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高职生隐性逃课问题研究

2021-05-17 10:05成楚洁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隐性院校

成楚洁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1]。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系统内的一个典型子系统,必须通过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动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而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人才转换的顺利进行。

“隐性逃课”作为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课堂现象,是指学生在上课时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心理旷课行为,如自学其它科目、睡觉、聊天、玩手机、发呆、想事情等[2]。高职生隐性逃课行为的出现阻碍了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中人才转换的顺利进行,不利于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因此,试图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作为隐性逃课行为发生者的学生主体,与其所在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以及其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用教育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来探析高职生隐性逃课的现实问题,对其进行生态学归因,并尝试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解决对策。

1 高职生隐性逃课现状

高职生隐性逃课作为一种存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过程中的问题现象,具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找准高职生隐性逃课的特点,进而针对这些特点,利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剖析其原因,有利于精准分析,精准施策。

在研究工具上,采用了四川师范大学廉僖的《隐性逃课调查问卷》[3],在根据调查需要对其进行一定增改后,通过新媒体途径面向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进行传播,共发放问卷153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93.5%。样本基本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学生的构成情况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发现高职生隐性逃课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高职生隐性逃课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课堂普遍现象。在对班级隐性逃课严重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56.64%的学生认为情况一般,27.27%的学生认为严重,可见,当下高职院校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隐性逃课现象,但并不严重;而面对不同课程类型,隐性逃课情况也不同,其中75.52%的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隐性逃课最为严重,其次是公共必修课,为15.38%,第三位是专业选修课,为6.99%,最后是专业必修课,为2.1%。可以看出,高职生隐性逃课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存在选择性,即面对不同的课程类型,高职生隐性逃课的时长和严重程度均不等。

高职生隐性逃课是一种伴随短暂消极情绪体验的失范行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被问及如何看待隐性逃课这一现象时,72.73%的学生认为其原则上不对,但是可以理解;仅有23.07%的学生对隐性逃课持否定态度,认为其危害极大,应该杜绝;剩下4.2%的高职生则表示无所谓。针对隐性逃课态度的调查显示,46.85%的高职生表示“时而内疚自责,时而无所谓”;32.17%则表示“刚开始很不安,慢慢就习惯了”;13.29%和7.69%的高职生则分别表示“内疚自责”和“从来没有任何感觉”。可见,面对隐性逃课,多数高职生认为该现象虽然不符合学校规定,但仍然是可以理解的,在短暂的内疚自责以后就会慢慢习惯成自然。

高职生隐性逃课是一种以娱乐消遣为主的惰性逃课行为。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隐性逃课时最常见的活动为玩手机、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占总数的77.62%;睡觉、发呆、想事情,占总数的66.43%;学习其他内容,占总数的53.85%。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娱乐消遣型的惰性逃课。这部分学生群体缺乏学习计划和动机,其隐性逃课是出于学习的惰性,利用各种娱乐活动来打发课堂时间。

2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高职生隐性逃课的现实问题透视

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因其自身的目标性,具有内在生态功能和外在生态功能两种功能。其内在的生态功能为育人功能,而外在的生态功能即为社会功能。在各生态因子的作用下,生态系统内的三大功能团不断进行运转,使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循环流转,从而促进整个生态系统发挥其自身的生态功能和效应。在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中,其三大功能团分别为引导保障群、传导开发群和继承开拓群,一一对应高职院校的领导决策者、教师和学生。面对高职生隐性逃课行为,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作为继承开拓群的高职生,未完成自身接受、转化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任务,从而导致自身群体功能难以发挥,进而使得高职教育生态失衡,系统生态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2.1 高职生核心竞争力削弱,制约就业生态位的扩充

