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飞
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百年史中,革命年代28年,执政时期已有72年。正如毛泽东在革命胜利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抚今思昔,执政时期党的建设之路的确更艰苦、也更复杂,更考验党的智慧和创造力。
党执政以后,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内外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在执政党建设上应该走一条什么路子呢?或者说,开展执政党建设经常性的基本路径应当是什么呢?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对执政党建设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一度依赖政治运动的弊端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党内的政治运动与全国性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就此起彼伏、紧密融合、相辅相成,成为党的建设的常态及基本抓手,由此也构成了一个时期内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路径。
历史已经证明,这些党内的政治运动,有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遏制党内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及倾向性问题(如严重的蜕化变质问题及官僚主义倾向),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成果。
但是,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整体来看,则基本上是错误的,从而也就必然导致与这些政治运动息息相关、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执政党建设出现弊端,使得一度出现党内冤假错案增加、“假大空”的风气盛行、党内讲真话及坚持真理举步维艰、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
形成执政党建设的这些问题,固然有在执政党建设上缺乏经验的原因,有在党的建设上长期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指导方针支配和影响的原因,但是,将党的建设长期依赖于、融入于政治运動的党建基本路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执政党建设上选择和形成这样的基本路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理应重在总结历史教训。
对此,邓小平同志早有深刻的反思。譬如,反对党内的官僚主义,几乎是每次政治运动都要涉及的问题,是历来党的建设的一大主题,邓小平同志1980年在论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时,就专门谈道:“过去我们虽也多次反过官僚主义,但是收效甚微。”他同时认为:高度集权的领导制度及管理体制是“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当然,官僚主义还有思想作风问题的一面,但是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实践已经一再证明,那种以政治运动为基本载体及路径依赖的执政党建设的老路子,早已弊端重重。
强调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有鉴于此,通过拨乱反正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引人注目地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这条新路子的提出,是党深刻总结执政党建设的历史教训,顺应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的产物,表明党已经开始比较自觉地改变以往长时期主要依靠党内反倾向斗争以及思想教育运动、整风运动的老路子,是执政党建设上的重大改革。
新路子的核心,就是制度建党、制度治党,就是执政党建设要依赖于经常性的严格的制度建设为基本载体,就是主要靠制度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这种制度治党的过程,就是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过程,就是执政党建设扬弃传统的党建模式的过程。
实际上,强调制度建党、制度治党,不是不要思想建设,而是在重视思想建设的同时,把制度治党、制度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有效结合起来。
党的执政实践已经一再证明,今天执政党建设面临的诸多难题,如破解腐败和特权、党内权力制衡和监督、科学地选人用人、领导班子建设、发展党内民主等,有赖于改革和制度建设。
恰当的思想教育,在党内具有重要的教化、引领、警示作用,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但是,如果党的改革与制度建设不能与时俱进,党内政治生活不能得到制度的规范和加强,党员权利不能得到制度的应有保障,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制度化的体现,党内讲真话的浓厚氛围不能依赖制度得以真正形成,那么,党内思想教育就可能全打折扣。
回顾党的建设百年历史,笔者深感执政党建设新路子的提出来之不易,我们理应长期清醒地坚持这条新路子,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特别强调“尊崇党章”“制度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坚持和完善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路径进一步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