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9 世纪英国外交官威妥玛的汉语教学方法
——以《寻津录》为例

2021-05-18 08:31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声调语法汉语

黄 畅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101)

1859 年4 月, 英 国 外 交 秘 书 马 姆 斯 伯 里(Malmesbury)向时任英国领事馆汉文秘书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下达对英国驻华使馆翻译生进行汉语培训的指示[1],英国外交部每年补助威妥玛250 英镑,作为其汉语教学的津贴补助。[2]为了满足英国使馆翻译生的需求,威妥玛于1859 年出版了其第一部汉语教材《寻津录》(The Hsin Ching Lu, or,Book of Experiments;Being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以“寻津”为题,意在寻求汉语学习之渡口。英国汉学家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认为“寻津录”亦与“新京路”音似,意为“一条通向北京的新道路”[3],这也体现了当时英国迫切打开中国大门的决心。《寻津录》的出版为其随后的汉语教材巨著《语言自迩集》《文件自迩集》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一、《寻津录》的内容简介

威妥玛的第一本北京话口语教材《寻津录》,于1859 年在香港由德臣出版社(China Mail)出版。根据考狄所言,这本书仅出版了250 份。[4]

该书共两册:第一册为课本,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可见,采用310mm*235mm 开本,共170 页。前86 页为英语讲解部分,后84 页为汉语课文。在排版上,遵循了当时两种语言的排版习惯——汉语部分从右至左繁体直排,英语部分从左至右横排。英文有页码标注,汉语无码。第二册为84 页的《北京话音节表》(The Peking Syllabary: being a collection of the characters representing dialect of Peking),这是依据汉语四声原则编写的一份新的正音表。威氏建议学生学习时要将汉语课文、英语注释及字音表三部分结合起来。

课本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天类》(the Category of T’ien)列出了362 句与“天”有关的句子。学生先阅读汉语课文,然后再回到英语讲解部分深入学习。汉语句子右边注有每个字的读音,以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可以自己拼读。英语部分先是对汉语句子的意译,然后是对句子的字面直译,最后是对句子里出现的重点词汇、语法点或文化点进行讲解。其中第1—320 句是围绕天的三个意思而造出的句子;第321—362 句是师生问答,话题围绕“神”“天”和“上帝”展开。

第二部分《〈圣谕广训〉第一章》(first chapter of the Shêng Yü Kuang Hsün)在清人王又朴《圣谕广训衍》(1726 年)第一章“敦孝弟以重人伦”的基础上展开,共44 句。威氏之所以选择王版,是因为该版所用语言是北京官话,且是白话,通俗易懂,有利于使馆翻译生对北京官话口语的学习。威妥玛在《寻津录》的序言里写到,1855 年他刚到香港任汉文秘书时,这些翻译生们让威氏推荐学习汉语的优秀教材,威氏推荐了《圣谕广训》,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威氏只翻译和注释了第一章。

第三部分是《北京话的声调和发音练习》(Exercises in the tones and pronunciation of the Peking Dialect)。这一部分又分为:(1)《北京话声调和发音练习》(Exercises in the Tones and Pronunciation),这是发音练习的前期准备,翻译和讲解即将练习的139 个句子,威氏认为汉语是音义结合的语言,了解句意有利于练习。(2)《发音练习》(Exercises in the Tones Phonetically Arranged),这是139 个练习的拼音形式,学生自己拼读练习。威氏指出,学生在了解句意后,要跟着中国本地教师反复诵读这139 个练习,直到自己熟练掌握发音为止。然后练习这部分,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3)《发音、声调、韵律》(Sound, Tone and Rhythm),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练习之后,进入理论讲解部分,包括对单复韵母、声母、送气音、声调和韵律的讲解。

综上所述,《寻津录》由《天类》《圣谕广训》和《北京话的声调和发音练习》三部分构成,另附84 页的《北京话音节表》。《天类》和《北京话的声调和发音练习》是威妥玛的教学重点。