生态位是生态学上的重要术语,不管是教育生态系统、生态群体还是生态个体,都存在生态位的问题,其常常作用于某个物种在自身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与选择。高职生就业生态位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基于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等资源,在就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产生的就业能力[4]。高职生就业生态位的扩充指的是高职学生积极发挥自身的潜力后促使自身就业生态位的扩充。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及生存资源,对周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任何生物都有无限扩充其生态位的潜能[5]。高职生就业生态位的无限扩充来自于其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拓宽职业选择的空间与范围,获得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对高职生隐性逃课行为进行调查中发现,74.7%的学生会在理论课中产生隐性逃课行为,47.5%的学会在实训课中产生隐性逃课行为,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等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举动,从而降低自身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使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不到位,限制自身职业空间和范围的拓展。众多高职生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足会使其就业核心竞争力被削弱,难以达到企业所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就业生态位得不到扩充,形成低就业技能区位竞争中生态位重叠的困境,致使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发挥。

2.2 高职教育资源浪费,生态系统经济功能缺失

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各种功能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之一便是人才转换的基本能源能够以某种形式在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不停地流动转移,而这些基本能源包括各种知识信息以及教育经费[6]。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经验在输入高职院校生态系统的人才转换过程中,往往被高职生所吸收转化为自身人才素质,在毕业后投身社会,服务于社会实践。但是,当高职生频繁出现隐性逃课行为时,流通过程中的知识信息流难以被高职生所接受,长此以往,出现高职生就业生态位宽度狭窄,密集于低就业技能区竞争,有悖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初衷,从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中存在着普遍的隐性逃课行为。可见,大面积的隐性逃课现象使得能量传递在学生处出现断流,高职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身素质回报社会,这表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难以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功能。

3 高职生隐性逃课问题的生态学归因

对于高职生隐性逃课问题,已有不少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视角进行了分析。高职生隐性逃课现象虽然是由高职学生自发形成的,但是该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造成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是导致高职生隐性逃课的最主要因素。现运用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花盆效应”、教育生态位原理、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来探究高职生隐性逃课的形成原因,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持。

3.1 高职生就业生态定位模糊,职业规划缺失

高职生就业生态定位的模糊,也即高职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其自身职业角色选择的模糊以及更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的不清晰,导致其对当下所学课程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及时的资源利用和整合。在对高职生隐性调查的具体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54.9%的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产生隐性逃课行为是因为自身缺乏学习目标,听课没有动力。听课动机的缺失来源于自身学习目标的缺乏,而学习目标的制定则通常产生于更为清晰的就业定位以及职业规划。正是这部分学生自身就业生态定位模糊,缺乏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因而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课堂学习资源,低估教师课堂资源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产生隐性逃课行为。

3.2 课堂生态环境封闭,“花盆效应”显著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又称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它在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人为创造适合其生存的环境,才能使花卉和作物获得良好的生长,反之,则会陷入生存困境[7]。在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中,由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与隔离性,常常表现出与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相脱离的现状,从而产生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中的“花盆效应”,而这一现象在人才的培育转换过程中,也即课堂教学生态下最为显著,具体则表现为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在对高职生隐性逃课的具体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4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内容对就业意义不大。可见,当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脱离实际,陈旧落后的问题。过于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得作为生态因子的高职生适应阈值下降,生态辐变窄,若离开此生态环境,就会缺乏应有的适应力。同时,这个过程也削弱了高职生的抗争精神,形成逆来顺受的态度。面对过度陈旧的学习内容,学生明知不能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提不起学习兴趣,又束手无策,便自然而然产生玩手机、睡觉、学习其他内容等消极反抗的隐性逃课行为。

