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炳才
九月四日,星期三。
(眉头格言)德以达才,才以成德。(王集敬妻刘氏)
(治事)安抵东京。
九月五日,星期四。
(眉头格言)不能二字非我法,人所当用也。(拿破仑第一)
(通信)接慧弟片一。
……
十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一。
(眉头格言)简要之议论如黄金,冗长之议论如泥土。(德谚)
(通信)致慧弟信一。
周恩来再次赴日留学的9 月4 日至12 月23 日期间的日记中,我们读到的大多是右下角“通信”一栏中的记录,其他均为空白,鲜有思想火花的碰撞,少有人文交流的轨迹,是否还在东亚上课及去单人教授处,没有记录。
在这3 个月零20 天的日记所记录的通信中,最多的还是“慧弟”信一或片一,达19 次,其中“致慧弟”有15 次,“接慧弟”有4次,还有一次在“治事”栏中写有“慧弟生日”(9 月25 日),可见周恩来与这个小他3 岁的同学兼好友“慧弟”(李福景)的关系之亲密,而且以周恩来主动写信为主,一定是倾诉衷肠,或排忧解难。
但有3 天例外,周恩来在这3天的“修学”中有惊人语句!
十月十一日,星期三。
(眉头格言)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曾子)
(修学)浮云蔽日,久而自散。
是什么事情让周恩来有“浮云蔽日,久而自散”的感慨呢?
是即将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周恩来在11 月12 日那天的日记页上,贴附了一张《东京日日新闻·第二号外》:《休战条件》正文及有关消息,这是一战结束后第二天的报纸消息。说明周恩来及时关注着时事新闻。)
1919 年,五四运动时期的周恩来
中日专家都聚焦1918 年7月至9 月间发生在日本的“米骚动”事件。周恩来再到日本时正赶上“米骚动”最后高潮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造成的通货膨胀,米价猛涨,57 天内有33 个县发生暴动,日本各地愤怒的居民约100 万或者更多的群众,纷纷加入非暴力的静坐抗议和游行,强迫米商以打折后“公道价格”出售存货,并与警察和军队发生巷战冲突,终被镇压。这促使了日本政局向政党内阁体制转化,政友会总裁原敬接替前陆军大臣寺内正毅担任首相,日本“大正德谟克拉西”民主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向外扩张的意向更加凸显。
查《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第一册):7 月7 日,山东发生严重水灾。山东汶、泗、沂各河因汛泛滥,溃溢成灾,鲁南济宁、兖州、泰安等县受灾严重。23 日,冯国璋令财政部拨款两万元赈济。
1916 年,周恩来(右一)在南开学校思敏室前与同学合影
8 月9 日,日本国内发生“米骚动”,要求紧急从中国输米。日本政府以国内米荒,人民群起斗争,是日及13 日训令驻华公使林权助同北京政府交涉,紧急向日本输出米谷。北京政府决定以陆军部采购军米名义,由江苏购米运日。23 日,林权助致函外交部,谓日本米谷缺乏,米价昂贵,穷民不堪痛苦,遂致暴动四起,要求中国政府将苏省所存米谷酌量供给日本,以救日本之穷乏,苏省一带数十万农民,亦可免米谷积存之损失。此举诚于中日两国,两有裨益。11 月9 日,国务院核准由直、鲁、皖三省运盐5 万斤,山东运米150 万石,输往日本。
9 月20 日,日本大量增兵北满。日本政府照会北京政府,日军根据《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将在北满采取必要行动。旋即增兵北满。截至10 月初,侵驻东三省北部日军已达6 万人。
9 月25 日,中日两国政府关于处理山东省各问题在东京正式换文。……中国政府对日本所提七项条件,表示“欣然同意”。换文亦被称为“山东密约”,日方称为“山东善后协定”。“密约”在1919年巴黎和会时被公诸于世。
四条史实,一条是山东水灾需要赈济,一条是山东运米输入日本,一条是日军增兵北满6 万人,一条是中日政府间的“密约”,读来令人心寒。回看周恩来2 月19 日那天日记:“军国主义必定视扩张领土为最要的事。凡行军国主义的,必定是扩张领土。……将来欧战完后,德意志的军国主义怕难保得住了。日本的军国主义,不知又教谁打呢?‘军国主义’在二十世纪上,我看是绝对不能存留了。”周恩来对此是有清晰认知的。
十月十七日,星期四。
(眉头格言)圣人无常师。(韩愈)
(修学)南开母校纪念日。
(治事)今日,何日?今夕,何夕?军乐铿锵,新剧开幕。此何地邪?晚间与同学数人游公园,月夜凄凉,宛如旧日,回想前情,心焉怆恻矣!
