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组硬化路建设政策与技术研究

2021-05-16 13:01张革
运输经理世界 2021年19期
关键词:硬化路面混凝土

张革

(贵州省六盘水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贵州六盘水550001)

0 引言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2017年我国绝大多数建制村公路实现了硬化,但山区村内硬化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产业发展和村民共同富裕,需要加快政策和技术研究,为高质量建设通组硬化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通组硬化路建设重要性

1.1 项目建设重要性

建制村公路实现硬化是指村委会或村小学所在地已经连通一条沥青路、水泥路或块体路面,即该建制村已经通畅,但对于广大山区,许多村民组或自然村寨依然没有硬化路连通,其人口总数约占建制村总人数的60%甚至更多,影响了村民的安全便捷出行,也制约了农村的产业发展,所以,需要加快通组硬化路建设,从而快速打通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交通先行支撑。

1.2 通组硬化路定义

通组硬化路是指由建制村所在地或临近公路网通向各村民小组(村民聚集地)的道路,其路面铺装沥青、水泥混凝土、块体路面等,主要供汽车行驶,服务于农村村民出行、孩子上学、农产品运输等。

2 通组硬化路建设政策

2.1 编制项目发展规划

县人民政府根据省民政部门提供的村民组名单,结合村镇移民搬迁发展计划,按照一个村民组连通一条通组硬化路的要求,以及项目尽量兼顾农村产业布局、乡村旅游开发、土地利用规划等,精准编制县域通组硬化路发展规划,经“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批”程序逐级上报至省交通运输厅审核制定项目发展规划。

2.2 制定年度建设计划

县人民政府根据年度资金筹集情况,从项目规划中优选年度建设项目,逐级上报至省交通运输厅,审核后逐级下达年度建设计划,鼓励按照整区域推进的模式实施建设,如整个乡镇或邻近乡镇所有项目纳入年度一并实施,这种模式有利于施工资源和管理资源的统筹调配,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资金效率最优化。

2.3 设计与审批

鼓励采取简易施工图设计,一般包括设计说明、路线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路面设计图、防护工程标准图、涵洞标准图、土石方数量表、防护工程数量表、路面工程数量表、沥青(水泥)混凝土拌和站布局图、砂石料场布局图、施工图预算表等,邻近项目可汇总为一个项目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设计由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2.4 组织与实施

县人民政府是通组硬化路建设养护的责任主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代建企业等作为项目建设业主。项目业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对通组硬化路建设进行管理,将邻近乡镇的项目进行打捆,采取“工程总承包、不准转包、可劳务分包”的方式,公开招标择优确定施工单位。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制定辖区通组硬化路建设管理政策,对项目建设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和质量安全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通过召开村小组会议、农村院坝会等方式,“一事一议”协商确定征地拆迁、道路路线走向及公路管护等问题。推广以“工代赈建养扶贫”模式,通过乡镇人民政府或村委会成立通组硬化路建设合作社实行劳务分包,吸纳沿线村民尤其是贫困边缘户、脱贫监测户等经培训后参与通组硬化路建设和后期管护,实现村民稳岗增收、公路建养增效。

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通组硬化路行业管理和业务技术指导,制定辖区通组硬化路实施方案、技术标准,下达项目建设计划,开展项目建设督导、绩效管理等,确保各地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等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推广“交通修路、林业栽树、水利修沟”等做法,积极建设生态路、旅游路、产业路、致富路。

2.5 质量安全监督

执行项目建设“八公开”制度,在项目起终点设置项目公示牌,将发展规划、建设计划、资金补助、项目招标、施工管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资金使用等信息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县级交通质量安全监督部门负责本辖区通组硬化路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上级交通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业务技术指导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考评。

将建设项目基本信息、施工单位的项目法人、项目经理(或项目负责人)等有关信息录入信用评价系统,结合项目建设情况,收集项目建设正面和负面清单,以建设结果为导向、项目正负面清单为抓手,构建以建设质量为核心的简易信用评价机制,对失信单位、人员进行联合惩戒,对守信单位、人员进行联合奖励,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一处守信,处处绿灯”的良好氛围[1]。

2.6 组织要素保障

通组硬化路建设需要调度大量的人力、资金、生产要素等资源,才能确保质量、加快进度。

建立由省人民政府分管交通工作的领导任召集人,省人民政府联系交通工作的副秘书长、省交通运输厅主要负责人任副召集人,省编办、发改、公安、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省级通组硬化路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全省通组硬化路建设的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等工作。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分别成立辖区通组硬化路领导小组、攻坚队,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绩效考核,合力推动项目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省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做好通组硬化路建设项目的配合协调工作。其中,公安部门负责保障炸材供应、稳定管控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筹集项目建设和养护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办理料场临时用地手续。林业部门负责林地占用和料场复绿工作。水库和生态移民部门负责计划搬迁村民组的搬迁工作。

地方政府负责土地调整、纠纷调处、物价稳控、供水供电等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协调辖区建材企业向建设项目平价供应砂石、水泥生产,也可采取甲供材料的方式减少税费缴纳金额,合理降低建设成本,合力协同推进项目建设。

2.7 验收移交管养

项目建设完成经检测合格后,交通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出具质量鉴定意见书,由县人民政府组织交通、公安、安监、财政、审计及参建单位等开展项目验收,交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养。