二、《寻津录》的语音教学方法及评价

刘珣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重要性决定了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5]语音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150 多年前的威妥玛也意识到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关键,《寻津录》(English Text)共有86 页,而语音部分就有26 页,占到30.23%。加上所附的84 页《北京话音节表》,语音教学一共有110 页,占全书的33%。可见威妥玛对语音教学的重视程度。而在语音教学中,威妥玛最为重视的是声调教学。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如何解决洋腔洋调也是今天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问题之一。威妥玛语音教学特别是声调教学的方法可以为今天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1.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对照学习

威氏认为送气音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和学生都应给予充分的认识(the full recognition of the aspirate’s value is of the last importance)。[6](P84)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意识,威氏在教材编写时,也有意识地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对照,如表1 所示。

表1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对照表

威氏在《北京话音节表》序言中也提到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对照学习,学生学习某个送气音之后,要立马想起与其对应的不送气音形式,使学生极其容易地发现二者区别,便于巩固学习。

2.声调教学中,教师带读、纠音与学生的模仿、跟读、辨听、辨认相结合

威氏强调声调学习中,学生一定要跟着一位本地的教师反复诵读《寻津录》中文课文,学生模仿教师的读音,教师要不断地纠正学生的发音,不能得过且过,必须确保学生每个声调的发音都比较准确。在《寻津录》中文课文中只有声调练习部分有声调标注,且声调是标在汉字的右上角。如:

满3处4儿1乱4、事4情2不4能2断4。

man c’hu -urh luan; shih- -ch‘ing pu nêng tuan.

威氏并没有像《语言自迩集》中将声调符号标在音节右上角主要是出于教学目的:学生看着拼音听教师带读,然后再跟读,再看着汉字想着这个字的读音,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只知道机械地跟读而忽视了字及声调。标在汉字上方便学生辨听、辨认,将形、音、调结合起来学习汉语。而第一章《天类》和第二章《圣谕广训》中我们发现都没有声调标注,这可能是威氏希望学生在听完教师的发音后,自己辨认声调。

3.声调练习中借用改造过的英语拼音方式,给学生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自学

威氏在《寻津录》英语课文中设置了《声调练习》,在这部分威氏采用了中英混合式拼音方案,即用改动过的英语来拼合汉语。如针对韵母i的练习:

‘tat‘óliao eeshang, ee-eedzǔ, yinweifangty poo-hóh-ee.

对应的汉语课文:他脱了衣裳移椅子、因为放得不合意。

汉语课文中对应的威氏拼音方案:t‘a t‘o-liao i-shang i i-tzŭ, yin-wei fang-ti pu ‘ho-i.

威氏用这种混合式的拼音方案供学生练习,首先是为了学生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用英语中近似的音帮助学生学习汉语,这与我们今天英语学习中用贴近的汉字标音有点类似。但更为重要的是,用英语标注更容易让学生了解同一韵母在不同的声调中音长不一样,强调声调对韵母的影响。从练习34 之前的讲解就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i单独发音时经常发为yi,y 的音不明显。在第一、二声中差别如cheer 和peep,第三声中i 发生变化,上升如ee-ih,第四声中如ee..e.e。”这种方法是利用学生熟悉的母语进行讲解和练习,便于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自我练习。

4.学习顺序:句子→音素→句子,在句子中学习音节和音素

威妥玛在语音教学部分,精编了139 个句子供发音及声调练习,这些句子的编写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包含了所要学习的韵母。如对韵母a的练习:

哎1呀1、怕4他1拿2上4衙2门2、 查2明3就4杀1。

ai- -ya! p‘a t‘a na shang ya- -mên, ch‘a- -ming chiu sha.