这一日是南开学校成立14周年纪念日,周恩来参加东京留日南开同学会庆祝校庆日集会,发表演说,并当选为该会副干事。14 年前的1904 年,创办人严范孙(修)、校长张伯苓(寿春)致力于按欧美教育模式实施教育救国,开办了南开学校(私立),周恩来1913 年考入南开学校乙三班,1917 年毕业于丁二班,他如鱼得水、光鲜照人,得益于恩师们的教诲与帮助,被称为“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关心着南开的发展与进步,他这天发表的祝词,被刊登在南开校刊《校风》第106 期(1918 年11 月8 日)上:“母校成立虽只十四周年,譬如幼童犹未及冠,欣望前途,正未可量。”他对母校寄予无限希望!
十月二十日,星期日。
(眉头格言)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修学)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
上世纪70 年代末,当人们还沉浸在周恩来逝世的无限悲痛中,传来日本国内发现周恩来留学日本时报考京都帝国大学的志愿书和填写的履历书,这怎不让人无比激动和喜悦,1979 年被赴日访问的周恩来遗孀邓颖超确认为周恩来真迹。京都帝国大学是仅次于东京帝国大学的、位于全国第二位的大学,关键是河上肇教授在此学校讲课,他的《贫乏物语》等著作,影响着国内外众多进步青年学生,周恩来不会不关注和追求的;况且,京都帝国大学也是中日官方商定的官费学校,考上了也就免去经济困乏的烦恼。
《周恩来年谱(1898-1949)》的解读:本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传到日本,同时由于阶级矛盾空前尖锐,马克思主义和不同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同时涌向日本,得到广泛传播,介绍各种思潮的书籍很多。周恩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先后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河上肇的《贫乏物语》以及《新社会》《解放》《改造》等杂志,同时也阅读了介绍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日本新村主义的文章。在十月二十日的日记中写道:“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
很显然,20 岁的周恩来经过一年有余的读书学习交流,考察日本社会万象,他的“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有了具体的内涵与外延,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传播者河上肇等著作中粗浅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也深深地激荡着他的心灵。1919 年1 月由河上肇教授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杂志出版,系统介绍马克思资本论等思想,周恩来是它热心的读者,他归国时的行囊中,就装着它。3 月间,他路经京都,落脚已经考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的同学兼好友吴瀚涛(涤愆)处,就曾郑重地委托其带他去拜访河上肇教授,可被拒绝了。日本学者一海知义著的《河上肇与中国》一书中提到,1964 年在接见来访的日本友人时,周恩来曾说在青年时代经常拜读河上肇先生的著作,尤其常读《贫乏物语》《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
《学校日记》的最后,周恩来附了两张抄录的表格,一张是“收入款项”,一张是“支出款项”,详细记录了他留学日本期间受赠的、借贷的钱款,以及使用的情况。“收入款项”表中最少1 元,最多一笔钱是“领留学会款”105 元,其余都是有名有姓同学的资助,同学兼好友吴瀚涛(涤愆)、王朴山(葆曾)、张涤非、张鸿诰(轮扉)、王嘉良(子鱼)等较多,严修四儿子严智开(季冲)交来或寄来的钱款最多,南开化学老师伉文翰(乃如)4 月和10 月分别寄来15 元、5 元,等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周恩来留学日本得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10 月份也有一笔“当”字下的5 元,想必是临时无“米”为继,典当回来5元钱救急。
1918 年12 月,严范孙(修)和张伯苓(寿春)再次赴美考察途经日本逗留,在“新中庐”与南开同学见面交谈,周恩来参与接待与谈心。
1919 年3 月,当周恩来得悉南开学校将开办大学部的消息,决定回国投考南开。他与已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最好学友张鸿诰(轮扉)分别时,又将《学校日记》那首《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诗句抄录送给好友,题款表明心迹:“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浪荡年余,忽又以落第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轮扉兄以旧游来共酌,并伴以子鱼、幕天,醉罢书此,留为再别纪念,兼志吾意志不坚之过,以自督耳!民国八年三月。”“不酬”改成“难酬”,以示自己“志吾意志不坚之过,以自督耳”,转而“以落第返国图他兴”。
周恩来在法国巴黎工作地和住处门前留影
1920 年,周恩来被北洋军阀政府天津警察局拘捕前的留影
周恩来受另一同学兼好友吴瀚涛(涤愆)邀请,南下逗留京都再归国。他4 月5 日和9 日两天四游京都的岚山、圆山公园,写下了4 首散文诗《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和《四次游圆山公园》,后来发表在觉悟社社刊《觉悟》1920 年第1 期上。借景抒情,以诗言志,这4 首小诗,前半阙描绘风景,后半阙浮想联翩,是否勾勒出周恩来一年有余留学生活的心路历程?如《雨中岚山——日本京都》(1919 年4 月5 日):“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苍松、泉水、绕石,有如潇潇雨、雾蒙浓、模糊中,一线阳光、万象真理、一点光明,愈见姣妍,真愈觉姣妍!他彷徨过,相信无生主义、军国主义、贤人政治、独身主义、素食主义等,现“一线阳光穿云出”,“人间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又“模糊中偶然见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这个“阳光”“真理”和“光明”,一定包含有《露西亚》所披露的俄国十月革命“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在“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也一定包含有周恩来随身带回国的河上肇先生《社会问题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周恩来是从京都到神户后由神户乘船归国的。根据日本学者查阅当时神户港的日本邮船公司的出入船舶预定表等资料,以周恩来4 月9 日还在游圆山公园为线索,“在大连上岸,先去沈阳看望伯父周贻赓”,那由神户到大连应是乘4 月15 日或21 日的货客船;而如果直接到天津再去沈阳的话,那周恩来应该是4 月11 日从神户港乘坐货客船“华壬”号返回天津的。1919 年4 月30 日刊印的南开学校校刊《校风》记载:“毕业生周恩来君,从日本归天津。”
周恩来留学日本前后共一年半,即1917 年9 月至1919 年4月;而《学校日记》详细记录了他1918 年1 月1 日至1918 年12 月23 日整一年的心路历程,是那样的鲜活、生动,那样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掩卷思忖,心潮澎湃。再读1946 年9 月周恩来在南京灵谷寺与美国记者李勃曼谈话的自述:“南开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我喜欢文学、历史,对政治感兴趣,对数理也有兴趣。总之,喜欢能说理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的东西,如化学、英文。我经常在课外读许多书。……但当时南开全校学生有政治兴趣的也还不多。”“1917 年中学毕业后,我去日本念书,是自修,生活费用靠朋友供给。在日本共一年半。”周恩来的自述,是否是我们解读《学校日记》的钥匙?
