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2021-05-17 03:02张卫
中国食品 2021年8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攻坚发展

张卫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领导下,我国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全面回顾了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介绍了人类减贫的中国探索和实践,分享了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和做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为此,我国提出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8年时间从9899万到0我国靠精准扶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第一次制定扶贫标准是1986年,为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1.25亿;2001年制定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865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9422.8万;2011年制定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1.22亿。脱贫攻坚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为了摸清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致贫的原因、脱贫的需求等基本情况,2014年我国启动实施建档立卡工作,全国识别了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从2015年8月份到2016年6月份,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进行了回头看,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予以清退,对符合条件的、最初没有纳入的予以纳入。从2017年之后,每年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使精准更加精准。最终,我国的贫困人口数字定格在9899万,主要分布在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

为了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我国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性地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经过8年艰苦奋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性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得以实现。

二是脱贫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1.6%。“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群众吃穿不愁,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解决,790万户、2568万脱贫人口告别泥草房,住上安全房,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特殊困难群体福利水平持续提高,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

三是脱贫地区落后面貌根本改变。生活生产设施明显改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期间我国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通了客车、通了邮路,新增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29万亩,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脱贫村通光纤和4G比例都超过了98%。脱贫地区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3%,特别是新疆、甘肃等长期干旱缺水地区告别了苦咸水、涝坝水,老百姓都喝上了清洁水、安全水。每个脱贫县都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全链条提升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下一步乡村产业振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是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脱贫攻坚不但在物质上硕果累累,在精神上也取得丰硕成果,唤醒了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振了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创业争先的精气神。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显著提升,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户户都找到致富门路,村村也建有致富产业,形成了你追我赶奔小康的浓厚氛围。同时他们的现代观念不断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信心更强、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在社会风气方面,孝亲敬老、邻里和睦、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广泛弘扬,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成为脱贫群众的新追求。

五是脱贫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精准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建促脱贫中得到锻造,党群干群融为一体,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村民自治更加有效,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大幅提升,现在平均每个村都超过12万元,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显著增强。脱贫地区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治理更具活力,形成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新气象。

而我国之所以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方略应该说是一把“金钥匙”,也是这轮脱贫攻坚战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新性理念。在减贫实践中,我国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实现了精准扶贫。

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为此,我国支持和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支持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增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动能。我国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形成了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1.2万个。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农民合作社71.9万家,72.6%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产业帮扶政策覆盖98.9%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产业扶贫之中。此外,我国还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建立科技帮扶结对7.7万个,选派科技特派员28.98万名,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76万个,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5万余项,支持贫困地区建成创新创业平台1290个。我国还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完善带贫机制,鼓励和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我国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一方面,对搬迁后的旧宅基地实行复垦复绿,改善迁出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加强安置点配套设施和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建设,积极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同当地群众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在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同时,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不断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2013年以来,贫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7450万亩,选聘110多万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建立2.3万个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发展木本油料等经济林种植及森林旅游,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也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双赢”。

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加强教育扶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比如,持续提升贫困地区学校、学位、师资、资助等保障能力,20多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返校就读,全面实现适龄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有保障。实施定向招生、学生就业、职教脱贫等倾斜政策,帮助800多万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51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重点高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70多万人,拓宽贫困学生纵向流动渠道。开展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和青壮年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累计培训350万余人次,提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就业能力。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聚焦特殊贫困群体,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集中供养能力显著增强。农村低保制度與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全国农村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年2068元提高到2020年的5962元,提高了188.3%。此外,扶贫部门还与民政部门定期开展数据比对、摸排核实,实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除以上五个扶贫措施外,我国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其他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措施。一是大力推进就业扶贫,通过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和扶贫龙头企业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形式,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本地或外出务工、创业,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从2015年的122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3243万人。二是开展健康扶贫工程,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举措,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三是深入实施网络扶贫工程,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完善网络覆盖,推进“互联网+”扶贫模式。四是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把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光伏、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贫困村,推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难题。

提前十年实现减贫目标我国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扶贫经验

作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大国,我国利用8年时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扶贫经验。据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正谱介绍,这些经验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六条: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中国的老百姓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在这个指导思想下,集中了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人民真正的过上好日子。第二,要把减贫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促进中国的社会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每一个五年规划当中、中长期规划当中都有所体现。从国家层面来一体部署,运用国家的力量来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了脱贫攻坚的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三,用发展的办法来消除贫困。在脱贫攻坚中有一个说法,就是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应该说发展在消除贫困当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发展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这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经济的发展为减贫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效应,为大规模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四,立足实际、立足中国国情来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科学制定减贫标准、目标、方略,不断创新减贫理念、方法、手段,循序渐进,持续用力,滴水穿石。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了精准滴灌,资金的使用方式更加集中,扶贫模式也由“输血”变成了“造血”,考评体系也由考评地区生产总值转为了脱贫成效,这些方法经验都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其他国家在减贫当中也要立足本国国情,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情况,一定要立足于本国实际。第五,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脱贫攻坚中群众是主体,要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让贫困群众既有脱贫攻坚的想法,更有脱贫攻坚的办法,通过政府的教育培训、改进方式、建立激励机制等,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第六,汇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比如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帮万村,可以说全社会都参与到了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当中,形成了全社会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和行动。

可以说,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开创出来的一条成功道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深化了对人类减贫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人类反贫困理论,提振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的信心,为其他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贫发展道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破解现代国家治理难题、开辟人类社会发展更加光明的前景提供了中国方案。下一步,我国将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不断深化减贫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携手增进各国人民福祉。

一是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减贫发展。比如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支持帮助相关国家更好实现减贫发展。据世界银行研究報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二是实施惠及民生的国际减贫合作项目。在亚洲地区,我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三国乡村基层社区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在非洲地区,我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职业技术学校、社会保障住房等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中非友好医院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等项目。在南太平洋地区,我国推动落实对太平洋岛国无偿援助、优惠贷款等举措,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援助项目。在拉美地区,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受援国当地民众摆脱贫困。我国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机构,面向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实施农村教育转型、教师培训等项目。三是分享交流减贫经验。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培训、智库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减贫交流,分享减贫经验。在国际消除贫困日,我国与联合国驻华机构联合举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活动。我国发起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举办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等一系列研讨交流活动。与东盟秘书处和东盟有关国家合作,面向基层村官(社区官员)实施“东盟+中日韩村官交流项目”。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合作开展国际减贫培训,2012年以来,共举办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来自116个国家(组织)的官员参加培训。

白皮书在最后指出,虽然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国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那时的中国乡村,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全面振兴。那时的中国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各项事业繁荣发展。那时的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国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继续迈进。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攻坚发展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攻坚脱贫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