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健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面从严治党”仍然作为重要话题,受到与会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办好中国的事情,讲好中国的故事,关键在党。要治国,必须先治党,而要治党,务必全面从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紧箍咒”越念越紧,“组合拳”越打越密,党风政风气象一新,严管就是厚爱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共识。
据最新统计,202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共195.4万人次,在2019年184.9万人次基础上,总人次再创新高,特别是运用第一种形态批评教育帮助133万人次,占总人次的68.1%。运用第三种形态处理7.1万人次,占总人次的3.6%。运用第四种形态处理6.8万人次,占总人次的3.5%。这组数据充分表明,有效防止了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滑向严重违纪违规受到断崖式处理甚至因违法犯罪成为“阶下囚”,体现了组织对党员干部的真心关怀和爱护。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常态化的“动辄得咎”实际是体现了组织阻遏党员沦为“阶下囚”的“菩萨心肠”,“这就像我们很多人平时会得重感冒或发烧,这个时候要及时出手治疗,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病人奔向重症和绝症。”
然而,也有人对严管就是厚爱不以为意,甚至提出质疑。究其原因,有的人是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模糊,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也有些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存在问题。比如,有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敢抓敢管,抓早抓小,遇到问题,决不姑息,管理的刚性较强力度大,但是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困难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态度冷漠,不能设身处地为基层党员干部着想,能够帮助基层党员干部解决的困难不去解决,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把严管完全等同于厚爱。也有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认为宽松的氛围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团结和稳定,对本单位发生的问题视而不见,放弃原则“护犊子”,对发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争当“老好人”,在规矩面前随意变通、纪律面前任意规避。
上述这些现象,其实就是严管缺温度,厚爱少原则,片面地、绝对化地强调严管就是厚爱或者只把严管当成厚爱,漠视基层党员干部所想所困。如此,上级布置的工作尽管做了,但是没有用心用情用力去做,被动式地落实,效果肯定打了折扣。如果对问题一味地迁就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只会养痈成患,小问题酿变成大问题,原本“第一种形态”就能解决的问题,结果需要使用第二种形态甚至第三、第四种形态去解决,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和影响,使组织和个人都深受其害,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
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是党的十九大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加强干部管理的一贯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四个相统一”的重要观点,其中要求“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统一”,真心爱护党员干部,真诚对党员干部负责,就一定要从严管理单位管理党员干部,包括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切实“把纪律和监督挺在前面”,管好关键人、关键处、关键事、关键时。要正确处理好严管与厚爱的辩证关系,不解决这个问题,难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顺利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又要善于做到‘三个区分开来;既要合乎民心民意,又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有效地防止严管與厚爱两者之间的极端化和片面化,也才会更好促进事业发展,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