3.3 高职教师生态位偏离,育人功能弱化

Hutchinson提出了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两个概念。其中基础生态位是指某特定生物生存和生殖的全部最适生存条件,它是一个假设的理想生态位;而实际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现实中遇到全部限制生物的各种作用力后所表现出来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始终是基础生态位的一个子集。高职教师的基础生态位可以界定为教师在其获得足够的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条件下发挥其自身的育人功能、解惑功能以及科研功能,即在向学生传授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忘发挥教师自身的育人功能,在与学生进行双向平等的沟通过程中利用隐性教育将良好的道德情感传递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所处环境的局限性,教师常常过分关注自身的解惑功能以及科研功能,而忽视了对高职生身心发展的关注。在调查中发现,面对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仅有13%的教师会立即停止讲课,并严厉制止,32.1%的教师会在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多次出现后进行制止;而当问及师生间的课堂互动频率时,56.8%的学生表示互动频率仅为偶尔。可见,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其与学生的交流通常是一种单向、机械、死板的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内注重自身的解惑功能,在教学外则关注自身的科研发展功能,却唯独忽视了最为重要的育人功能,将学生身心情感的培养简单视为辅导员、班主任的责任。单调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缺失,产生隐性逃课行为,而高职生发现自身的失范行为没有接收到来自教师的厌恶刺激,则助长了隐性逃课这一现象的产生。

4 生态学视阈下的高职生隐性逃课策略提出

4.1 发挥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正向“边缘效应”,从“边缘”走向“融合”

“边缘效应”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态系统中。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也存在其自身的“边缘效应”,根据目前的研究可将其分为正向“边缘效应”和负向“边缘效应”[7]。其中负向边缘效应是指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作为一个子系统,因师资、实训设备、课程内容等任意资源的缺失或偏颇,导致其自身的生态功能难以释放,从而导致负向“边缘效应”产生。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中的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是高职生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的具体原因之一。当前环境下,高职院校多由政府举办,高职教育生态系统内常常面临物质流、能量流不足,信息流闭塞的困境,导致课程内容脱离岗位实际,就业意义小,难以提高学生获得未来就业的可能性,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难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行动,使得人才培养从“边缘”走向“融合”,搭建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融合共通,从而突显高职教育的正向“边缘效应”。在校企合作上,高职院校应积极沟通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密切关注企业岗位需求,完善课程内容,注重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和实践性;而在校际合作上,学校要加强区域内不同高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利用校际间的资源共享来引进新的信息流,突显正向“边缘效应”。

4.2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构建特色就业生态位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生因学习目标缺失而导致学习动机不足是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学习目标的缺失在于高职生尚未树立自身的职业理想,对未来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自身就业生态定位模糊,难以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有效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高职生职业理想的难以确立一方面源于自身实践锻炼的不足,另一方面源于相关就业信息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为高职生构建实践锻炼平台和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在实践锻炼平台上,学校要从高职生的功利性需求出发,利用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帮助高职生形成并加深对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职业认知,在实践中寻求自身的特色就业生态位,拓宽职业发展视野。在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上,其一,高职院校可以建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梳理未来就业发展路径,明确自身就业发展定位,树立起正确长远的职业理想;其二,学校也可利用模拟招聘训练、邀请成功校友讲解经验等方式为高职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渠道以及各种就业经验,帮助高职生提前感知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奠定未来职业发展基础。

4.3 促进教师自身生态位的优化,构建高职生态课堂

有序、友好、理想的生态课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职生隐性逃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生态课堂的建设要求教师能够不断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开辟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创造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教师领悟自身角色的多样性,在发挥自身研究者、解惑者身份的同时,承担起“育人”功能。

教师生态位的优化不仅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来自校方的支持。为优化教师生态位,建立和谐共生、沟通良好的生态课堂,以减少高职生隐性逃课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从教师自身来说,其一,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风格,利用案例分析法或情境引导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其二,教师可以尝试将手机、互联网等元素运用到课堂教学组织中去,利用微信群等沟通交流平台来引导学生发表自身看法,充分将手机从一个学生隐性逃课的工具转变为课堂互动的渠道,以此加强师生交流,促进生态课堂的建设。在学校方面,高职院校也可利用保障和激励机制来增强高职教师的心理契约,通过正向激励调动高职教师的教学激情,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生态课堂,降低高职生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频率。

猜你喜欢
高职生隐性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