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班考勤 迟到要挨板子

2021-05-17 14:23巴山夜雨
晚晴 2021年1期
关键词:缺勤官员

巴山夜雨

纵观古代人的上班状况,是不是要比现代更严苛?可能有人会说:古人生活悠闲,有些官员们似乎从来不需要处理政务,每天只是赏花品茶,从来不用为上班打卡烦恼。其实,这只是电视剧中的情景,古人上班不但要打卡,迟到了还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们上班甚至比现代人更加辛苦。

古代上班时间

古代描写官员上班的情景,最早出现在《诗经》里。《诗经·齐风·鸡鸣》中有这样的诗句:“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意思是公鸡打鸣时,官员已经准备好要上朝了,当东方发亮时,官员们都已经站满了朝堂。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秋时齐国官员上早朝的情景,可见在春秋时代,人们就要在鸡鸣的时候去上班。鸡鸣的时间一般为卯时,也就是早上5时,官员们上朝之前查验人数,所以古代上班点名称为“点卯”。

到了唐代,长安城的街巷里设置了“官街鼓”,凌晨五更二时,鼓声响起,开启坊门,也就是古代的街巷之门。住在京城里的官员们听到鼓声,就知道上朝的时辰到了。其實置于街坊的官街鼓,主要用于报时和警戒盗贼的作用,跟官员上朝无关,但官员可以据鼓声判断时辰,提醒自己不要误了上朝。

“官街鼓”敲响的凌晨五更二时,大约也就是官员们上朝的卯时。《明皇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五鼓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形象地描绘了五鼓时分官员们上朝的情景。

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在《晚归早出》一诗中吐槽上班的辛苦:“筋力年年减,风光日日新。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何处台无月,谁家池不春。莫言无胜地,自是少闲人。坐厌推囚案,行嫌引马尘。几时辞府印,却作自由身?”当时,白居易刚刚来到长安找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因为住的地方比较远,每天在漫长的路上来回奔波,十分辛苦。

宋朝的欧阳修也写过一首诗《集禧谢雨》来描写自己冒着大雨,在鼓声的催促下赶路上班的情形:“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诗里描述自己踩着泥泞冒雨上班的辛苦,此情此景,不由怀念起以前在滁州时可以睡足的日子。

到了明朝,官员们上班更加辛苦,不但要早起,还得摸黑进入皇宫。据《天咫偶闻》记载,明代紫禁城内本来有路灯照明,天启年间魏忠贤当权,下令撤去路灯,所以官员们凌晨上朝都是摸黑行路的。因为宫里没有灯光,明朝还发生过官员在下雨时摸黑赶路,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淹死的事故。

到了清朝,又继承了明朝这个规矩,理由是为了消弭火患,紫禁城内不允许夜间点灯,所以清朝的官员们依然是“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

古人上班的交通工具

现代上班族的交通工具,有的乘坐公交、地铁,有的开私家车,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完全由自己根据情况来决定。但是在古代,官员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不能由自己决定的,要根据官品等级的高低,以及是文官或武官来决定的。

古代的官员上班,最早乘坐的是牛车,后来有了马车,再后来又有了轿子。不过并不是每个官员都有资格乘坐马车或轿子,而是按照官品的高低有严格规定的,就连马车的装饰都有不同的档次区分。比如在汉代,就以朱红色涂车左右两侧的障蔽来表示官阶的高低,凡俸禄在六百石以上者,可以将左轓涂成朱红色;两千石以上者,可以将左右两轓均涂成朱红色。普通官员的车顶盖只能用青布,千石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使用绸缎。

唐宋时期,又提倡官员骑马上班,就和现在骑自行车、电动车上班一样。坐轿子上班的,一般都是高品阶的文职官员,或者体弱多病的年长官员,而武官一般都是骑马,所以后来有一种说法叫“文官坐轿,武官骑马”。

上班迟到挨板子

“上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代。那时候,大臣们凌晨到皇宫里上朝,参加皇帝主持的朝会,奏事议政,叫“上朝班”。而其他品阶比较低的官员,则没有资格参加朝会,就叫“上班”。

上班也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地方官吏们到衙门上班叫“上衙” “衙参”,王公大臣到皇宫参加皇帝主持的朝会叫“上朝”“朝参”。与此相对应的是,下班则被称为“散衙” “放衙”“散值”“散朝”“退朝”。

