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胰岛素注射方案治疗T2DM 对比研究

2021-05-18 07:46侯黎明刘迎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4期
关键词:皮下波动用量

侯黎明 刘迎见

(新乡医学院附属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商丘476100)

2 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终身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升高。 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活性降低,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随着病程延长,微血管病变等各种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极大威胁其生命健康[1]。 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T2DM 发病与遗传、环境、肠道菌群结构异常等因素均有关联,尽早治疗可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死亡率[2]。 目前,临床治疗T2DM 以控制血糖为主,胰岛素是有效的治疗药物,可显著降低血糖水平,但仍有部分患者血糖控制欠佳,这与多种因素相关,而调整注射方案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150 例T2DM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不同胰岛素注射方案治疗,旨在探讨其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8 月~2020 年6 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0 例T2DM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岛素注射方案的不同分为A 组72 例、B 组78 例。 A 组男41 例, 女31 例; 年龄58~73 岁,平均(65.63±5.87)岁;病程2~9 年,平均(5.71±2.18)年;体质量指数(BMI)20.3~25.7 kg/m2,平均(23.04±1.15)kg/m2。B 组男43 例,女35 例;年龄59~72 岁,平均(65.81±5.28)岁;病程2~8 年,平均(5.38±2.14) 年;BMI 20.1~25.4 kg/m2, 平均(22.89±1.06)kg/m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T2DM 诊断标准[4];病历、实验室检查资料完整;预期寿命较长;翻阅相关资料均经患者同意。(2)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性疾病;肠外营养;合并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糖尿病教育、 饮食指导、运动干预,监测血糖水平。

1.3.1 A 组 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 起始总剂量为入院前胰岛素剂量×0.8,三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50073),睡前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40106),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连续治疗2 周。

1.3.2 B 组 采用短期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治疗: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 起始剂量为0.5 U/(kg·d),基础使用率、餐前大剂量使用率均为50%,根据血糖调整参数;待血糖稳定后撤泵,结合胰岛素泵泵入量进行三餐前及睡前皮下注射治疗,后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变化调整剂量,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1) 临床疗效。 显效: 空腹血糖(FPG)≤6.1 mmol/L, 餐后2 h 血糖(2 h PG)≤7.8mmol/L; 有效:6.1 mmol/L<FPG<7.0 mmol/L,或7.8 mmol/L<2 h PG<11.0 mmol/L;无效:FPG≥7.0mmol/L,或2 h PG≥11.1 mmol/L[5]。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血糖波动情况。 于治疗前、 治疗2 周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对两组24 h 血糖波动情况进行监测,将针头埋置皮下,通过导线、探头连接血糖仪,每10 秒进行1 次电信号传导,每5 分钟测定血糖值,自动记录288 个监测值。校正血糖监测仪,输入有效指血值,连续4 次,根据波动方向测定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全天血糖标准差(SDBG)水平。(3)治疗情况:记录两组至血糖达标天数以及达标时胰岛素用量。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4.0 软件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B 组总有效率略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血糖波动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MAGE、LAGE、SDBG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B 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波动情况比较(mmol/L,±s)

表2 两组血糖波动情况比较(mmol/L,±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MAGE LAGE SDBG治疗前B 组A 组t P B 组A 组t P 78 72治疗后78 72 4.92±1.35 4.89±1.39 0.134 0.894 3.14±0.67*4.28±0.89*8.905<0.001 12.54±1.84 12.38±1.78 0.541 0.590 7.93±1.11*11.42±1.26*18.031<0.001 3.28±1.35 3.37±1.41 0.399 0.690 1.51±0.82*2.49±0.95*6.778<0.001

2.3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B 组至血糖达标天数低于A 组,胰岛素用量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s)

组别 n 至血糖达标天数(d) 胰岛素用量(U)B 组A 组t P 78 72 7.64±2.96 9.17±2.41 3.454 0.001 441.68±128.74 386.17±137.26 2.556 0.012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其中T2DM 占90%以上,可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6]。 胰岛素是目前临床治疗T2DM 最有效的方案,可有效降低血糖,延缓相关并发症发生发展[7]。 但仍有大量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糖控制欠佳,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注射方式、治疗时间等因素有关,故临床需寻找最佳治疗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 血糖波动是引起T2DM 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较大的血糖波动可促进机体氧化反应,加重内皮组织细胞损伤及脂肪沉积,故减轻血糖波动对缓解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8]。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B 组总有效率略高于A 组,MAGE、LAGE、SDBG 水平均低于A 组,至血糖达标天数低于A 组,胰岛素用量高于A 组,可见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治疗T2DM 的效果较好,可尽快稳定血糖,有效减少血糖波动。 这是由于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具有较高的可控性、稳定性及连续性特点,可通过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的生理规律, 持续向机体输注胰岛素,调控胰岛素基础率,从而有效维持机体胰岛素浓度, 迅速平稳地降低血糖, 使机体血糖水平尽快达标。 同时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可在较快减少胰岛β细胞负担的同时解除高糖对胰岛β 细胞功能产生的影响,改善机体对于血糖的调节功能,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率[9]。此外,相较多次皮下注射,持续皮下注射可免除多次注射的疼痛不适,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10]。 但由于持续注射胰岛素用量较多,费用较高,部分患者难以接受, 而多次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血糖达标后停止持续注射,改用多次皮下注射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维持血糖稳定。 综上所述, 短期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治疗较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T2DM 的效果更好,可尽快稳定血糖,有效减少血糖波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皮下波动用量
2021年麦市大幅波动概率不大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发明速递
解读与用量有关的离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