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菲
插画_ 曹语庭
我的师友常有通俗金句,比如“粗人不吃橄榄”。生于上海、祖籍苏州、有一半绍兴血统的他说这是句绍兴老话。绍兴人是否爱吃橄榄我没考证过,不过绍兴人饮茶时爱放一颗青橄榄我也是感受过的。
小学时第一次吃檀香橄榄的情景宛如昨天。爸爸买了一纸袋青橄榄,我初尝只觉得含有少许汁水的橄榄又酸又涩,口感粗糙略苦。爸爸说,别急,马上就是雅致的回甘了。果然,橄榄在青涩的低回后转瞬婉转清扬。爸爸还经常拿一撮龙井茶和两颗檀香橄榄置于白瓷杯中闷盖片刻后赏味,有别样的清芬,于是我从很小就开始喝这种古早味绿茶了。小小的青橄榄貌不惊人,但滋味独特带劲,是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雅存在,多咀嚼才能辨出它的曼妙不凡,且能清热利咽。
至今我都是橄榄的拥趸,生吃、蜜饯、入馔、入茶、入汤无一不喜,拷扁橄榄、盐津橄榄、甘草橄榄、陈皮榄等,是办公室零食的“常在”。很喜欢以竹壳缠红线、每根竹节般缠出三四粒橄榄的包装,以小捆出售,很是喜气,商标常以“某某行”命名。还有以陈皮裹咸橄榄,并用禾杆草扎紧的广东三宝扎,陈香醇厚、咸香中和,能荡涤烦渴,醒神解腻。橄榄变幻成橄榄酱抹法棍,变幻成橄榄菜过白粥、蒸鱼,变幻成南姜咸甜橄榄糁,也都能让平凡的食物点石成金。
在我看来,橄榄的味道也分前中后味,余味缭绕,沁人心脾。包括上海人在内的江南人不算是中国人中最爱吃橄榄的,但一定属于比较爱吃的。真正的老饕在闽南、在潮汕,他们对青橄榄酸涩后的回甘清香有上瘾般的难以自拔。出远门时,行囊里一定会有一袋青橄榄,乏了,油腻了,想家了,就会嚼上几颗,那是故乡水土的味道。
再说说粗人为什么不吃橄榄,相比于橄榄的层次感和韵味,粗人更爱奶糖的直白。我有时边吃橄榄边聊以自慰,嗯,我不是粗人。不过在上海,自称“粗人”者往往更值得思忖玩味。他们绝不会是真正的粗人,而为追求表面精细用力过猛、时常拗造型而不自知的人,往往底板较粗,混沌不明。
精细化思维是这座城市人民的本能,上海大而细,大在地盘表面,细在游戏规则和人心沟壑。过去老上海石库门弄堂里,一条楼梯上几根电灯线对应着几户人家,即使黑灯瞎火也不能拉错。这不是电费问题,而是规则问题。在上海弄堂里生活过的人,把他放到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生活得不差,他看得懂很多东西,这是环境所给予的能量。
女友说她最近和四位上海同事去1千米开外的餐厅吃饭。风大雨大,走过去嫌远,用叫车软件叫两辆出租车既不可能同步,又不太划算。仅用了几秒他们就做出统筹:叫一辆车,三位先上,两人留在原地;到达餐厅后下来两人先进去点菜,留下一人随车回到原地接上另两位到餐厅。来回总共3.5千米,耗时10分钟,不仅节省了钱,还节省了点菜时间。身为东北人的她惊讶于上海人过人的算数能力,也惊讶于上海的出租车师傅并未因此流露丝毫不满。
但凡在上海能有立锥之地的人,不太会是纯粹的粗人,也绝不会是绝对的细人。粗细搭配,比例视场合和情况而定。粗不是目的,而是方法,通过粗细适宜的组合,达到收益最大化,这才是目的。
很多上海“70后”中学时代曾去纺织厂参观,厂方负责人骄傲地展示工厂辉煌而久远的历史。庞大机器上的铭牌刻着:1935年。当时,那些机器被擦拭铮亮,依然在正常运转。这除了辛勤劳动,还需要怎样的智慧投入和精细化运作。
插画_ 曹语庭
然而,上海人也曾屡遭诟病,这要归咎于上海人的“粗”了,把自傲、排外、计较、委屈都挂在脸上,且并未授人以渔,即使这出于对自己生态和心态的某种守卫。看似细,其效果粗。
改革开放最初时期成就了一大批草莽英雄,北方出产资源型企业家,南方盛产机会型企业家,谨小慎微、注重游戏规则的上海人两样都不占。过于精密的他们总在计算与权衡中错失稍纵即逝的机遇。整个20世纪80年代,上海许多传统制造业和輕工业名牌日渐式微。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大量外资、央企和民企纷纷进驻上海,这些力量合力助攻,使得上海商业飞速崛起。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和商业环境发生着本质变化,草莽英雄时代逐渐落幕。上海城市的严谨、务实和契约精神切合时宜,成为成熟商业社会最根本的基础。上海人的“细”不再是劣势,而是一种远见。若没有量化的数字、契约约束和闭环管理,一切都只是无法落地的空谈。在这座城市,公平纯粹的商业竞争才是市场主流,这就逼迫上海企业在模式创新上下更多工夫。坚定全面数字化转型之路,上海走在了中国城市的最前端。
以上海人为主体的企业,团队往往相对稳定。受过良好教育、习惯于规避波动风险的上海人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追求职场内外的平衡常使得他们的第二身份比第一身份更出彩。
许多人赞叹上海中产阶层婚姻的稳定。这种“稳定”暗流涌动,却在统计学意义上波澜不惊。其实,中国家庭中夫妻相处空间的半开放程度,上海是比较突出的,也有着不小的灰色地带,逐步使婚姻中性化、合作化,反映了海派婚姻热衷于在社会公共价值框架下维持必要秩序的中庸性和实用性,其模式往往粗细有道、默契无穷。
山温水软、浪奔浪流的上海滩,“细”是容易的,“粗”常常是策略和方式的一种,其投入大,标的高,心理预期也高。与其他城市不同,上海“粗人”往往比“细人”有着更为高深复杂的心智认知和核心势能。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开阔而豁达,不会只在言谈举止、生活方式等初级层面上自我陶醉。他们的征途旨在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