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亚玲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古人抒发情感,表达理想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心雕龙·明诗》中有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诗的产生,乃是出于七情自然表达之需要。凡是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一腔热血乃至生命写成的。诗的生命,无不饱含着诗人的真情。那么,怎样学习古诗词呢?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习古诗词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首先,要读出节奏、停顿;其次,要入情入境地读,反复吟诵,读到文章脱口而出,韵味十足;最后,达到一种此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感觉。
标题是古诗词的眼睛。每一首古诗词的标题都有重要的作用,或是古诗词的灵魂、古诗词的线索,亦或是暗示古诗词的主旨,体现诗人情感的匠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标题的“送”字就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的同时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古诗词是时代的回音壁。要想深入理解诗文内涵,更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了解作者和当时的背景。如曹植的《七步诗》。什么是“七步诗”呢?“七步诗”就是诗人在走七步之内吟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魏文帝),取代东汉称帝后,妒忌弟弟的才学。有一天,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知道曹丕要逼自己于绝路,于是他悲愤交加,七步之内吟出了这首诗。
学习古诗词重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怎样才能把握句子的意思呢?一般来说,掌握了“留、换、添、移、删”等方法,就能逐步学会串译诗文。
留——保留。凡是古今通用的字词和人名、地名、物名等名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孟浩然”“黄鹤楼”“扬州”“长江”等古今通用,串译时就保留下来。
换——替换。如果古今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要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这样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的“绿”属于词语活用,它的意思不是“绿色”而是“吹绿了”。
增——增加。诗文中省略的内容,翻译时要增加。一般说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翻译时如果是补充省略的成分或语句,一般要加括号。比如,卢纶的《塞下曲》中有这样两句诗:“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两句诗前句省略了人物——将军李广,后句省略了东西——箭,翻译时都要加上。
调——调整。有的诗文为了押韵,采用了倒装句,翻译时必须调整词序。比如,“林暗草惊风”中的“林暗”应调为“暗林”,即昏暗的树林;“草惊风”应调为“风惊草”,即风吹动了草。
删——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可删除。比如,“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领悟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
比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暖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