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实践研究:价值、问题与对策

2021-05-17 07:07赵志男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焦 丹,赵志男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之一,是中华文化和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代表,中华武术文化传播担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使命与重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与《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指出,支持中华武术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外部环境。

少林功夫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地方少林文化和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连续多年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华武术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元素之一,其中少林功夫曾居榜首,可见,少林功夫译介的国际翻译传播实践是成功的,对中国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功不可没。基于此,以国家文化和地方特色发展战略为纲,本文通过可视化图谱分析少林功夫研究脉络,溯源和梳理少林功夫译介的形成、发展与嬗变历程;剖析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现状与问题,商榷翻译实践中的语言运用和译法与接受;通过分析翻译传播障碍,提炼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价值,提出应对策略,供武术学界、翻译学者、外籍武术学习者等相关研究者参考和共同探讨。

目前,国内中华武术译介翻译传播的研究多为宏观梳理和武术术语译法等本体研究,零星可见从文化传播或套路招式技能视角的少林功夫研究,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华武术和少林功夫学术研究成果甚少,将在下文可视化图谱分析中细述。本文所指少林功夫译介立足于文化身份的中国选择,包括反映少林功夫技术和理论要旨的术语、凝练少林功夫经验智慧与规律的谚语、集聚少林功夫技法及思想大成的典籍。

二、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的少林功夫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少林功夫历经军事、语言、体育的研究转向,其外译文本在中国武术的国际文化传播进程中发挥了重要译介作用。本文运用CiteSpaceⅤ文献计量工具可视化软件分析少林功夫文献的来源期刊、作者、机构、关键词等领域知识图谱,探析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和动态前沿。

(一)研究总体趋势

在中国知网以“少林功夫”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截至2020年3月,检索出1982年8月至2019年11月共258篇文献,以 Ref-works格式将所查询数据导出、转换、提取后,绘制可视化领域知识图谱发现(如图1):2006年之前的30多年间,少林功夫研究文献均以个位数零星出现;2006年之后至2014年,文献成果数量年均呈两位数,但数量不稳定;2014年出现峰值31篇文献,但与中国武术研究文献相比数量悬殊较大;近五年间,研究成果趋于下降,平均值在每年13篇。从整体研究发展历程来看,少林功夫研究仍属于冷门绝学研究,尚无少林功夫译介和翻译传播的专题研究。

图1 中国知网发表文献图谱

(二)研究主要机构与合作学者分布

少林功夫研究具有地域、区域、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局限性,河南是主要研究地域,高校分布较少,仅有郑州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和东南大学进行此类研究;作者主要来自体育学、哲学、佛学领域,语言学、翻译学视角的研究学者和机构匮乏。

(三)研究热点发展变化轨迹

在CiteSpaceⅤ工具中得出国内少林功夫研究的关键词出现于不同文献中的频率不同,高频次关键词依次为:少林功夫、少林寺、少林文化、少林武术、释永信、武僧等主要研究对象,依次减弱的还有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教、文化节、少林武功、修习等。

图2 国内少林功夫研究关键词激增图

由于中外历史文化异质性和少林功夫本土化特征,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国内学者研究视角多元。2000年开始,与少林功夫相关的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和翻译研究成果逐年增长;2004年首次出现中华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井喷态势,研究聚焦于武术的国际传播价值与历程、动力与阻碍因素和趋势展望等;近五年来研究成果数量增长态势平缓,主要立足于中华武术国际传播成果、国际形象及跨文化译介研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结合“一带一路”的武术文化研究也逐年上升。然而,针对关于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的研究少见,较多聚焦于对于中国武术的综合研究,且研究方法缺乏实证,其原因应是受到地域和学科局限。多以主观角度唱“独角戏”的文化输出,对少林功夫文化哲学思想的译介翻译及传播未有深入研究,少林功夫的核心要义并没有被成功译介出去。缺乏鸿篇巨制的少林功夫译介,国际上对少林功夫的认知仍停留在中国八十年代的《少林寺》等影视媒介上,对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和科学养生知识知之甚少,从而影响中国武术走进奥运等世界级界域。在此背景下,少林功夫译介的溯源与翻译传播价值和问题探索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三、少林功夫译介溯源与翻译传播价值