学习者先了解这139 个句子的意思,在了解的同时就已经对这些发音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将声母、韵母、声调讲解部分过一遍,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这139 个句子的练习,在句子中学习每个音节、每个声调以及每个音素,最后跟随英文拼音方式自己练习。威氏语音教学观是:在句子中学习汉语发音和声调。威氏认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学习汉语发音是没有多大帮助的,因为汉语许多音节和声调在具体的句子中是要发生改变的。有的学生能发好一个音节,但这些音节连起来对他们而言仍是一个较大的障碍。[6](P74)因此,威妥玛坚持在句子中学习发音。

5.运用对比法

汉外对比学习音素,英语语调与汉语声调对比学习汉语声调。威氏在音素讲解时,通过与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等多国语言对照学习汉语声韵母。在声调讲解时,通过与英语的语调对比,强调二者的不同,但是也可以通过英语的语调来调整汉语的发音。

6.音素、音节、句子、韵律齐头并进,教师一起教,学生一起学

与今天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先教音素、再教音节、然后教句子、最后教节奏不同,威氏是将这些放在一起教,在句子中教音素、音节,在句子中把握韵律和节奏。威氏认为:“韵律对句子的作用,正如声调对单个音节的作用(What Tone is to the individual sound, Rhyme is to the sentence)。”[6](P86)对每句话中音节的轻重威氏也有所标注,用英语中的重音标记方式“—”标明每句话中的重音,如:

wo hsinleehsiang hsin ko-jê’rh taifêngsin.

对应的汉语为:我心里想寻个人儿带封信。

在这句话中重读的音节为:“想”“人”“信”。在练习的139 句话中,威氏每句话都这样标注了轻重,学生在跟着教师学习或者自己练习时都要注意句子的节奏。发准每个音的声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在语流中掌握汉语的节奏。他还指出,韵律是要靠习得的,而不是学习。因此,学习者要多听本地人说话,多模仿本地人的语调发音,才能掌握韵律。

除了上述六种方法之外,威氏还强调学习者要充分调动耳、目、口等多种器官,眼睛看到汉字,耳朵听着教师的发音,口里跟着教师诵读,这样多器官地长期训练,才能读准汉语,才能克服“洋腔洋调”。

综上所述,从威妥玛对语音的教学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威妥玛明确了教学重点,即:送气音和声调的教学。有侧重地突出了教学目的,在语音讲解的26 页中,光是声调练习和声调讲解就占了10页,可见威氏的重视程度;并有意识地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放在一起学。送气音和声调教学至今仍是欧美国家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50 多年前的威氏就能很准确地把握难点和重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声调和送气音进行训练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第二,从句子到音素再到句子的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推广的,由语流教学到音素教学,在句子中学习音素、声调,并不是机械地一味模仿教师的发音,而是在理解句子语义的基础上进行语音教学,将汉语的形、音、义、调相结合,机械模仿与有意义的训练相结合,语流教学和音素教学齐头并进。这也是今天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大力提倡的语音教学模式:“将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语音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声韵调本身,而是能将音节连成准确、自然、流畅的语流”。[7]

第三,运用改造过的英语拼音方式供学生自我练习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这种方式确实便于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自我练习,也能提醒学生注意到声调对韵母的影响;但是学生长期在这种英语拼音的影响下,很容易用母语的发音来替代汉语的发音,造成母语的负迁移,长期训练下去,很容易固化学生错误的发音。而且威氏所提倡的这份拼音方案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对学生有多大帮助不得而知,但至少西方学习者肯定会更依赖他们更为熟悉的英语拼音方案。

第四,威氏提倡语音学习要靠模仿,要靠多听,要靠口耳长期训练,这是非常正确的。语音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语音也不是仅仅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更多的是要依靠习得。今天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也强调模仿和口耳练习的重要性,正如林焘所言:“从根本上说,语音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模仿活动,是一种口耳训练,不只是模仿字音,还要模仿整句话的轻重高低。”[8]威氏不仅注意到声调教学的重要性,也注意到句子中的轻重音。