2.8 养护与管理

县人民政府负责建立乡(镇)交通管理站,落实专职人员,制定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制定年度大中修养护工程计划,下达年度养护管理目标,监督、考核养护管理工作,筹集和管理养护管理资金,省、市财政按比例补助年度养护资金。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通组硬化路养护管理工作,制定路养护管理制度,设立养护管理民生专户,拨付和监督通养护管理资金,指导、监督、考核养护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具体负责通组硬化路养护管理工作,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引导受益群众自管自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模式对通组硬化路进行养护管理。第一,合作社管养。成立养护管理合作社,吸纳沿线村民尤其是贫困边缘户、脱贫监测户作为合作社成员,承担通组硬化路养护管理工作。第二,“一事一议”管养。采取投工投劳、义务养护和轮流养护等“一事一议”方式组织通组硬化路养护。第三,企业领养。鼓励引导企业承担通组硬化路养护管理工作。

3 通组硬化路建设技术

3.1 建设基本原则

通组硬化路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量力而行、注重安全”的原则,减少拆迁占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与沿线环境和自然村寨景观协调。

应加强旧路资源循环利用,同步完善防护排水、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公路绿化美化和桥涵等设施,提高通组硬化路抗灾护安能力,实现资源节约集约。

3.2 技术标准选择

根据交通流量、车辆组成等情况,合理确定通组硬化路技术标准,应满足《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四(I)、四(II)级及以上。当道路连接重要产业、预期交通增量较大、县级财政较好时,可提高技术标准,并增加路基宽度。

通组硬化路设计速度一般应采用15km/h,地形条件好时宜采用20km/h 及以上。路基宽度应不小于4.5m、路面宽度应不小于3.5m,每公里错车道不得少于3 处。

3.3 平纵面一般要求

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为20m,双车道极限半径为15m,单车道极限最小半径为12m,当交通组成中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时,单车道极限最小半径可选择10m。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 时,应按规定在平曲线内侧进行加宽。纵坡的最小坡长应不小于45m。一般路段最大纵坡应不大于12%,对于四(II)级公路,当交通组成中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时,经采取加大路面防滑系数、强化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等措施后,最大极限纵坡可增加至14%。积雪冰冻地区最大纵坡应不大于8%,回头曲线纵坡应不大于6%,村镇路段和桥头纵坡不宜大于5%。应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大纵坡重合的线形。

3.4 路基设计及施工

在满足使用和养护需要以及路基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通组硬化路用地范围,行道树不得种植与于建筑限界内,树种可选用果树或经济植物。

路基设计应对道路沿线地质、水文、建筑材料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既要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又能有效利用当地材料,方便项目施工,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要加强土石方调配设计,对取土坑、弃土场进行处理,采取设置护脚墙、砌石护坡、绿化复绿等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淤塞河道沟渠等。

与行车道连接部分应设路肩,路肩宽度一般不小于0.5m,可采用土路肩、浆砌片石及现浇混凝土进行加固。

路基排水设施应与农田排灌系统相协调,并确保排水畅通。路基受水冲刷较严重路段,应设置浆砌片石、混凝土边沟,其余路段可设置土质边沟。

路基施工要合理选择当地透水性好、质量高的填筑材料,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如经过一段通车压实后再铺筑路面,可引导车辆分流行驶,柔性压实路基。对桥台背、涵台背、挡墙背作重点夯实[2]。

3.5 路面设计与施工

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应平整、密实、抗滑。在调查沿线水文地质、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的基础上,优选当地建筑材料,结合路基弯沉检测等情况进行设计,主要包括面层和基层材料选择、材料配合比设计,结构层组合设计等。路面结构层一般包括面层和基层,必要时增加设置垫层。

水泥混凝土路面虽然行车舒适度同比差,但由于其具有使用寿命较长、施工机械要求不高、利于当地村民参与建设和养护等优点,一般通组硬化路应优先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承载重载交通,连接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民族传统村落的通组硬化路可分类采用沥青路面、弹石路面(水泥混凝土块、砖石)等路面类型。

路面基层可采用级配碎(砾)石、填隙碎石、二灰碎石等,其厚度不应小于8cm。

3.6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应对基层压实度、厚度、横坡、弯沉进行检测验收合格后才能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若施工现场气温较高,应对基层进行洒水湿润。

应使用集中拌和设备,按施工配合比对混凝土进行拌和,使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混凝土,确保混凝土质量。

水泥混凝土摊铺均匀后,采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板震动器、振动梁配合进行振捣。每次振捣时间不宜低于30s,以混凝土停止下沉、表面不再冒出气泡和泛出泥浆为合格。振捣棒插入角度为30~45o,插入深度距离基层3~5cm,采用轻插慢提的方式进行振捣。

水泥混凝土振捣完成后,用滚筒及抹面机进行提浆、抹面,只到表面无泌水为止。期间,按设计要求设置钢筋网、传力杆、拉力杆等。

水泥混凝土终凝前,应及时完成压纹、刻纹(刻槽)等抗滑构造工作,压纹深度为1~2cm,刻纹(刻槽)深度为3~4cm。弯道、陡坡等特殊路段应加大抗滑构造尺寸。

应根据气候及混凝土凝固情况及时设置变形缝,其中混凝土面板应沿纵向每4~6m 设置横向施工缝和涨缝,双车道公路需沿中线设置纵向施工缝和缩缝。

采用石油沥青、改性沥青等材料对施工缝进行灌缝处理。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按规定进行养生,养生时间一般为14~21 天。

3.7 其他

通组硬化路建设应同步建设中小型桥梁、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有条件的路段宜进行绿化和美化、设置观景台、休憩区、招呼站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组硬化路建设需从规划入手,将各方要素组织起来,并结合工程建设条件选用建设技术,以达到项目建设使用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如此,才能规避建设环境复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为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硬化路面混凝土
混凝土试验之家
浅谈煤矸石在固废混凝土中的应用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关于不同聚合物对混凝土修复的研究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微裂均质化处治再生技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用
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相关细胞改变
路面上的新科技
抗过敏药促进多发性硬化患者神经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