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偏好理论的公园绿地植物景观*

2021-05-18 02:13林志浩姚兴达包志毅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园人群公众

林志浩 姚兴达 杨 凡 包志毅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杭州 311300

植物景观是指由植物个体或植物群落所构成的图像[1]。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是城市绿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生态方面,植物具有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2],提供生物栖息地[3-4],保持水土[5-7]、防灾减灾等重要作用[8],同时也能缓解人体压力促进健康[8];在审美价值方面,植物是城市重要的美化元素[9],植物颜色组成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可以提升景观的审美价值与视觉质量[10],植物密度能提升社区街道的景观偏好[11]。相对于生态价值,植物景观的审美更容易被公众感知与评价,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偏好。

景观偏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个体或群体对环境产生的偏爱,是衡量个体或群体对某种景观环境的喜好程度,有时又用“视觉偏好”“环境偏好”“审美偏好”等指代景观偏好[13-14]。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分枝树干、密集冠层和中等长度叶片(约11 cm) 特征的树具有较高的偏好度[15]。杜红玉等指出强烈的颜色对比和常绿落叶植物的混合使用可以增加城市植被的视觉审美[16]。而由树木产生的林下空间也能提高景观偏好,且林下植被高度对美学和休闲偏好有显著影响[17]。此外,树木密度和林下植被密度也是影响偏好的积极因素[18],中高等的植物密度不仅能提高审美偏好,还能促进人体知觉恢复[19]。对于林下植被,鲜艳的花朵和一定比例的灌木种类,对偏好结果也具有促进作用[10]。在城市中,公民不仅偏好修剪整齐、养护到位的植被绿化,对于一定程度的野生地被景观(即植物没有管理修剪,任其自由生长,植物种类以一二年生乡土植物为主)也具有良好的接受度。

本文以杭州柳浪闻莺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公众审美认知与景观偏好理论,以使用者角度评价城市植物景观;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更好地营造城市绿化,满足人群景观需求,这既会促进城市植物景观的建设与完善,也是景观公正的直接体现。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柳浪闻莺公园位于杭州西湖景区东南侧的湖滨地带,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该公园植被覆盖度较高,植物景观类型多样,植物特色明显,植物配置艺术以及植物空间营造都具有较高的成就。研究根据植物群落林下地表特征的不同,将林下植物空间分为林下草坪空间、林下道路空间、林下亲水空间与林下铺装空间4个类型,主要研究了以下3个问题:1)公园中人群对不同地表特征的林下群落空间的偏好情况;2) 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群对植物景观的偏好是否具有差异;3) 公众对植物景观偏好的结果受哪些特征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照片拍摄与选择

调研相机为佳能 EOS 700D,等效焦距35 mm,有效像素1 800万,拍摄照片长宽比为3 ∶2。照片于2019年3—6月晴朗无风的日子拍摄,拍摄时间为早上8 ∶00—11 ∶00。拍摄时,在距离地面160 cm高处,保持镜头水平拍摄。通过Photoshop进行合成,最终得到142张全景照片。在15名园林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根据表1中的植物景观偏好影响因子筛选20张不同类型的植物空间照片(草坪空间6张、道路空间6张、亲水空间4张、铺装空间4张) 用于问卷调查。

表1 植物景观偏好影响因子

1.2.2 问卷设计与调查回收

调研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受访者社会背景的调研,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是否从事园林工作、访问公园的频率、是否是当地居民以及对植物的关注度;另一部分是根据李克特五级量表对20张全景照片从1~5分(非常不喜欢~非常喜欢) 进行评价。问卷于2019年7月在网络与实地同时发放收集。收集到问卷480份,对于网络问卷剔除填写时间低于60 s的样本,实地问卷剔除信息缺失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457份,有效率为95.21%。将有效问卷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0.0,并使用描述性统计、卡方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进行分析,研究景观偏好得分与各变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信度与效度分析

将有效问卷导入SPSS20.0中进行可靠性分析与因子分析,得到可靠性统计量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5,说明问卷具有信度。在因子分析中,得到KMO值为0.861,并且通过Bartlett球形检验得到P值为0 (P<0.01),且各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60.91%,具有良好的效度。

2.2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调研中男女比例均衡;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受教育程度中,本科以上学历约占75%;“是否从事园林行业”中,是与否的比例约为1 ∶3;对于访问公园的频率与游客类型则没有太大差异;而在植物关注度方面,80%以上的人群在生活中对植物具有一定关注。

2.3 不同植物空间的偏好得分

有效问卷的20张照片得分平均值的结果显示,得分最高为林下道路类型空间的RVS2(M =4.14),得分最低的为林下铺装类型空间的UVS1(M =2.96);公众对林下道路类型空间的偏好度最高(M=3.91),其次偏爱的是草坪类型空间(M=3.82),而对于亲水类型空间喜好程度一般(M=3.56),对于铺装类型空间的偏好度最低(M=3.42)。

2.4 受访人群特征与植物景观偏好的关系

利用卡方分析研究人群与植物景观空间偏好的关系[21],并通过方差X2与P值分析性别、年龄、学历、是否从事园林行业、访问公园的频率、外地游客/本地居民、是否关注植物7个特征在不同地表特征的植物空间偏好评分的差异(表2)。结果显示,性别、游客与居民的差异对植物景观偏好没有影响;而年龄、访问公园的频率以及对植物的关注度在偏好上具有显著差异。通过进一步的两两比较发现,18~30岁的青年与50岁以上的人群对植物空间的偏好评分具有显著差异,而31~50岁的中年组在偏好上没有差异。