(一)少林功夫译介溯源与发展脉络

少林功夫对外译介包括少林功夫本体技能和哲学思想的翻译介绍。禅宗哲学是佛教思想向武术渗透的主体,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追求的最高境界。少林功夫译介的国际传播离不开语言的桥梁,将少林功夫的套路招式技法与其思想文化内涵翻译成外语推介出去,是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唯一途径和媒介。

明清时期,少林功夫随着少林寺的兴起而广为流传,经历了少林武僧救唐王的辉煌、反清复明时期的落寞到民国之后的中日等国际文化交流,少林功夫经历了少林僧人从自然生存、舒展筋骨、防御防身、保家卫国到修身禅武的历程,其禅武合一的精髓一直在升华、内化,被国人所熟知。但少林功夫迄今只是中华武术的一支,既没有被世界奥运所接纳,也没有像太极拳一样为大众所接受和练习;国际上对少林功夫的认知仍停留在早期故事传说和现代争夺票房的武打武侠影片上,引起片面认知和文化误读。从技能技法角度看少林功夫的特点,其复杂套路招式需扎实的基本功,对习武者素质要求高;从国际传播角度看,少林功夫虽通过“少林禅宗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孔子学院武林汉韵”,以及功夫上春晚、功夫影片等方式以演武和艺术欣赏形式在国际上广为传播,但从语言和译介角度看,其传播介质较少,且语种有限,主要症结在于习武者不懂外语,懂外语者不精通武技。

早期的欧洲传教士和军事领域中对武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即口头翻译,迄今没有留存纸质翻译文本。直至1963年,李小龙的《基本中国拳法》英文版在美国发行,正式开启了功夫译介的国际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行的英译与少林功夫相关的书籍发行量已超过3000种,如美国当代汉学家道格拉斯·怀尔的《杨家太极拳秘诀》(1983)、《遗失的晚清太极拳经典》(1996)等,Lorge (2012)的ChineseMartialArts:fromAntiquitytotheTwenty-firstCentury讲述了从青铜时代至今的中国少林武术发展史,这些译介的共同特点是,其作者并非译者,均是外籍习武者或华裔直接用英语写成,且内容以少林功夫拳法为主。此外,国内出版的武术译介较多,但少林功夫专门译介较少,如2008年出版的《传统少林武术套路集成(套装上下卷)》(ACompendiumofShaolin-styleTraditionalMartialArts),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记载少林武术套路招式的中英文对照版专著,被誉为“少林武术名家”的作者刘海超,以传统佛、儒、道思想精华为主旨,对少林武术战术、战略和武德、武风全面系统阐述,融合武术、中医理论与哲学,详解少林武术套路,是我国武术学科学术理论与武术教学实战相结合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其他少林功夫译介多出自少林寺,如《少林寺志》《少林寺旅游手册》《少林史话》《我心中的少林寺》《走进少林》等20余本中英双语或英文版译介,这些译介多为武术或少林功夫的本体译介,以讲述少林文化、历史和旅游为中心,笔者尚未查询到以少林功夫文化哲学思想为核心的专门译介。2019年,河南省政府为弘扬中原武术文化,组织专家团队翻译了《少林功夫》《太极拳》中英文对照图书,以国际交流外宣资料赠送外国使节和孔子学院等为主要用途,是首次以官方渠道进行少林功夫外宣之创举,这标志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步伐的速度和广度,并规划向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多语种外译拓展。

