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和王福春聊《火车上的中国人》

2021-05-19 04:02丁遵新
海峡影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份量圈外高铁

丁遵新

2004 年12 月28 日在王福春工作室合影

【编者按】中国著名摄影家王福春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 年3 月13 日上午6 点08 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9 岁。著名理论摄影家丁遵新老师与王福春是多年的挚友,时常就摄影创新相关话题进行交流与探讨。以下是丁老师写给王福春的一封私人信件,经过丁老师同意,将书信内容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福春:你好!小年收大礼,实在是好兆头。收到阁下惠寄的大作《火车上的中国人》,精美厚重,有份量,福到春到,十分感谢,揖谢再三!

比书更厚重的是情义,画册里的许多场面记忆犹新。联想起我们上个世纪80 年代在天津初次见面,看到你拿出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若干幅6 英寸放大照片,你当时对这一主题多少有点拿不准,但我是眼前一亮,心头一惊。一晃30 余年,当年小小无名的王福春,已经大名鼎鼎,名扬四海,实在为你高兴。“这小伙子不简单”,这是我初次见面心里隐隐的感觉,如今不禁窃窃自喜,好像我多少有点先见之明。

1990 年代,我曾到你北京的府上拜望,当时没有明说,其实我是想为你写点什么。攀谈许久,那时你的名气还没有多大,我更感兴趣的是你的《东北人家》,聊了许多你拍东北人的事,不记得是不是因为后来我忙于编自己的文集就放下了。转眼数十年,看到你今日的成就,觉得什么话都是多余的。一个摄影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个这么有份量、优质的影像系统工程,值了!

由欣赏你当年的放大照片,到读你20 开的小本头,再读到如今的洋洋大观,你从一个身处边缘地区的资历不高、没有名份、没有后台的专业圈外小人物,混到摄影圈的中心地带,让众人赞不绝口,我深知这有多么不容易!

新作的水平质量不用说,高大上,从一序、二序、三序到名人名言集锦,可谓把当今享有话语权的大师、大家网罗殆尽,令人不得不感佩。不过,读来读去,总感到他们的言说不如你的照片精彩,他们倒是沾了你作品的光。你撒这么大的网,我想也许是力求周全,以免有厚此薄彼之嫌。为你写评论的人我大多有过交往,有的还是老朋友、老熟人,有交情。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会“众口一词”,用不同的话语重复大致相同的意思。对于“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人”,对于“王福春”这个人,缺乏精到、有新意、有深度的令人感佩的评析。王福春实在是一个很令人钦佩的人。

“以人为本”是当今最时髦的话语,离开了人、人性、人道,很多道理都很难讲得清楚明白。《火车上的中国人》拍的是人,是中国人,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是人性,是人的情感、命运,是中国交通史,更是中国人命运的历史,也看到王福春的人品、人格,情感体验。人格、人品实在是比摄影技术更高贵、更难得的东西。

你拍的高铁照片和传统火车时代的照片相比,要逊色许多,有添个明亮尾巴的感觉,二者份量不相称。高铁作品绝对是一篇值得大书特书的文章,《高铁上的中国人》可以做成《火车上的中国人》的姊妹篇。高铁上的国人比起乘坐老火车的国人,难对付许多,这就是时代,人在变,人性在变,因此也更有拍的价值。

刚刚读完“痞子作家”王朔的新年小文,感到十分诙谐精妙,由此联想到《火车上的中国人》,如果让摄影圈外的文化人看看,讲点什么,他们一定会很有兴味,一定会讲得十分精彩,因为这本画册的价值和意义远在摄影圈外。

武汉正闹“亚萨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少外出,也少忙年,少应酬,正好和你聊天。信手在电脑上敲,一下子就有千余字,啰嗦且不无偏激、肤浅之说。也许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老朋友,有话据实说,供参考而已。

你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快过年还忙着给我寄书,扉页的题字工工整整,上款居然用了“丁遵新 尊师正之”,令老汉汗颜哦!我既不是“师”,更谈不上“尊”,何正之有。如此情谊,总要说点什么,不过随便讲讲粗读大作的一些感受,算是对老朋友的回应,也算是春节的一点小小心意吧。讲得对不对,你不会在意,所以我也写得放松一些。

十二生肖大多是家禽猛兽,令人不快的老鼠居然位列其首,这至今仍是一个疑案,叫它“金鼠”、“福鼠”仍难以消除心头之嫌,那就祝你在鼠年当猫,不论黑白,多逮老鼠,货真价实,越多越好!

再就是向夫人致候,我记得当年还是她为我做的美餐咧!

恭祝新年平安、快乐,艺术大成,阖府吉祥!

忘年挚友87 叟 丁遵新

2020 年1 月20 日

庚子年春节前夕于武昌

2019 年11 月24 日,泉州(华光)国际影像双年展欢送宴会上王福春给大伙敬酒(左一王福春,右一丁遵新,右二李振盛,右三方肃)。

猜你喜欢
份量圈外高铁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肚量
第一次坐高铁
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