表2 受访者人口特征与植物景观偏好得分之间的关系

2.5 植物空间偏好度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为确定植物空间偏好得分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通过SPSS20.0对数据进行斯皮尔曼(Spearman) 相关性分析后得到相关系数(表3)。结果表明,植物颜色数量X2、植物种类丰富度X3、植物群落结构X4、植物空间视线开敞X5(X5/偏好,0.619**) 与公众的偏好具有显著相关性。多彩的植物颜色、丰富的植物种类、不同的植物群落结构,以及开敞的植物空间都可以有效增加公众对植物景观空间的偏好度。

同时,各植物影响因子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植物种类丰富度X3与植物颜色数量X2有关,说明植物种类越丰富,植物颜色数量越多,就越影响景观偏好;植物群落结构X4与植物颜色数量X2相关、植物群落结构X4与植物种类丰富度X3相关,说明植物种类的繁多决定了植物群落结构与植物颜色类型的丰富;植物空间视线开敞X5与植物群落结构X4相关,说明不同层级的植物类型会影响植物空间视线的开敞度;而与植物相关元素X8与植物覆盖率X7也具有显著性相关。

表3 植物空间偏好结果与植物景观偏好影响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研究表明,景观的感知、偏好与社会人口信息相关,不同背景的人群由于其成长环境、个人审美等不同对于景观喜好略有侧重。此外,受访者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偏好研究的结果。调研结果发现,18~30岁年龄组的个体参与率最高,除了网络问卷发放这一影响因素之外,31~50岁年龄组人群白天游览公园人数较少,50岁以上人群虽多但接受调查配合度较低。随着年龄的增加,公众对颜色、开敞空间的偏好度也随之增加,老年人对颜色丰富的景观,尤其是鲜艳的颜色较之年轻人偏好度会更高,同时老年人也对视线开敞的空间具有更高的偏好度。学历与是否从事园林行业这两个人口特征在道路植物景观空间偏好上具有显著差异,而样本中,本科以上学历主要是由园林专业人员组成,因此可以判断,园林专业人员与普通人群对道路景观偏好具有差异性,而对其他3类植物空间偏好没有区别。对植物的关注度方面,则与除了学历之外的其他5个因素相关。女性、老年人、景观从业人员以及当地居民比其他人群更加关注植物,具有更高的公园游览频率,因此是否关注植物也会显著影响公众对植物景观空间的偏好。

在本研究中,灌木对植物空间偏好不存在影响,而Polat在研究城市休闲区偏好时,发现缺乏灌木会产生负面影响[10],其差异主要是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而产生。调查过程中,公众对灌木都表现出较低的偏好度,一些受访者提到了“林下植物密集,容易影响视线”“不美观”“影响活动”,还有一些受访者表示灌木的增加可能会加大植物密度,从而导致心理上“感觉不安全”。但是,从生态设计角度出发,灌木存在又必不可少,也是进行植物空间营造的重要材料,因此设计师在各空间场所植入灌木应更加深思熟虑。有文献表明水景与景观偏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0],而本文数据并不能得出该结论,这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主要以林下水系为主,水景不够清澈优美,且水面落叶杂草较多容易使人产生“杂乱”的感觉。而在树木覆盖率方面,公众对于树木覆盖率最高的林下植物空间偏好度最低,不少受访者表示“阴暗”“不喜欢”“太密了,遮挡了阳光”“没有停留休憩的地方”,可以看出过高的植被覆盖会降低公众的偏好度。

3.2 建议

1) 丰富植物种类与色彩。尽管公众对植物感知度低于专业人员,但植物种类的应用与植物色彩丰富依然是提升公众对植物景观偏好的手法之一。可通过植物高低大小、形体的差异、植物粗糙细腻的区别,以及常绿落叶的比例来加强公众对植物感知度,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从而影响人群的偏好。在草坪、道路等人群使用率较高的植物空间中增加色叶与开花植物的比例,如花境的设计等也可有效增加公众对植物景观的偏好度。

2) 营造开阔的植物空间。在公园绿地中,人群活动特征具有差异性,植物空间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场所,需要满足不同活动类型。植物空间视线的开敞是影响公众偏好的最显著的因子,视野开阔的植物空间更受人群的喜爱,对使用者具有更高的吸引力,空间也更具有活力;而封闭独立的植物空间会带来一定的心理不安全感,促使人回避和远离[22-23]。即使在私密植物空间营造时,也应控制灌木的高度,中等灌木高度就能营造出围合感与私密性,在上层植物选择时应尽量选择枝干直立、叶密度较小的乔木,满足公众的“安全感”。

3) 注重景观设计的公平公正。不同的人群对景观偏好具有差异性,因此植物景观的营造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景观营造过程中,设计师与政府往往主导城市绿地的建设,而专业人士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审美差异又是显著的,因此景观设计应从公众角度出发建设满足大众的植物景观。景观的公平与公正更是不同年龄群体的公正。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不但与年轻人的偏好不同,而且还是公园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因此设计师也可以为老年人营造更多自然、美观、多样化的景观空间。

猜你喜欢
公园人群公众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公众号5月热榜
在公园里玩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