近年来,少林寺收集整理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101卷)、《禅宗大典》(200卷)、《中国武术大典》(101卷),被誉为当代“少林三大部”,主编了《少林武功医宗秘籍》《少林功夫》《少林戒范》《禅露集》《少林文化研究论文集》《少林寺年鉴》《少林寺大百科》等数十种著作,被珍藏于少林寺藏经阁。少林寺还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十方共建禅宗数据库”,将历代禅宗人物数理统计,追本溯源。这些都是对弘扬少林功夫所做出的努力,少林功夫也作为载体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但这也充分体现了少林文化的典籍和著作因各种原因并没有被外译出国门,是少林文化弘扬与传承过程中的憾事。

从学术研究视角看,我国少林功夫发展主要集中在近代,通过可视化图谱的分析来看,少林功夫研究的相关文献较易挖掘、收集和整理。政府与地方对中华武术的国际推广催生少林功夫对外传播的国际认同,《中国全球国际形象调查报告》显示中华武术、少林功夫都是最受欢迎的高频词,少林功夫曾跃居榜首。从传播学视角看,田文林、黄震(2012)等认为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较其他对外传播形式更全面,应从武术技术、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以及充分利用新媒介环境中的传播模式,如现代多媒体、网络、数字技术,电视、影视等传播介质;李晓婧(2014)、郭玉成(2013)提出通过汉语桥和孔子学院等项目或形式传播少林功夫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吕韵钧(2018)、陈孝慧(2018)和焦丹(2017)等提出从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研究的观点。从文化译介学视角,鲍晓英(2015)、李智(2008)、谢天振(2014)等对中华文化外译的译介五要素论析;汪升(2018)从最能体现武术文化面貌的文本选取、文化译介原则、译者主体和传播效果等视角,认为国内出版的大量武术双语教材或读物仍未真正走向世界,被世界所接受认同。此外,笔者认为,少林功夫的对外传播还需要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外译话语体系、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少林功夫的继承、传播、发展和弘扬需要依托于中华武术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话语体系,其实质是国际话语权问题,译介对少林功夫国际传播起到载体和桥梁作用,学界对其发展脉络和传播问题与价值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3.1 作者通过对广州华南理工东湖自然水体的筛选,共得到6株绿藻。6株绿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及基因检测得知它们分别为3株小球藻和3株栅藻。培养得知该6株藻种均能在BG11培养基中较好生长。

(二)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价值

从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价值出发探索翻译传播路径与方略,遵循其健身、文化、政治、历史及宗教价值等属性,使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有的放矢,首先需探析其翻译传播障碍现状。

1.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障碍

笔者通过文献综述和调研访谈析出三类少林功夫翻译传播的障碍所在。一是文化差异障碍。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种种问题使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存在误读,西方外来文化的强势渗透使少林功夫传统、技术等发生严重异化,其表现形式及发展样式也频遭诟病。二是传播路径障碍。少林功夫译介仍停留在功夫技术描绘层面,对于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认同往往率尔操觚。译介主体单一、途径狭窄、效果不佳、原则不规范等问题凸显。三是国际认同障碍。中国少林功夫英文版图书仍以国外出版社为主,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看,“他者”翻译的“再塑造”和单方操控过程中,文化意义面临被解构与重构的危险,文化失真和话语体系的不平等地位造成国际受众认同障碍。

2.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价值

当今形势下,“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为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契机;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赋能翻译,其传统功能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语言学范畴,逐步成为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利益的“国家翻译实践”“文化外译规划”等宏观战略问题。中华武术对外传播是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国体育产业走向世界、推动中国体育文化传播和维系华侨华人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

从少林功夫翻译传播的学术价值上看:第一,少林功夫翻译传播丰富翻译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少林功夫译介立足于少林功夫文化意义的跨语际言说和表达,以完整的构建和还原少林功夫语言和文化意义为目标,是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华文化外译的进一步深化和丰富。第二,丰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少林功夫译介是少林功夫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和“脐带”,打破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壁垒,获得国际文化认同,构建少林功夫外译话语体系至关重要。第三,丰富少林功夫哲学思想对外传播的深度和厚度。少林功夫译介溯源可以析出国内外少林功夫研究现状和问题,探索通过少林功夫文化的内核外译传播中国哲学思想的路径,促进文明互鉴、文化共融。

