头肌及腹横肌等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为20~30 min,每天锻炼2~3 次;术后1~7 d:在专业的康复技师指导下佩戴腰围下床活动,并对病人康复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在其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站立、行走时间和距离;术后 2 周,通过支撑运动进行锻炼,循序渐进地完成五点支撑、三点支撑以及飞燕式运动;术后 3 周,通过平板支撑和交叉支撑运动进行锻炼;③术后1个月及1个月后通过行桥式运动(侧桥和拱桥式)进行锻炼,每天2次。住院期间病人核心肌群康复训练在责任护士及康复治疗师指导和家属的协助下完成,根据病人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循序渐进进行,确保病人能独立完成一个阶段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出院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健康教育,提高其对康复训练的重视,指导家属为病人提供训练所需器材,并进行监督。同时建立微信群,后由责任护士和康复治疗师对病人出院后康复训练情况进行电话和微信随访监督,并了解病人康复训练进展,随时解答病人的疑惑,鼓励病人间相互交流,增加核心肌群康复训练积极性,干预至术后 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6]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7]: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通过VAS 、ODI 及JOA 对病人康复情况进行评价,VAS以一条10 cm的直线表示无痛(0分)至剧痛(10分)的变化,病人根据自身情况在线条上做标记,表示自己的疼痛程度;ODI包括疼痛强度、生活自理、提取物体、坐、站立、行走、性生活、睡眠状况、社会生活以及旅游等 10 个方面,各项得分为0~5分,满分为50 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功能障碍越严重;JOA对病人下腰疼痛、步态、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等进行评分,得分越低表明病人腰椎功能障碍越明显。②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通过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8]对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等8个维度,各维度满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则状况越好。③残余腰痛、残余腿痛、复发情况:干预结束后观察两组病人残余腰痛、残余腿痛以及复发情况。④护理满意度: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态度、康复训练以及人文关怀等维度)评定病人护理满意度情况,得分≥8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得分≤59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VAS、ODI以及JOA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SF-36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残余腰痛、残余腿痛、复发情况比较 单位:例(%)

表4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不良坐姿、站姿以及卧姿均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电脑普及以及汽车行业高速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突出的后髓核可对脊神经形成压迫,导致病人疼痛、双下肢麻木甚至行走不能[9]。微创手术可有效改善脊神经压迫现象,但无法对周围肌肉功能进行直接修复,甚至手术创伤性操作还可能损伤神经及肌肉,加重腰背部及下肢功能障碍。研究显示采取合理的康复护理方案可改善骨科手术病人预后[10]。本研究对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康复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常规护理仅对病人进行骨科常规护理方案,以配合手术完成、消除疼痛、预防粘连为主要目的,康复训练也仅关注患病部位周围肌肉的训练,并未对核心肌群进行训练,病人术后腰椎稳定性仍不足。而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接受核心肌群训练康复干预,根据病人治疗过程中阶段采取不同康复锻炼措施,提高病人康复效果。术后24 h内病人麻醉清醒后立即进行规范的被动和主动康复训练,术后1~7 d在康复技师指导下进行站立、行走训练,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和微信随访评价病人康复情况,指导病人进行针对性支撑运动、桥式运动,迫使腰部肌群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实现腰背部肌力的整体改善[11-12]。五点支撑、三点支撑以及飞燕式运动,旨在使病人在低负荷情况下提升本体感觉,平板支撑和交叉支撑运动可同时训练表层及深层肌肉,提高多种神经肌肉的控制效果,桥式运动可锻炼脊椎前方肌群,使腰椎受力平衡,均可提高病人术后功能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VAS和ODI评分均降低,JOA评分术后升高且随着时间延长恢复状况更佳,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研究报道对脑卒中病人接受400 min核心肌群训练,可有效提高其盆腔矢状面倾斜活动范围、定时起跳功能、伸展功能及移动功能,与本研究结果相互印证[13]。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3个月残余腰痛率、残余腿痛率以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观察组病人根据病人术后康复情况进行阶段性康复训练,并进行微信随访监督,肌肉及神经组织的恢复效果较好,病人腰部及腿部疼痛缓解率更高,也不易复发。

黄伟恩等[14]研究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生活质量较差,且随病程延长病人生活质量呈渐进性降低。对照组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有所改善,经过常规护理及3个月时间恢复,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脊柱及其关联的肌肉系统训练,可进一步提高病人生理功能、一般健康及精力评分[15],同时减少疾病对病人生理职能的干扰,提高生理职能评分及社会功能评分。Ferraro等[16]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训练并激活横腹肌肉可改善对人体姿态摇摆,提高神经肌肉控制力。针对性术后脊神经及周围肌肉的训练,减轻腰椎间盘功能失衡造成病变部位周围肌肉紧张或保护性痉挛,促进病人神经组织损伤修复,降低病人疼痛评分[17]。情感职能评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差异,分析与两组病人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情况并不严重有关。进一步对病人满意度进行评价,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96.92%)高于对照组(80.00%)。可能原因为观察组病人术后接受核心肌群训练康复干预,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长期性康复训练,不仅可巩固手术治疗效果、逐步提高腰椎功能,与病人在康复过程中进行全面沟通交流,还可进一步取得病人信任,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18-19]。此外毛丹等[20]研究结果显示,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疼痛程度可改善其对护理干预的依从性,提高其干预效果及满意度。本研究中应用核心肌群训练后病人VAS评分降低,可一定程度提高病人满意度。刘巧兰等[21]研究也显示,核心肌群训练可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康复,提高病人对治疗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核心肌群训练在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帮助功能恢复、减少复发,进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肌群腰椎间盘康复训练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