综上所述,19 世纪中期威妥玛《寻津录》中语音教学虽然有些瑕疵,但总体而言是值得肯定的,有其理论基础—— 威妥玛拼音方案;有其教学重点—— 声调和送气音教学;有其教学方法—— 在句子中学习声韵调,从语流教学到音素教学;有练习有讲解。但是通过英、法、德、意等多国语言与汉语对比来讲解汉语的声、韵这种方法并不是很好,虽然对汉语的声、韵描写得相当精致,但是一来学生不一定具有多国语言的教育背景,二来越是近似的音越容易造成学生的负迁移。这些都可以为今天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可能。

三、《寻津录》的词汇教学方法及评价

《寻津录》中使用的词汇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类:

1.利用义类进行汉语词汇教学

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词汇的教与学是通过教材来实现的,教材对词汇的选取及词汇的编排方式都会影响到教学。威妥玛围绕“天”类进行教学,根据词语之间意义的相关性,设置具体语境,串联字词,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环境中学习词汇,学生在掌握与“天”相关的词汇的同时,还能学习其他词汇,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虽然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威氏只涉及了“天”这一个义类,但是这种以义类进行词汇教学的尝试在当时的西人教材中还较为少见,也为当今对外汉语教材词汇教学提供了参考。

2.词不离句,结合句子和语篇进行教学,随文出词,随文出注

《寻津录》中威妥玛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依句学习汉语,在句子中学习语音,也在句子中学习词汇,注重“词不离句”,随文出词,将词语学习同句子学习相结合,词法与句法相结合,学生可以结合具体语境学习该词语的用法。《寻津录》中没有明确的生词表,所有词汇的学习都是在句子和语篇中完成。此外,《天类》的第321—262 句以师生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威妥玛随文出注,讲解学生需要掌握或难以理解的词汇。如:

我自己各儿回去罢,不用人送了,这么大的月亮还怕黑么。(《天类》,94)

威氏翻译:I can go home by myself; I don,t want any companion (or escort.) Is one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with a fine moon-light like this?

威氏注释:1. by myself; tzǔ-chi-ko-urh; lit., self individually (ko), or separately, ko-rh. 2. pu-yung, there is no occasion, it is useless that-jên-sung, a person should accompany me. 3. see the force of the disjunctive ‘hai; this, or, such a , (chê-mo), great moon light, still (‘hai) fear dark, eh?

这句话中威妥玛讲解了“自己各儿”“不用”“这么”“还”等,这些补充的词语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选择的,如“自己各儿”,它是北京话中第一人称的特有表达,反映了北京话口语特色。威氏先解释“自己各儿”的整体意思,然后分解介绍“各”和“各儿”的字面意思。通过这种随文出注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在动态的环境中掌握词语的用法;更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对于见习译员而言,掌握大量的词汇是必须的。

3.语素释义法,注重从词源讲解词义

在解释词语意思时,威妥玛通常使用语素释义法,将一个合成词分解成词根语素进行讲解。如对“黑姑冬”的释义:‘hei black, dark; ku tung appears to be almost a vulgarism;对“冷不防”的释义:mind what he was about; lêng, cold, pu-fang, not protecting, off one’s guard. 将汉字教学同词语教学相结合,并且利用相同语素补充引入新词语,扩大学生词汇量,如讲解“鬼”时补充“魔鬼”一词,解释“亏心”一词时引入“良心”一词。

此外,威妥玛特别注重从词源学的角度解释词义。如对“滂沱”一词的解释:p‘ang-t’o, which is a classical term, found first in the Book of Odes, the commentary on which intimates that it means a dropping of water as form a net that is raised. 威妥玛说明这是一个文言词语,出于《诗经》,然后解释该词词义是如何而来。这种通过词源解释词义的教学方式,可能也是威妥玛自己学习汉语的方法。他十分注重考察一个词的本义及词源,如在讲解“溜溜湫湫”时,威妥玛这样说明:“这个词的词义很难从词源学角度进行解释(the meaning assigned to liu-liu-ch‘iu-ch’iu cannot be explained etymologically)。”