从少林功夫翻译传播的应用价值来看:第一,少林功夫翻译传播有利于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少林功夫为载体,向西方国家译介翻译少林功夫文化哲学思想,是“战略引领、解除疑虑、破除偏见”的有效途径,帮助西方国家认同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第二,有利于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民心相通的文化传播策略。对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和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第三,有利于中华文化其他译介翻译内容,如中华典籍、中医药、中华美食等以及文化、术语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借鉴。

四、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实践问题研究

(一)有关“译何”的问题

传播少林功夫需要进行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实践设计和科学论证,不能随意而为,源文本的选择需要从其目的性考量。正如布迪厄场域理论所言,译者、出版社或政府机构对源文本的选择决定了该译本是否会被有效传播。目前,经笔者全面梳理,少林功夫源文本主要集中在学术性文本、连环画、绘本、拳法套路、典籍、歌诀、术语、旅游手册等形态。首先,不同目的下的翻译传播对文本要求不同,译者就需要从中文撰写的标题、章节之间的连贯性、整体组织架构以及知识性和趣味性上进行科学考量。其次,具体到中文文本的歌诀和碑文而言,歌诀和碑文是中国功夫文化的典型特色,也是翻译难点。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视角来看,歌诀和碑文部分是否需要和值得外译出去有待商榷,“故事”的内涵是趣味性而非学术化,歌诀和碑文部分如果确实在外译过程中需要保留以显示中文话语之精深,则需要译者在深度识解后,先翻译成现代汉语的白话文,再译成外文,即从“语內翻译”过渡到“语际翻译”的“转译”过程。再次,中国历史上对功夫发展的看法持有分歧,少林功夫一直被默认为是嵩山少林,那么莆田南少林和北少林是否有联系,是否要在中文撰写过程中加以交代来避免争议,需要译者与源语作者确认或通过其他官方渠道取得确凿信息。最后,由来已久的中国武术哲学之争辩。在笔者主持完成的《中华源·河南故事·少林功夫》外译团队中,双语武术教练兼译者提出,李小龙曾称自己既不是功夫高手,也不是武术家,而是武术哲学家(Martial Arts Philosopher)。因此任何一种运动、艺术形式等,最终都会归于或者终将归于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表达。现代年轻人对功夫的物理学和生理学机理兴趣颇浓,而年长者更多关注和思考功夫所隐含的哲学表达,从而指导或启迪、引领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一种禅的修悟。

因此,在“译何”问题上,少林功夫外译源文本选择要充分考虑到译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供给侧”问题,即二者的平衡和倾斜,以尽可能扩大读者群体范围。统一定位丛书文本体例,增加武术套路的招式图,综合考量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包括对读者产生多模态影响功能的色彩、纸张、美观和尺寸等等。近年流行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等功夫文学译介也从传媒学、“迷思(myth)”理论等视角增进了世界对中国功夫的感官认知和神话神秘感;此外,在中外友好交流过程中,很多国家领导人作为功夫爱好者也成为中国功夫国际传播使者,如2019年玻利维亚外交部部长到访登封少林寺已成为一段佳话,促成了玻利维亚武术双边援外培训班等国际合作,使少林功夫既成为民间功夫爱好者交流的平台,更成为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媒介,少林功夫的国际传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起到不同程度的显性和隐性作用。

此外,无论是源语文本抑或外文译本,译者首要厘清少林与功夫的关系、少林与太极的关系、少林与佛教的关系、故事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国外武官与少林功夫的关系、中国功夫与少林功夫的关系等。要洞悉“功夫”是中国武术在国内外长期传播以来形成的宏观概念,国外甚至很多国内读者将所有的中国武术都未加区分,统称为“中国功夫”,已成为一种大众认同的普遍概念;而在门派众多的中国武术当中,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武术主要是指少林功夫和太极拳,少林功夫更能代表河南的特色,最具代表性。

