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玲玲,姜丽波,姚宇宁,耿阳,刘春华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风湿二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的定义是集患者、评估者以及教师三种角色为一体,经过标准化培训后可实际表现出真正患者的状况,在我国多用于外科、内科、诊断类的教学中[1]。 血液科中,实践教学是将实习医学生转变为合格的临床医生的重要过渡阶段,由于血液科的病种复杂、专业理论抽象,导致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法无法很好地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临床提出简易标准化病人(students as standardized patients,SSP)的概念,拟为临床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方向[2]。 该研究抽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就学的2016 级与2017 级医学院学生共计100 名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血液科以简易标准化病人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6 级与2017 级医学院学生共计100 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均为临床医学系,根据入学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实验组(2016 级)与对照组(2017 级),每组50 名,其中实验组学生男女比例为33:17,平均年龄为(22.13±1.89)岁。 对照组学生男女比例为30:20,平均年龄为(22.33±1.91)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经过对比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均为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本科学生;为同一组临床医生进行教学;均按照临床医学系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获得医院教研部门的审批与许可。
排除标准:未能全程参与研究者。
实验组利用简易标准化病人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法为:①招募“病人”。利用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医院官方网站等方式进行“病人”招募,招募人群为2016 级学生,招募对象需满足品学兼优、自愿报名、责任心、沟通能力好、应变能力强等要求,愿意配合教学完成角色的扮演[3]。②“病人”剧本编写。 根据血液科的日常工作内容,经常问诊的患者病症类型以及临床医学系教学大纲对“病人”剧本内容进行编写,内容涉及个人信息、既往病史、临床特征、体检结果等,在临床医生教学团队与医院教研室分析、讨论后,对剧本内容进行最终确定。③“病人”培训。带教医生将剧本制定印刷成手册,发放给入选的学生,学生在拿到剧本后的第1 周,连续进行7 d 的学习,利用自我阅读与资料查询的方式熟悉剧本内容,掌握血液科患者所具备的特征,并根据自己对血液科患者的认知和理解,诠释出角色所需的个性,让角色更为灵活、生活;第2 周开始,学生按照剧本内容到血液科科室进行临床见习,贴近血液科的医生与患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为角色的扮演注入灵魂,见习时间为7 d;第3 周~第4 周为培训考核期,学生在统一的强化演练中,完整的将剧本内容进行诠释,并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液科实际的工作内容,完成对学生的系统培训,最终利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对参与培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选出最为符合“标准化病人”的学生,数量为5 名,参与到最终的模拟教学中[4]。④“病人”参与的教学课程。按照教学内容准备实训的设备与场所,“患者”进行不同病症类型的演绎,作为模拟“患者”与见习的学生进行交流,见习学生可对“病人”进行个人信息、既往病史的问询,完成相应的问诊内容,并根据“病人”的临床特征与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完成对“病人”的检验,在与“病人”的互动中完成临床技能的练习。
对照组利用传统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方法为:根据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安排,其内容涉及个人信息与病史采集、身体检查、医嘱处置以及书写病历等,同时临床医师带领学生进行床旁教学,并利用教学模型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5]。
比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度,其中教学效果利用理论考试与技能考试两部分,总分均为100分;教学满意度利用学生教学满意程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3 个层级,教学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在研究完成后,详细将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对比分析后需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对比分析后需利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与技能的成绩分别为(95.96±3.11)分和(91.63±2.8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2.10±2.78)分和(89.37±2.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3,P<0.001;t=4.115,P<0.001)。
实验组学生教学满意度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的比较[n(%)]
血液科的临床教学是医疗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选择何种教学方式对进行临床实践的医学生意义重大,目前,血液科因医疗环境的恶化、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疾病恶性程度较高、病症具有季节性、课程专业性质强且内容枯燥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原因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教学增加了难度,面对此种教学困境,血液科应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尽可能缩短学生对于临床的适应期,进而为血液科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6]。目前,临床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和普遍的带教方式就是传统教学法,主要内容就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课程设计,并在带教医生的教导下完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内容,带教医生的主要内容为根据自身经验与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室理论知识的教导,学生多处于被动状态听讲,而在临床操作方面,多为带教医生进行操作,而学生处于旁观的角色[7]。随着医学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SSP 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学大纲的深入阐述,利用学生完成“病人”的模拟,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展示多样化的病例,并在情景式教学模式下,能够体现实践教学的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以及应变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8-9]。同时,承担“病人”角色的学生,在为实践教学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与学习接受到了更为专业的教学,有利于其将所学知识在临床中加以运用,进而提高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成绩[10-11]。 在血液科实践教学中,SSP 教学模式作为情景模拟式的动态教学方式,将优化学生临床思辨能力作为导向,通过真实场景的展示,让学生能够在与“病人”的沟通中,对其病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而“病人”所诠释的真实症状与表征,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患者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患者的共情心理,增强学生的人文观念,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血液科利用简易标准化病人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可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可为临床实习教学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