古人上班考勤制度非常严格,大臣们凡无故缺席、迟到或朝班失仪,都属于违纪行为,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唐会要》记载:“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意思是官员如果上朝迟到,便会被罚一个季度的俸禄,相当于三个月的工资,而我们现代人上班迟到一次,最多罚五十或者一百元而已,可见差别之大。

还有一种更为严厉的针对缺勤的惩罚是杖刑,《唐律疏议》中有这样的规定:凡官员上班无故缺勤者,每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坐牢一年。

其实,历朝历代对官员迟到、缺勤等行为都有严苛的惩罚,轻则罚俸禄,重则打板子,甚至坐牢。《元史·赵孟頫传》记载,大画家赵孟頫在尚书省任兵部郎中时,就由于上朝迟到挨了板子。当时,丞相桑哥抓考勤很严,规定必须按时上班,来晚的就挨板子,由断事官执法。某日,赵孟頫上班迟到,就被不讲情面的断事官拉去打了一顿板子。赵孟頫觉得很丢人,就去跟丞相诉苦,丞相桑哥也觉得这么做不合适,后来就改为低级官员迟到缺勤才打板子,而高级官员可以豁免,否则堂堂兵部郎中,被拉去打屁股,实在有失官员威仪。

可见,古代的考勤制度俨然已成了法律条款,迟到缺勤不是一般的“违纪”,而是“犯法”了,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官员轻易不会迟到的原因。

古代门禁卡——门籍

现代人上班一般都要带门禁卡,因为办公场所一般都设有“门禁”,外人是不得随意进入的。古代官员进入办公场所时也一样,也有门禁卡,他们的门禁卡叫“门籍”。

古代的门籍一般是由竹片制成的,悬挂在门前,长约二尺,上面记录着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样貌等。晋代的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记载:“籍者,尺二竹牒,记人之年名字物色县(悬)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古代这种“门籍”有点像现代的“花名册”,古代官员上班时,要等门卫查验门籍后,方可进入工作场所。

到了唐朝,竹片制作的门籍变成了“鱼符”。鱼符是官员随身携带的鱼形符契,一般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分左右两片,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年龄、职位等信息,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以相契合。鱼符相当于官员的身份证,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内庭,作为“底根”。右符由本人随身携带,作为查验时的身份证明。

到了明朝,官员的身份证又变成了“牙牌”。牙牌是用象牙做的小牌子,上面刻着官员的名字和官职,是官员们出入宫禁的凭证。

清朝的身份证则叫“腰牌”,一般为木制,长方形,由内务府发放,正面烫有“腰牌”字样,背面有持牌人姓名、年岁、面貌。腰牌每届三年需要缴旧换新,如持牌人员的职位有变动,应随时咨报内务府及景运门稽核。

明清时期的这种“牙牌”“腰牌”,既是官员们的“身份证”,又是上班时的“工作证”和“门禁卡”。

古代也要上夜班

唐代开始有了大臣上夜班的制度。制度规定,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长官要轮流值夜班。各省都有一本“直薄”,相当于今天的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使于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

唐代著名宰相姚崇,历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德高望重。玄宗时期,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于是直令使就跳过姚崇,将“直薄”往下传,引起其他大臣的不满,认为姚崇搞特殊化。直令使非常为难,不得已又将值班簿给姚崇送去。姚崇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史,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终不拟当。”意思是自己年纪那么大了,还让值夜班,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其他大臣看了姚崇的批语,也都不好再说什么了。

值夜班虽然辛苦,但是也有好处,《四朝闻见录》记载,南宋大臣周必大值夜班,孝宗皇帝找他聊天,还赐他座位,请他喝酒,两个人像哥们儿一样海阔天空地闲聊。这次陪聊让孝宗十分开心,第二天,孝宗就升了周必大的官职,任命周必大为参知政事。

当然,也有不会聊天只会做学问的,大诗人杜甫做官时也值过夜班,他值夜班时就自己作诗打发时间,他曾作《春宿左省》一诗:“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可见杜甫上夜班还是很敬业的。(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缺勤官员
企业内训课程考勤管理的博弈论分析
职业院校教师隐形缺勤问题研究
张掖市甘州区2016—2017学年度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结果分析
幼儿“不规律入园”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缺勤原因与对策探究
十八大后遭“断崖式降级”的官员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官员的“形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