周恩来留学日本一年半,仅仅上了预科,“是自修”;“生活费用靠朋友供给”,他多次为寻找又便宜又便捷的“贷间”而奔波;两次考试均“落第”;他出国临行前的赠言《大江歌罢掉头东》,重新又成了他归国时的座右铭,他虽败(落第)犹荣(“返国图他兴”)!
周恩来留学日本期间的交友人际圈以南开学生会为主,后来也只扩大到京津两地留日学生而已。由南开学校有规律有纪律的学习环境,到留学日本上预科全靠“自修”,他能够自律自警,专心“预备预备”,一边“守着家规”,一边思考着“应行的方针”,“真正之方针”,“自处的地位”。
周恩来日记中最突出的两件事情,一是“情”!从他一开始的“报恩”思想,到亲人、友人的去世、生病、选择、离别的牵挂,亲情、友情、人情,浓浓的情愫,包括他声明“独身主义”所包含的对婚姻中“情”的诠释,都说明了他是个有情有义、有爱有担当的人。他的日记中大量的信函往来,正说明他对“情”的执着。
另一是“理”!正如他自述中说,他是一个既对“政治感兴趣”,又是一个“喜欢能说理的东西”的人。从他一开始剖析身边学友,联系过往学长的成长,将“留日的”“留东的”与“留西的”比较,还有“泰东西的文化比较我们的文化”。他读《南开思潮》《饮冰室文集》《新青年》《中国年鉴》《留东外史》《中国游记》《四库全书》等,读《露西亚研究》,订《朝日新闻》,“至青年会读报”是他最常做的事情。理想、理智、理性贯穿始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的话语在他这儿历久弥新!
但周恩来在“情”与“理”上,并不偏颇。他像所有成长中的青年人一样,时有为情所困、情不自禁而不能自拔之时,他学会了排解:读书、交友、娱乐、写信,等等。他为何一直奉行“独身主义”?他为何将“自由恋爱无男女”“夫妇间非情字结合”“夫妇除生育外无功能”等列为“修学”要言?他在与学友交流时辩论这些观点,也希望有人能驳倒他。8 月26 日,他作为伴郎在参加完好友张涤非婚礼,并与年长的班长赵松年(柏荣)“同车归津”车上,其实已经回答了他这个“独身主义”的由来:“青春已逝,家世难言,人事沧桑,知心何处。”这个“独身主义”口号,或许也是他能够理智地婉拒一切向他抛来“绣球”的一个挡箭牌而已。
在南开学校求学时,周恩来(前排中)与本班国文优胜者合影
在“情”与“理”上,成长中的周恩来最大的收获,便是通过与他人交流、交心,敞开心扉,既获得了友情,又增进了理性。难道不是吗?他那个“弌叔”的教诲,“‘混世魔王之本领、‘中人’之资格”的区分,促使他逐步形成了“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的理念、抱负。
周恩来留日的学友们,尽管在“拒约运动”中,这个交友人际圈也曾很积极和活跃,但“当时南开全校学生有政治兴趣的也还不多”;他也曾想拜访吉野作造、河上肇等日本政坛领军人物未果,“落第返国图他兴”,正赶上五四运动的爆发,他留日所积淀和养成的素质、性格以及知识、能力,都适时地得到充分展露和发挥!
一个由旧私塾到新学堂赶上一波留学潮的青年周恩来,一个有情有义又用脑用心的青年周恩来,一个可亲、可信、可敬的青年周恩来,鲜活、生动地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