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漯河462003)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是由各种因素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者中断,致使该支动脉供血区心肌出现急性严重缺血,发生心肌急性坏死的病理改变[1]。 急性心肌梗死可分为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心电图出现典型ST 段抬高为表现, 持续20 min 以上剧烈窒息样胸痛,发病急、进展快,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可同时伴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甚至并发心源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2]。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救时间要求紧迫,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实施有效急救措施,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急救效果,改善预后,因此急诊抢救、急诊护理以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三者间的高效衔接显得极为重要[3]。但是既往常规急诊护理流程标准化不足,不能最大限度缩短急救时间。 三维综合护理模式是基于美国系统工程管理模式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逻辑、时间和知识三大维度进行相关护理措施,优化急诊护理服务,可起到显著护理效果。 本研究旨探讨三维综合护理模式在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急诊收治的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急诊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例。 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
50~72 岁,平均年龄(59.76±2.67)岁;发病至急诊入院时间0.6~7.0 h,平均发病至急诊入院时间(3.16±1.13)h。 观察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49~73 岁,平均年龄(59.87±2.64)岁;发病至急诊入院时间0.7~8.0 h,平均发病至急诊入院时间为(3.25±1.10)h。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2015 年中国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及治疗指南》[4]诊断标准,临床上经心电图、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确诊;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拒绝接受急诊PCI 治疗患者;精神异常,不能配合本研究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值班护理人员接诊后立即评估患者病情并告知医生;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图检查;给予吸氧、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待患者病情平稳后采血送至化验室;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征得其同意后联系介入室行急诊PCI 术, 与介入室护理人员做好工作交接,手术结束后由介入室护理人员送至病房。 观察组接受三维综合护理模式。(1)逻辑维,对急救护理人员实施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培训,内容包括护理逻辑思维的含义、护理具体工作如何与逻辑思维进行融合等,帮助护理人员将逻辑思维和急诊护理工作融合起来,同时强化其护理能动性、主动性和批判性护理思维,使护理人员能够在接诊患者后,及时评估患者病情, 通过反思和推理等方式有效调整护理方案,理清护理主次,给予最佳护理方式。(2)时间维,要求护理人员树立效率意识,认识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争分夺秒实施抢救措施的重要性。根据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急救护理流程: 现场评估→病情评估→急救→转运→转运途中监护→交接。 护理人员需要反复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演练,最大限度地缩短每个环节所花费的时间,为患者急救争取时间。当接到院外急诊电话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准备相关抢救物品, 通知介入室进行急诊PCI 的准备,开启急救绿色通道,待患者进入急诊科后在10 min 之内由多名护士在同一时间段分别完成病情评估、心电图检查、吸氧、心电监护、采血送检等,在确诊后送至介入室行急诊PCI,并与介入室医护人员进行交接, 但仍需由实施病情评估的护理人员进行全程跟踪,做到多科室联动。(3)专业维,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最新急救理论知识、 相关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急救药物的相关知识等,此外,还应扩展至法学、心理学及伦理学等,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定期开展急救能力的考核,不合格需重考,直至考核合格。
1.4 观察指标 入院到确诊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间、入院到直接PCI 时间,治疗后血流TIMI分级,随访6 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流TIMI 分级:用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评价(0 级为无灌注;1 级为渗透而无灌注;2 级为部分灌注;3 级为完全灌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入院到确诊时间、入院到直接PCI 时间及血流TIMI 分级比较 观察组入院到确诊时间、入院到直接PCI 时间较对照组短, 血流TIMI 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到确诊时间、入院到直接PCI 时间及血流TIMI 分级比较(±s)
表1 两组入院到确诊时间、入院到直接PCI 时间及血流TIMI 分级比较(±s)
组别 n 入院到确诊时间(min)入院到直接PCI 时间(min)血流TIMI 分级(例)0 级 1 级 2 级 3 级对照组观察组t/Z P 40 40 18.45±3.56 10.12±3.16 11.06<0.05 35.78±7.35 21 20.78±6.53 0 0 0 19 0 9 31 9.65 6.89<0.05<0.05
2.2 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6 个月后,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起病急、进展快,为尽早开通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急诊救治的时效性非常重要[5]。 而高效护理工作的配合在高效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急诊护理流程分工不明确,缺乏标准化。 三维综合护理是从逻辑、时间和知识三大维度开展急诊护理工作的护理模式,近年来在急危重症护理中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入院到确诊时间、 入院到直接PCI 时间短于对照组, 血流TIMI 分级优于对照组,随访6 个月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说明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应用三维综合护理模式的效果优于常规急诊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三维综合护理模式中的逻辑维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抓住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点,并将其作为逻辑核心,围绕逻辑核心形成逻辑线索,按照逻辑线索开展护理工作,树立严密的逻辑思维,使得急救护理流程更规范化,利于规避护理工作中可能产生的风险[7];时间维有助于对护理人员的时间观念进行进一步强化, 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急诊救治环节时间,提高救治效率;知识维有利于护理人员进一步熟练掌握相关急救护理知识, 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储备, 使其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且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保证急诊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综上所述,三维综合护理模式有利于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中能够提升其急救效果,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