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泽美,王 超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2020年5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挥中国超规模市场经济资源优势和巨大内需能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共同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体系格局[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概念的提出符合目前国际与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符合当前发展要求,有助于提高国家对外开放建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涵盖中国沿江的11个省市,地跨全国东中西三个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均占有我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在实践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2]。这是中国全新发展格局下赋予长江流域沿线经济带的全新任务,因此,在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关键战略地区的背景下,研究怎样以双循环战略为契机,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快速发展,显然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充分探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文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第一,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测评方式。用来测评高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测评方式比较多,可以大致分为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相对指数法、层级数据分析法、因子数据分析法[3]。杨仁发与杨超建立了中国经济发展活力、新动能、绿色、民众生活水平及社区和谐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指标,并运用熵值法衡量长江流域沿线各省市的高质量发展[4];卢小兰、张可意等基于空间统计分析及时间变化特征,使用主成分法对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高质量发展实行比较衡量[5]。第二,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为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从改造自然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探索政治体制机制变革等方面着力[6],构建跨行政区域的工作和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具有全面覆盖、立体化特征的交通网络,实现长江经济带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7]。虽然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多条路径[8],但主要措施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9]。其中绿色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作用[10],科学处理绿色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者间的关系,构建高质量对外开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可以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11]。
综上,目前学术界关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以及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缺乏针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具体路径探讨。所以,本文基于学术界研究成果基础,剖析目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状况,探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高质量经济发展在本质上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已从高增长速度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高质量经济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新理念的必然体现,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则[12]。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进一步厘清制约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各种因素,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在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使之在指导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性的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为了适应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一种调整结构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作为追求目标,旨在扩大内需,着力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双循环新经济发展格局下,在国内外市场上培育中国贸易优势,通过内循环发展促进外循环发展,以减少外来风险对中国企业经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达到国内外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实现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快速发展,需要在坚持创新理念的基础上,经济带沿线各省市逐步融入双循环新经济发展格局,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长江经济带主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由贵州省、云南省、四川省和重庆市四省市组成,中游包括湖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四省市组成下游区域。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既有丰富的发展资源作为先天优势条件,又有国家战略作为后天发展支持条件[13],但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导致了生产要素的分割,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从2014—2019年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和下游人均GDP(见表1)可以看出,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上游地区,贵州省人均GDP从2.64万元增加到4.64万元,云南省人均GDP从2.73万元增加到4.79万元,四川省人均GDP从3.51万元增加到5.58万元,重庆市人均GDP从4.79万元增加到7.58万元;在中游地区,湖南省人均GDP从4.03万元增加到5.75万元,湖北省人均GDP从4.71万元增加到7.74万元,江西省人均GDP从3.47万元增加到5.32万元;在下游地区,安徽省人均GDP从3.44万元增加到5.85万元,江苏省人均GDP从8.19万元增加到12.36万元,浙江省人均GDP从7.30万元增加到10.76万元,上海市人均GDP从10.44万元增加到15.73万元。由此可见,虽然各省市经济发展保持高增长态势,但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严重制约了经济内循环战略的深入推进,阻碍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程。
表1 2014—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GDP(万元/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集中力量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人口、产业资源等向东部地区的集聚,给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从表2可以看出:2014—2019年,在上游地区中,贵州省人口密度从199人/km2增加到206人/km2,云南省人口密度从120人/km2增加到123人/km2,四川省人口密度从167人/km2增加到172人/km2,重庆市人口密度从363人/km2增加到379人/km2;在中游地区中,湖北省和湖南省人口密度大于江西省人口密度,湖南省人口密度从318人/km2增加到327人/km2,湖北省人口密度从313人/km2增加到319人/km2,江西省人口密度从272人/km2增加到280人/km2;在下游地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上海市,从3826人/km2增加到3829人/km2。相比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人口主要集聚在下游地区,该区域是长江经济带产业最发达区域,大量产业集聚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与经济的集聚又进一步加剧了人力资本的集聚[14]。人力资本的过度拥挤会导致恶性竞争,不利于整体人力资本的有效配置,将阻碍长江经济带区域整体生产率的提升。
表2 2014—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人/km2)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利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国内市场供应的各类化石燃料大量发展石油化工及燃料行业,但随着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加之上游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大幅上升,给当地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影响[15]。同时,由于下游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和工业,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带来的是城市污水排放量和产业污染废弃物排放的增加,给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此外,长江经济带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最严峻的是水污染问题。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及其周边,分布着消耗水资源较多的农业,以及能源、重化工产业,这些产业的分布进一步加剧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污染,从而制约其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上游和中游地区。由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技术能力在各省市间的巨大失衡[16]。表3分析了2019年长江经济带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在上游地区中,贵州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1.9万项,云南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1.7万项,四川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5.2万项,重庆市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3.1万项;在中游地区中,湖南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3.3万项,湖北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5.0万项,江西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3.8万项;在下游地区中,安徽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5.8万项,江苏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23.3万项,浙江省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16.8万项,上海市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为6.2万项。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下游地区的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已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主要引领地,与下游地区相比,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3 2019年长江经济带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
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但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际贸易趋势的变化,中央根据当前全球与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构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此,以下将根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几点关于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建议。
这里的资源配置主要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长江经济带人才有序流动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人才最集中、人才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根据各省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合理构建人力资源配置。一是依据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优化人力资源在上、中、下游各区域的配置;二是加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交流,推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借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吸引来自国内外有能力、高学历的人才,优化人力资源以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三是成立人才交流协会,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和交流平台,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务对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秉持发展和保护协同并进原则,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促进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把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长江流域,导致长江水污染严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为缓解水资源污染程度,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坚持生态优先引领高质量发展。一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出台严格的自然资源保障规定,并全力落实;二是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形成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流域水体的统一监管,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形成维护长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体系健康的合力关系;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环境违法活动的稽查与惩戒力度,从源头上减少对水资源的环境污染,保障水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良性发展。
地域广阔是长江经济带的主要特点,11个省市涵盖了我国发达和相对不发达地区,面对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各省市的发展不能相互隔离、各自为战,否则将加剧长江经济带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现状。因此,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对接联调、协调发展。一是扩大各区域对外开放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区域联动发展,实现区域合作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衔接;二是加强各区域核心资源的合作与协调,合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各区域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三是在各区域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合作建设富于特色的产业集群、物流中心和战略试验平台,多点多面支撑区域流域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当积极提升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驱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中游地区和上游地区要充分运用好本地区的高新技术和教育资源加快工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业升级,进而完成从生产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向科技驱动的过渡;二是上游区域要充分依托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的研发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主动技术创新综合实力,形成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主导产业聚集区;三是利用好具备优势技术创新资源城市群的引领功能,通过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提升,进一步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整体产业链水平,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