4.利用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词语释义

利用已经学过的意思相近、相反或相对应的词汇教授新词也是威妥玛的词汇教学方法之一。如在教授“黑趣趣”(《天类》,36)一词时,威妥玛利用已经在《天类》句33 中学到的“黑姑冬”进行解释,威妥玛释义为“‘hei ch’ü ch’ü, much the same as ‘hei-ku-tung(33)”;再如学习“民”时,通过与其反义词“官”对照进行讲解:“plebeian, min, as opposed to kuan, an official.”这种引入近反义词的词语教学方式,在解释具有中国特有的物质文化词汇时特别有效。如在解释“后檐墙”时,威妥玛采用相应的“临街墙”进行教学:“‘hou yen ch’iang, lit. hinder eaves’ wall opposed to lin chieh ch’iang, the wall that comes down to the street.”

5.对译法和翻译法相结合进行词汇教学

对于刚来华的见习译员,使用母语来解释汉语是十分必要、有效的,威妥玛除了对词语进行直接的翻译之外,即字面上的一对一直接对译,还运用母语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即意译。对译法和翻译法相结合进行词汇教学。如:

他娶得这个女人是个半语子,一句话说不清。(《练习》,70)

威氏翻译:The woman he is married to is half dumb; she articulates nothing distinctly.

威氏注释:1. Half dumb, lit., a half worded one. 2. one sentence talk, speak she does not plain.

由此可见,威氏对“半语子”的解释首先运用翻译法释义“半哑的人”,然后使用对译法,一个字一个字地对译,“半”—half、“语”—worded、“子”—one;同样,“一句话说不清”的解释也是如此,对译与翻译相结合。

6.注重讲解文化词语,直意译与加注释相结合进行教学

威妥玛特别注重对文化词语的讲解,包括中国特有的物质文化词语、民俗、饮食、文化、节气等,还包括习用语、成语、熟语等习语的教学。对于这些反映中国文化的词汇,威妥玛采用直译、意译与加注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油渣鬼:

the dumpling called yu cha kuei, the oil broiled devil, is a reminiscence of an unpopular minister of the Sung dynasty, of whom the people testified their detestation by making effigies of himself and his wife, and frying them in oil.”威妥玛首先采取意译方式解释“油渣鬼”是什么,然后直译,最后加注释解释“油渣鬼”的来源,这种加注的方式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词语。在习语教学方面,威妥玛注意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在释义时,在直意译的同时还与英语中意义相近的习语进行对照,便于学生理解深层文化含义。如:

你有你的腾云法,我有我的上天梯。(《天类》,25)

威氏翻译:You have your plan for mounting the clouds, I have my ladder for ascending the skies.

威氏注释:A Rowland for an Oliver; if you have your scheme, I have mine.

威妥玛在解释字面意思后,用英语的俚语“A Rowland for an Oliver”(意为势均力敌、棋逢对手、以牙还牙)进行对照翻译,最后再进行意译。在这三重解释下,学生对该习语有了全面的认识。

综上所述,从威妥玛对词汇的教学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寻津录》结合具体语境,在句子和语篇中进行词汇教学,学生是在动态的言语中学习词汇,这有利于学生掌握词语的具体用法,并且也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除了第一人称单独叙述之外,还采用了中外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语篇教学,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在句子中学习词语,在词语中学习汉字,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寻津录》词汇教学中最值得借鉴之处。

第二,使用的语素释义法对于初学汉语的来华见习译员而言,行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并且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第三,注重词语的复现和词语的对比,重视文化词语的教学。《寻津录》中威妥玛有意识地注意词语的复现,有的词语是接连复现,如“赚”(《练习》98、99);有的是间隔出现,如“昨儿个”(《天类》73、133、181、217、318);有的是跨部分出现,如“讲究”(《天类》125、325,《圣谕广训》2)、“漆黑”(《天类》132、《练习》129)。当某个词复现时,威妥玛都会在后面注释提醒学生查看之前所出现的句子。词语大量的复现,特别是句子间隔较远,有利于唤醒学生记忆,有助于学生复习所学词汇。通过引入近反义词比较,也有助于学生在掌握词汇的同时,扩大词汇量。对文化词语的教学极为重视,不仅揭示了这些文化词语的内涵,还通过与英语文化背景的比较,让学生较好地了解这些文化词语。

