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绳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201620)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资源禀赋优势下降,抑制了投资的增长;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使得出口困难。投资和出口的受挫,消费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1],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意愿逐渐降低。2011年以来,我国消费支出增长率急剧下降,2018年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增长率首次低于GDP增长率,作为消费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农村消费结构急需转型升级。
长江经济带连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区域内人口和生产总值超过全国总量40%,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消费观念和政策的差异,经济带内的各省市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民消费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2]。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民消费结构差异有助于长江经济带各地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供给侧改革,并对全国消费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恩格尔在研究家庭消费情况时提出用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来描述国家或家庭的经济富裕程度,该系数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结构研究[3];ELES(扩展性线性支出模型)和AIDS(几乎理想需求系统)模型能更加完整反映收入、价格和消费倾向等多个消费指标之间的关系[4];与AIDS相比,ELES模型可以减少实际支出统计误差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而且可以在价格缺失的情况下做出参数估计[5],故此采用ELES模型框架对长江经济带11省份消费进行分析。
该模型的基本表达式为:
式1中Ci表示i类消费品消费总支出;piqi表示i类消费品基本消费支出;Bi表示i类消费边际消费倾向;DI表示消费者可支配收入。
对式(1)进行处理,记作:
对式(2)两边同时求和整理可得基本i类消费的基本支出piqi:
整理式(1)得:
用最小二乘法对式(3)进行参数估计可以得出ai和bi。
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获取性,采用国家统计局2003~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分类别消费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由于收入水平对消费结构有重要影响,先分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如表1所示,经济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总体在高位运行,各省市增速差异越来越小,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增速趋于稳定,2003~2007年增速有所波动,总体处于上升态势,平均增速在8%以上。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2008~2009年居民收入增速有所波动,总体增速降至6.5%左右。2013年以后增速稳定在5.3%左右。因此,将2002~2017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2007年、第二阶段2008~2013年、第三阶段为2014~2017年。
表1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阶段增速表
参考孙久文等[6]方法,将国家统计局分类别的消费数据按消费层次划分。生存型消费指用于保障基本生存的消费需求,包含食品、衣着和居住类消费;发展型消费指在基本生存得到满足后,用于改善生活质量,使生活变得更加舒适的消费需求,主要为家庭所需设备、用品和其他类型消费;发展型消费指生存和享受部分消费得到满足后,用于提升生活和发展空间的消费需求,包含文教娱乐、交通与通讯和医疗保障类消费。根据一般消费规律,随着收入提高,生存型消费会逐渐转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实现消费升级。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为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东部地区恩格尔系数明显低于中西部,符合长三角经济发展处于龙头地位的现状,西部的四川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居民收入用于食品消费的占比仍然较高;在第一阶段恩格尔系数较为稳定,11个省市中有3~4个省市率先实现由小康到富裕转变;到第二阶段,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其中云南省恩格尔系数下降最快,由41%降至31%,到2014年已经全部实现了富裕;在第三阶段,恩格尔系数下降幅度放缓,与收入增速下降趋同,经济带11省市恩格尔系数全部低于小康线,其中长三角的江浙沪3省市,中部的湖南和西部的云南已经由富裕转为最富裕区。
图1 2002~2017年长江经济带4省市恩格尔系数折线图
利用SPSS26.0软件2003~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长江经济带11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分类型消费数据进行ELES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3,各项数据拟合度很好,R²普遍大于0.95,故分类和模型合理。
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由表2~4分析发现:生存型消费占比最大,其次是发展型消费;明显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是农民优先满足的部分;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生存型消费的消费倾向下降幅度也减小;全流域来看生存型消费的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由第一阶段的0.358下降到0.293,表明食品、居住和衣着的消费已经开始逐渐转移到其他类型消费上了,而享受型和生存型消费在整个阶段较为波动较小;随着收入的提升,总消费倾向由第一阶段的0.64下降到0.58,符合经济学规律。
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在地区消费倾向还呈现东部和中西部分群现象。东部三省消费结构差异较小,消费结构区域稳定;与东部三省市相比,中西部八省各省收入水平仍较大差距,但除云南外,消费结构中西部省份差异较小。
上海市出现了第二阶段生存型消费倾向上升而发展型下降和三阶段享受型消费倾向下降的现象,表明在收入增长初期,发展型和享受型的基本消费得到满足,食品类消费需求由解决温饱转向高质量饮食均衡,衣着类消费由保暖转向个性化和奢侈品。随着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原本经济水平较差的云南省实现了快速发展,恩格尔系数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居民生活状况有较大的改善,云南生存型消费倾向下降幅度明显超出其他省市;较低的总消费倾向表明云南省的经济结构不均衡,经济发展存在供大于存的风险。江浙沪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生存型消费的消费倾向较低且趋于稳定,表明该地区人们生活水平质量较高;而中西部的省市表现为明显的生存型消费倾向下降和发展型消费倾向上升,表明地区整体消费结构仍处于消费升级通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连年降低,农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已经趋于稳定。中西部地区在2013年以前,由于较高的GDP增速,消费结构有较大幅度的波动,随着经济增速的平稳下降,农民生活开始由解决温饱转向高品质的生活,对生存型消费逐渐转移到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消费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表2 2003~2017年生存型消费倾向
表3 2003~2017年享受型消费倾向
目前收入仍然是制约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消费需求弹性显示3种类型的消费收入变动影响程度都较高,所以大力发展经济是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
表4 2003~2017年发展型消费倾向
随着收入提高,基本消费逐步得到满足,农民消费意愿逐渐降低,要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必须优化市场配置。一方面,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要求企业转变市场地位,由“有啥卖啥”转变为“买啥卖啥”,以提供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另一方面,增加新产品研发投入,努力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区域发展不均衡制约地区整体经济增长,同时也意味着地区经济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应该加强流域内互联互通,提升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带动能力,疏解大城市非核心功能,帮扶经济发展较差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