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超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现近十年来最快增长,建筑工程也迈入了发展黄金时期,当前工程管理体系与施工质量已无法有效满足建筑工程新标准,对其做出改革与创新逐渐成为建筑行业首要解决的重任。同时,科技高速发展除了推动工程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也促使建设企业对自身结构与生产模式作出了调整。建设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质量与建筑使用寿命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此,在实际工程建设时,建设企业应制定科学策略提高建设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实现建筑工程行业绿色、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将全面推动城镇化作为城市发展主要目标,城市获得繁荣的同时,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由于人们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对建筑要求也提出了更高标准,当前传统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已经难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建筑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构建工程管理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合理的工程管理不仅能为建设企业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与良好信誉,还能为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1、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具体内容有工程资料保存、生产数据收集、人员变动管理以及内务管理等,同时其也是管理学与工程学的高度融合。建设工程管理以建设工程为基础,相关从业人员应熟练掌握工程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建筑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通过严格规范施工图纸与文件摆放等细节对工程建设管理结构进行优化,帮助建设工程在规定时间内竣工交付,从而提高施工企业效益。然而,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大量隐患和难以预料的环境影响,如果不优先制定安全措施并加以防范,将会对建筑施工质量产生很大阻碍。比如,在建设准备阶段没有检测建材质量,不仅会造成工期延误,还易对居民人身安全产生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应对工程与施工人员进行合理布局,切实掌握工程建设真实情况,增强对工程建设管理力度[1]。
2、影响建筑工程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的因素
2.1管理理念
纵观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历程,多数建筑企业仍受传统思想模式束缚,不愿打破旧的运行模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只将工程进度作为重点关注内容,从而忽视了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没有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都会采用分包的模式进行作业,难以清晰划分每个承包单位的职责与权限。对承包单位来说,其普遍只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对工程其他方面缺少系统性管理,导致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相对混乱,极大提高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2.2施工人员管理
通常情况下,建筑行业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以消耗体力来换取酬劳,任职门槛相对较低,多由农村廉价劳动力组成,这些施工人员综合素养不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基础知识培训,多数时候只是凭借着自身经验进行作业。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建筑施工行业竞争机制也作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从技术方面的竞争转向了人才结构方面的竞争,施工单位也开始认识到了人员管理的重要性。由于建筑行业存在特殊性,人才结构相对复雜,施工人员不遵守相关规范、缺少岗位责任心以及专业素质不高都限制了工程管理进一步实施。
2.3工程材料方面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与施工设备是影响工程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与工程整体质量、企业效益等息息相关。然而在实际施工阶段,采购人员在采购建筑材料与施工设备时,并没有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要求来购买,导致建筑材料中混入了大量劣质材料,对工程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需要重新返工等问题,大幅增加了工程建设成本。近些年,随着施工技术不断成熟,大量先进施工设备与材料也被应用到建筑施工当中,采购人员若是没有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采购,就会导致设备和材料使用存在盲目性,易发生诸多安全事故[2]。
3、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不足
3.1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另一角度来看,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虽然处于稳定状态,但是管理体制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各施工单位存在相当严重的互相包庇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并没有将工程质量作为施工重点关注内容,导致各施工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质量问题。同时,施工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相互推诿,容易增加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再加上部分建筑施工单位缺少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不论是施工工作还是管理工作都缺少一定条理性,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挑战[3]。
3.2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作业流程,受工作形式影响,大部分建筑工程都由分包单位进行施工,这就使得施工作业流程不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也大不相同,有些管理者管理水平差距过于明显。在实际施工时,许多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管理都流于表面形式,并不能从基础上促进管理制度有效落实,甚至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方式作出调整与创新,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脚步。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不能切实解决管理方面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阻碍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
3.3施工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工程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近些年各种新型施工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工程行业长远发展。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都会对建筑工程质量有着严格要求,要求其必须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开展施工作业,这对施工单位与施工人员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然而现阶段,多数施工单位施工人员综合素养并不高,学习新技术时普遍速度较慢,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熟练掌握一项新技术,时间或精力投入远远大于预期,易影响施工进度与施工单位良好形象[4]。
3.4技术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站在现代建筑角度来看,其技术含量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建筑工程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建筑行业的安装需求,不同位置的建筑工程需要采用合适的建筑安装方法进行施工。其次,针对现代建筑工程的特殊施工流程,建筑施工人员必须从科学安装角度进行思考,提高对特殊施工环节方面的重视,正确处理安装流程方面的细节,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来完成现代建筑安装。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建筑工人,应清楚地认识到施工过程具有独特性,其技术和质量的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施工人员要学会与时俱进,在空余时间努力学习先进施工技术,切实解决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意外事件,避免因技术原因引起各种质量问题。
4、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
4.1构建健全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
构建完善管理体系对科学合理推动工程施工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当前处于上升期的建筑行业,为了正确处理各种管理问题,完善施工管理体系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应创建完整的内部管理组织,根据施工工程具体特征与情况将能力强、素质高人员安排到最匹配岗位上,充分激发管理组织最大价值。另外,在拥有完善管理体系前提下,还必须对当前施工技术与材料进行相应调整,严格遵守规范制度[5]。
4.2构建严谨的从业人员培训机制
虽然建筑工程逐渐朝机械化方向发展,但是仍不能离开施工人员监督,因此为了使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对施工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必不可少。首先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对其专业能力进行考察与检验,只有达到考核标准之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工作。其次,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对施工人员操作技能与管理人员管理能力进行定期考核,保障施工人员熟练使用施工设备,管理人员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共同构建团结安全项目施工环境,为施工建筑如期竣工奠定基础。
4.3引进信息化电子管理系统
将现代化信息技术系统运用于施工中,也不失为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施工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可设置员工管理制度和现场门禁系统,对工作人员形成制约,有效防止出现违规违纪事件;在施工现场装有质量监测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人员管理效率。此外,以工程设计图纸为参照标准,利用工程数字化系统,对施工环节完成质量进行检测,及时处理质量隐患。
4.4优化材料设备管理机制
施工现场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施工材料列表对建筑材料进行逐项检测,确保建筑材料达到质量标准。同时,有序进行基础建设规划和建筑材料收集并记录建筑材料的堆放情况,按照工地实际状况对建材用量实施合理控制,将建筑材料来源及去处记载在册。另外,还必须建立设备维护机制,来保障设备运行稳定规范,对设备实际运行状态进行维护[6]。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有效运用各项措施增强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与施工服务质量,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预算成本与实际工程造价,帮助企业形成优良的工程建设信誉,从根本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外,工程施工管理与工程质量控制也是未来我国建筑行业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各大施工企业都应该强化对工程人员管理控制和对项目经济运行管理方面的管控。同时,认真研究当前工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对施工理念和技术质量管理方式加以完善和革新,促进施工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若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24):54-55.
[2]王培瑞.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研究[J].居舍,2021(29):141-142.
[3]熊伟.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砖瓦,2021(02):133-134.DOI:10.16001/j.cnki.1001-6945.2021.02.069.
[4]柳雷.探讨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J].居業,2020(07):173-174.
[5]杨东峰.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8):38-39.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018021.
[6]赵其林.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3):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