第四,《寻津录》中所教词汇具有局限性,与译员相关性不大,所学词汇以“天”类为主,书中大量出现类似“今儿黑下下得露重,你看这几盆花儿上,还有没干的露水珠儿呢”这种特别生活化的语言,而《寻津录》的教学物件是来华见习译员,这些词汇与译员工作的相关性并不大。此外有些词语的难度较大,如“日平西”“晌午大错”等,并不适合这些初学者学习。

第五,《寻津录》中由于随文出词,随文出注,词语分布零散,学生需要自己总结,这种零散的词汇教学,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汉语词汇。此外,威妥玛过多地注意词语的释义,对于词语的词性及用法解释较为薄弱。

四、《寻津录》的语法教学方法及评价

《寻津录》中使用的语法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类:

1.分散式的语法教学方法,遇到一个语法点教授一个语法点

与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艾约瑟《汉语官话口语语法》的集中式语法教学不同,威妥玛采用的是分散式的语法教学方法,即:语法点分散在一个个具体的句子中,结合具体语境教授汉语语法。例如对“的”的语法功能讲解,艾约瑟等在虚字下集中讲解“的”的语法功能,而威妥玛对虚字“的”的讲解贯穿于整本书,结合具体的句子解释“的”的具体用法。如:

一天到晚的都是下雨 或 整天的下雨。(《天类》,20)(“的”作状语标记)

(ti adverbialises both combinations to which it is affixed.)

人的存心好歹,再瞒不过头上的天,迟早总有报应的。(《天类》,24)(“的”作关系代词,后面可以补充中心语时,作所有格小品词)

(ti may be construed as the relative pronoun; or, if thing or circumstance be understood after it, as the possessive particle.)

2.注重语法的复现,有利于学生巩固复习

《寻津录》中威妥玛除了注重语音词汇的复现之外,也特别注重语法的复现。如对“把”字句的讲解出现在《天类》句130、191、205、209 中,威妥玛在句191 的注释中提醒学生参看句130,在句205 的注释中提醒学生参看句191,在句209 的注释中提醒学生参看句205,这样学生在“把”字句的不断复现中复习和巩固“把”字句的用法。在句212 中讲到“拿”的用法时,又再次提醒学生参看句191 中“把”的用法,在这种不断提醒和对照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3.用英汉语法对比的方式教学

由于当时中国没有系统完整的语法书作为参考,威妥玛采用对照英语语法的方式进行语法教学。例如在讲解副词“还”的用法时威氏将其置于英语语法的框架上进行对比教学:

日头照着嗓子眼儿,谁还敢撒谎么。(《 天 类》,58)(‘huan, or ‘hai, still, notwithstanding; its force is given in English by making the first clause pendent.)

特别是在分析具体的句法时,这种英汉对比的方式表现得尤为明显,如:

雨是下开头儿了,歇歇儿又是一阵儿,总没有住过半天儿,这可算得是连阴雨罢,又有前个月霪雨不断这句话。(《天类》,224)

(All that we make conditional by prefixing the word “when”, is a series of categorical propositions in the Chinese.)