(二)有关“何译”的问题

以《少林功夫》(2019)中翻译问题为个案分析,针对中英文化异质性产生的文化不可译性,以及功夫、宗教相关的专有名词和术语在英译过程中难以实现与英文单词、短语的完全对应等问题,需要根据译本选取合适的翻译理论进行“生态”翻译,以下举例说明:

1.词义对等缺失的选择。武术术语汉译中的词义对等缺失是普遍现象,以少林功夫“十八般兵器”中的“刀”为例,因兵器中刀的造型和功能不同,名称也不尽相同,每一种刀都富载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神话传说,将刀名冠以人物、造型亦或典故,统称为“刀”的集合。英文中的刀种类繁多,与中国武术兵器“刀”相对应的常用broadsword或sabre。精确而言,sabre是并入broadsword的一个子集,与中国所指的“刀”的集合中部分对应,而broadsword的语义范畴则是大于“刀”的集合,除了包括cutlass,golok,machete,parang,sabre,shamshir,szabla,shashka等刀种之外,还可指各种basket-hilted swords(笼手阔剑),无论是刀或剑,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发展历史。因此,在汉译英词义无法完全对等时,broadsword和Dao的译法相比之下更为可取,前者包含范畴更广,后者音译更易接受并贴近中国文化。随着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和对外传播,Dao可以像苏格兰战刀、瑞士战刀、阿拉伯弯刀等一样准确表达并被广泛接受的英文符号是武术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的目标。

2.文化冲突下对等的取舍。翻译过程中,某些中文专有名词有极精准的英文表达与之相对应,但为了防止文化局限引起与历史事实不符的误读,有些表述被舍弃和改动,选择“动态对等”和“变译”“改译”等翻译策略。例如兵器中的“拐”,尤指短拐,英文表述为tonfa,语义与“短拐”完全对等。维基百科显示tonfa是源于中国和东南亚的武术兵器(The tonfa is believed to have originated in either China or Southeast Asia where it is used in the respective fighting styles),而事实上,对tonfa的普遍性识解则指日本冲绳岛古代武术中的“拐”。无论是冲绳岛古武术中“拐”的应用,还是东南亚国家“拐”作为兵器的使用,均源于中国传统武术。因此,尽管中英文词义完全对等,为避免文化误解和技术理解偏差,在翻译中选取了crutch的译法;再如“禅”的英译也是如此,应普遍音译为Chan而非日式译法Zen。

3.第三方文化介入下的译法交融。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的密切关系使少林功夫外译过程中出现大量佛教术语和偈语,如“慧”“定”“般若”“不杀生”“魔”等,这些词汇在佛教禅宗中的含义与常用语义有别。对于其中部分术语,我们选择使用该术语的梵语英译,一是减少二次翻译中的信息流失,二是这些英译本身就已具有广泛接受度和认可度。同理,如“跋陀”“达摩”“紧那罗”等出现频率颇高且在文化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印度人名,也选择运用梵语英译为宜。这些中文人名原本就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采用梵语英译,也是一种“回译”方法。如东渡日本的鉴真,他的日文音译名字是“がんじん”,若译者在日文文本中按照日语发音转换成英语,则会使译文混乱。

4.文化差异下忠实的妥协。以读者受众接受为目标,为实现“文化解码”到“地道编码”的翻译过程,译者需要全面考虑文化差异因素,意向性妥协于“忠实”,超越word by word的“形合”,实现偏向意义忠实的“意合”。如:少林功夫特点中提到“身形如泥鳅般地光滑”,在翻译中选取eel而非loach就是为实现意义忠实而妥协于字面忠实的例子。少林功夫的文化特点之一就体现在将套路、招式、动作的名称赋予历史人物、典故或是动物动作,从而极形象地传递出相关性,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在描述这些招式、动作时,译者自然而然地高频率使用隐喻叙事等修辞手法来诠释文化负载词文化内核。

