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平,李晓荣,孙永海,善从锐,傅维芳,何三平,符跃斌,徐美恩,张 伟
(1.楚雄州农业科学院,云南楚雄675000;2.楚雄州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云南楚雄675000)
楚麦16 号(原编号:楚选2801)系楚雄州农业科学院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合作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由图1 可知,2006 年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用内麦8 号与该所中间材料间3杂交获得F1种子,同年在昆明夏繁用F1作母本与重组104 杂交获得三交F1种子,当年秋季将三交F1种子播于成都,2007 年春收获F2种子,同年秋播,2008 年春采用改良集团选择法[1],入选农艺性状好且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单株混收混脱得F3混合群体。2008 年5 月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引进F3混合群体,在该所试验基地夏播,编号“川品2801”,混选混脱得F4群体,同年秋播;2009 年春入选优良单株4 个得F5,将4 个单株进行夏繁,在各单株中选农艺性状好的优良单株2~3 个,脱粒后混合得4个F6单株混合群体,秋播后,2010 年春在其中1个单株混合群体中选出4 个优良单株得F7种子,同年夏繁,入选其中2 个单株得F8,秋播后,2011年春选中1 个植株整齐、农艺性状好且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株行,收获得F9种子,当年夏繁得F10种子。2012 年定名“楚选2801”参加品种展示并同时参加楚雄州区域试验。
2012 年楚麦16 号在楚雄州农业科学院青龙桥试验基地(101.55°E、25.03°N,海拔1 770 m)参加新品种展示,产量为6 540.0 kg/hm2,比对照川麦107号6 300.0 kg/hm2增240.0 kg/hm2,增产3.8%,产量居13个参试种第2 位。同年在楚雄州区域试验中楚雄试点产量为4 686.0 kg/hm2,比对照川麦107 号3 621.0 kg/hm2增1 065.0 kg/hm2,增产29.4%,产量居7 个参试种第2 位。在2012—2013 年2 年5 个试点的楚雄州区域试验中,楚麦16 号产量为5 475.0 kg/hm2,比对照川麦107 号5 064.0 kg/hm2增411.0 kg/hm2,增产8.1%,产量居7 个参试种第1 位。
2013—2014 年参加云南省田麦区域试验,由表1 可知,产量为6 497.3 kg/hm2,较对照5 791.3 kg/hm2增706.0 kg/hm2,增产12.2%,增产点率90%,居第2 位;2014—2015 年产量为6 618.8 kg/hm2,较对照6 010.5 kg/hm2增608.3 kg/hm2,增产10.1%,增产极显著,增产点率100%,居第2 位。2 年区试平均产量6 558.0 kg/hm2,较对照5 900.9 kg/hm2增657.1 kg/hm2,增产11.1%,增产点率95%,居第2 位。
2015—2016 年参加生产试验,由表2 可知,平均产量6 529.5 kg/hm2较对照6 354.0kg/hm2增175.5 kg/hm2,增产2.8%,增产点率80%,居第3 位。2018年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18001 号。
图1 楚麦16 号的选育过程
表1 2014—2015 年楚麦16 号云南省区域试验产量表现
表2 2016 年楚麦16 号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楚麦16 号属弱春性小麦品种,其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分蘖较强;株高82.4 cm,秆粗较硬,最高分蘖59.5 万个/667 m2,有效穗数26.8 万个/667 m2,成穗率60.6%;长方形穗,穗长6.5~7.5 cm,长芒、白壳,黄白粒,籽粒长卵圆形、半硬质;穗粒数40粒/穗,千粒质量46.5 g;全生育期168 d,比对照云麦53 晚熟2 d;穗层整齐,成熟落黄好,籽粒饱满,熟相好,易落粒,较耐寒。
2016 年经云南省区试品种抗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鉴定,接种菌源采用云南省小麦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2 号)及田间收集菌种等量混合菌粉,苗期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侵染反应型为3 级,普遍率为5;成株期大田接种鉴定侵染反应型为2 级,普遍率为28。抗性综合评价结果:苗期感病(S),成株期中度抗病(MR)。
2014 年经农业农村部品质检测,楚麦16 号籽粒容重784 g/L,蛋白质(干基)12.7%,湿面筋含量26.3%,沉淀值33.2 mL;吸水量52.9%,面团形成时间1.3 min,稳定时间9.6 min,弱化度45 F.U,粉质质量指数97 mm,评价值56;最大拉伸阻力665 E.U,延伸性116 mm,能量(以封闭拉伸曲线的面积表示)96.8 cm2,R/E(抗延阻力除以延伸性)值5.71,硬度指数57.1。
楚麦16 号适宜在滇中、滇西、川西海拔1 200~2 000 m,中上等肥力田地上种植。根据各地区生育期降雨情况及田间管理条件,产量可达4 500~6 000 kg/hm2。
一般年份,最佳播种期为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应根据墒情及时整地播种,充分利用土壤含水,保证出苗整齐。播种量为8~10 kg/667 m2。
翻犁前施农家肥1 500~2 000 kg/667 m2作底肥,或用复合肥(N、P2O5、K2O 质量分数均为15%)30 kg/667 m2作中层肥,播种时再用尿素10 kg/667 m2作种肥。整个生育期间,根据自然降雨或灌水,及时撒施1~2 次尿素8~10 kg/667 m2。
为预防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播种时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1.5%拌种,或2%立克锈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2%拌种;拔节前期,根据麦蚜、麦蜘蛛发生情况,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 g/667 m2(或5%啶虫脒20 g/667 m2)、25%三唑酮乳油(或50%多菌灵75 mL/667 m2)加磷酸二氢钾100 g/667 m2,对水30 kg/667 m2进行全田均匀喷雾。在杀虫、治病的同时,可以早预防,增强后期干热风抵抗能力。
蜡熟末期,部分茎秆叶片保持浅黄色时为最佳收获时期,各地区应根据情况及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