威妥玛用英语中when 引导的条件从句分析汉语中的话题句,通过这种对照,学生对汉语的深层句法一目了然,特别适合初学者。此外,威氏还利用英语的格进行语法教学,如:讲解“给”的用法时,“给”通常是与格的标记(kei, to give, often the sign of the dative case)。

4.用括号加注的方式

《寻津录》中威妥玛注意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汉语经常省略一些成分。威妥玛在英语讲解时为了提醒学生该处有省略成分,特别是在讲解“的”后省略了中心语时,采用括号加注的方式,“看热着可不是顽儿的呀(a playing, a joking [matter])”。所有省略的成分威妥玛都会将其补充完整,以便学生学习汉语的这种句法结构,如:

飕飕的风,吹得我抖抖擞擞的,只是咳嗽咯。(《练习》,67)

威氏注释:Set me shivering; lit., the breeze of a rustling sound, sou-sou-ti, blew till I was a tou-tou-sou-sou [person, with whom then] only was it cough, k‘o sou.

在已知的语境下,汉语的省略是随意的,这给英语国家的学习者带来了理解困难,而通过这种括号加注的方式,学生很容易理解句意和内在句法层次。

综上所述,从威妥玛对语法的教学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威妥玛淡化语法教学,语法点分散在一个个具体的句子中,化整为零,简化和细化了语法点,遇到一个语法点教授一个语法点,并且使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削减和弱化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的畏难情绪。此外,将语法教学与具体的语境结合起来,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语感后,自己也可以总结抽象的语法知识。但是这种分散式的语法学习具有随意性,有些语法学生并没有机会学到,并且较为零散,不具有系统性。

第二,注重语法复现,大量的复现对学生而言正是一种操练的过程。例如《寻津录》中对可能补语的教学,分别出现在《天类》句34、85、215 和225 中,有间隔较近的句215 和225,也有间隔较远的句85 和215,在学生快要遗忘这个语法点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这种语法复现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寻津录》中威妥玛的语法教学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出现频率较高、最基本、最常用的语法点,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语法教学,如大量的虚字“的”的讲解、“把”字句的讲解,并且在句子中进行语法教学,具体直观。

第四,用英汉对比的方式,对于初学者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但是以英语语法套用汉语语法,容易造成母语的负迁移,带来理解的偏误。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以《寻津录》为例,威妥玛的汉语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1.语音教学

《寻津录》奠定了威妥玛语音教学理论及方法:(1)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对照学习;(2)声调教学中,教师带读、纠音与学生的模仿、跟读、辨听、辨认相结合;(3)声调练习中借用改造过的英语拼音方式,便于学生自学;(4)通过与英、法、德、意等多国语言对照,讲解汉语音素,通过与英语语调对比,讲解汉语声调;(5)音素、音节、句子、韵律教学齐头并进。威妥玛的语音教学有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送气音和声调的教学;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句子中学习声韵调,采用“句子→音素→句子”的教学模式,在理解句子语义的基础上进行语音教学,将汉语的形、音、义、调相结合,机械模仿与有意义的训练相结合,语流教学和音素教学齐头并进;有练习有讲解。《语言自迩集》基本上沿袭此教学理念。

2.词汇教学

《寻津录》中威妥玛以“字本位”的教学方法为指导,借鉴英国语言学家Roget 英语分类词典的编写方法,围绕汉语基本词汇“天”展开词汇教学,采用“字→词→句→篇章”的教学模式。在句子中学习词语,在篇章中学习句子,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语言自迩集》在沿袭《寻津录》词汇教学模式的同时,将汉字教学与词汇教学紧密结合,更加注重汉字和词汇的重现,词汇教学也更具系统性和话题性。

3.语法教学

威妥玛将词法与句法结合起来教学,并不刻意突出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而是在语流教学中顺带进行语法教学。《寻津录》中采取在句子中学习词法和语法,遇到一个语法点教授一个语法点,学习者的语法学习较为零散;《语言自迩集》沿袭了语法顺带教的教学方法,但在教材末尾有理论总结,使得学习者的语法学习更加系统和完整。这种有意识的教学安排,可以削减和弱化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的畏难情绪,有效地增强部分语法点的学习,但是总体而言较为零散。

猜你喜欢
声调语法汉语
学汉语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拼音宝宝扛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跟踪导练(二)4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