以上四种翻译情形,是少林功夫文本特征所突出需求的词汇、文化等翻译手法,少林功夫翻译以其特殊文本特征、特定文化特点以及特别外宣需求,对汉译英译者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译者主体性和译者操控等译者行为在外译传播中也至关重要。此外,在少林功夫外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林林总总,还存在精炼与精准的矛盾、望文不可生义、语言发展变化和翻译陷阱、其他武术运动表达的矛盾与借鉴等问题应对和技巧策略的探索与选择,如何使国际社会认同中国武术外译话语,是对译者的考验和译作的检验,是译者新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因此,武术文化外译所凸显的问题亟须通过武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来解决和突破。

五、对策与建议

少林功夫译介溯源及其翻译传播实践价值、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最终目标是通过翻译实践提升翻译传播效果,改善翻译传播人文环境,使译入语群体最大限度地接受和认同中国文化。综合而言,少林功夫译介的翻译传播效果受“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因素影响:微观层面包括译介主体(译者身份、定位、动机、偏好、背景等)、译介内容(少林功夫术语、谚语、典籍、神话、歌诀、碑刻、偈语等)、译介受众(译入语受众身份、偏好、立场、受教育程度等)、译介途径(跨国、跨民族、跨语言、市场需求等)和译介效果(译介质量、出版质量、纸张、设计、颜色、外观等)因素;宏观层面包括译入与译出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双方经济、历史、文化、政策、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传播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针对本文少林功夫译介溯源及其翻译传播价值与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少林功夫对外译介翻译传播首先要考虑源语译介、译入语特征和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针对“作品本身的可译性”,优先挑选易被译入语读者接受的作品译介。少林功夫译介首先要对少林功夫哲学思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加工后译出,对译入语语言特征和译介内容可译性的掌控尤为重要。第二,少林功夫译介文本应遵循翻译历史规范,形成稳定的文化格局。文化异质性及其他多种因素决定了少林功夫文化不可能被西方国家全盘接受和认同,应将少林功夫、武学、武道等哲学理论内涵译介翻译,将少林功夫文化中天人合一、身心和谐、崇尚中和的核心哲学文化思想传递给世界。第三,少林功夫译介主体应由熟悉中国武术领域的国外汉学家、翻译家等中外译者协同合作完成,同时熟练掌握双语或多语种的语言学者和习武者多重身份译者,形成协同创新的“合译共同体”翻译模式。第四,少林功夫对外传播译介要据其用途,借助少林功夫图书出版物(文学作品、宣传手册、旅游手册、连环画、绘本等)、融媒体(少林功夫专门网站、网络小说、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电影电视(动漫、电影、电视剧、娱乐电视节目等),以及其他多模态途径译介,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第五,顶层设计。架构少林功夫译介翻译传播机制,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认同度。如,强化区域国别外译:突破现有海外少林功夫文化中心或机构外译格局,据其文化特征,探索新的少林功夫译介翻译路径,如依托孔子学院的少林功夫“武林汉韵”巡演、少林禅宗大典的网络模式及以表演形式走进百老汇舞台等;强化以受众为主体的实证研究,利用国内外少林功夫文化交流资源获取科学数据,使少林功夫文化外译在不断更新的当代语境下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的调查研究就是效果鲜明的实例;加快制定少林功夫外译标准与规范、构建大型少林功夫专门用途语料库、智库建设等。

通过对少林功夫的学术研究现状、译介溯源、翻译传播实践价值、具体问题剖析和对策与建议的提出,本研究旨在通过提升少林功夫的译介翻译传播能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认同度,以少林功夫为载体、文化为纽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文互鉴、民心相通,为国家形象构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