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引领下,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开展龙狮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为例,系统性地进行粤港澳大湾区民俗体育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提出了坚持龙狮文化弘扬传承课堂主渠道不动摇、开展龙狮文化社团建设、开展龙狮文化工作坊建设、提升龙狮文化传承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龙狮文化传承基地的展示交流能力等创新性发展举措,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创新性发展;龙狮基地
一、引言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文件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体育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在高校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和拓展传统体育进校园。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支持发展和传承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2020年12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强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是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校、《人民德育》“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示范校,先后获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强、教学资源50强、育人成效50强等荣誉称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狮”是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开展“大美广科”建设,全力冲击“双高B类校”的征程中,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引领,以弘扬传承具有岭南特色“龙狮文化”为纽带,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为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而砥砺前行。2020年10月,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龙狮文化传承基地被确定为“广东省高校第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落地,将掀开广东科学技术学院弘扬传承“龙狮文化”新篇章。
二、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龙狮项目发展现状述评
1.根植本土,营造浓厚龙狮项目氛围
学校地处南海之滨-珠海,是沿海开放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之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担当重要的角色,是“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珠海龙狮运动始于明朝中叶,起源于莲溪的红星、中心、东安等乡村,清末民初达到兴盛,已传承400余年,如今珠海斗门龙狮运动开展最为活跃,港澳龙狮文化交流频繁,基于珠海这一得天得厚的地域文化优势,为学校在粤港澳大湾区传承和发展龙狮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龙狮氛围浓厚[1]。
2.传承有序,完善龙狮运动体系
建校30年来,始终注重特色文化建设,跟随教育部龙狮运动进高校的步伐,积极开展龙狮运动,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教-演-赛”层层递进的发展体系。教:通过教学和社团活动扩大龙狮运动的习练群体,以课程为主要渠道传承龙狮运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龙狮文化氛围;“演”:龙狮展演,通过展演的形式宣传龙狮运动,提高龙狮运动的参与度,形成龙狮运动的生活习惯,扩大龙狮传承半径;“赛”,参加政府、協会组织的各项龙狮赛事,提高龙狮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优秀的龙狮运动继承人和职业人,龙狮运动体系较为完善。
3.坚持不懈,积淀龙狮项目传承经验
学校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会员单位,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示范单位,有“广科东方”大学生省级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经验。总结提炼“点-面-体”经验积淀,为龙狮基地建设提供借鉴。“点”以龙狮项目为教学和训练切入点,深根细作形成精品;“面”:展演的形式走出校门,以金湾、斗门区域面积,朔源龙狮根本,整理挖掘龙狮文化资源,活态创新龙狮运动的发展;“体”:通过龙狮赛事提高学校龙狮运动影响力,开展大湾区龙狮交流活动构建大湾区龙狮运动共同体,推进龙狮运动的传承与发展。
4.专兼结合,培植优质师资力量
学校龙狮运动通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校内专家与校外名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体育健康学院院长侯德红教授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岭南特色体育文化研究,王春光副教授、邢强副教授、张华副教授、张杰老师等在龙狮运动领域专心研习,在龙狮运动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硕果累累。校外聘请广东龙狮运动代表人物陈耀佳、郭荣谦等不定期为学校开展龙狮文化讲座,斗门醒狮传承人陈百坚聘为学校龙狮总教练。由此,师资队伍已经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优质团队。
三、开展龙狮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资源保障
1.政府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岭南文化,大力发展武术、南狮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是珠海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学校办学所在地珠海市金湾区更是在推进文体产业的同时极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使斗门醒狮、莲洲舞龙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湾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已与学校共建“金湾广科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在文化传承与体育服务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这为龙狮传承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政府支持资源。
2.行业协会指导
学校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的会员单位,积极落实龙狮项目的校园推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来自行业协会的专业指导更是为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资源支持。
3.企业参与度高
学校牵头组建的珠海市职教集团拥有数百家企业资源,其中不乏国内领军的体育、文化企业,上述企业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领域有极高的兴趣度,愿意参与到龙狮传承基地的建设中来。
4.合作学校众多
学校周边聚集了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珠海艺术职业学院、惠州体育运动学校、珠海体育运动学校、珠海市实验中学、金湾一中、红旗中学、金海岸中学、金湾一小、航空新城小学、三板小学等一批大、中、小学校,多年来学校均与其建立有广泛的教育、体育、文化合作,为该传承基地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学校资源。
5.社区推广可行
学校位于珠海西部城市核心,随着珠海双城核心战略的逐步展开,学校周边建成了众多的现代城市社区,近年来,伴随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逐步增强,相继在周边社区开展了文化大讲堂、科技体验行、龙狮、高尔夫、网球、游泳、锣鼓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社区推广与科普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建立了融洽的校群关系,为龙狮传承基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社区与群众资源,便于龙狮项目在社会受众中的普及与推广[2]。
四、开展龙狮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创新性举措
1.坚持龙狮文化弘扬传承课堂主渠道不动摇
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龙狮项目的选项课,建设龙狮文化、龙狮工艺制作、舞龙舞狮技术、龙狮传承推广、龙狮表演等模块的相应课程,每门课程学时数为36学时,构建龙狮课程体系,充分满足全校学生选课需求,确保狮舞特色课程进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
按模块编写地域特色的龙狮校本教材和数字一体化教材,解决龙狮教材重竞技轻地域特色的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编制龙狮教学读物,大胆尝试理论课程教学嵌入实践教学过程,内生教学效果,明确教学任务,创新教学理念。
2.开展龙狮文化社团建设
以学校各个二级学院为平台,以班组为单位,培植龙狮表演、道具设计、文化宣传、击鼓配乐等15-20个龙狮兴趣小组;依托兴趣小组,组建8-10个院级龙狮类俱乐部,积极开展龙狮运动实践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龙狮运动,体验龙狮文化,扩大龙狮运动受众面,普及推广龙狮运动项目。
3.开展龙狮文化工作坊建设
工作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协作联动、开放共享,建设以龙狮为主打项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平台。以传承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奋发努力、知难而上的精神;引领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凝聚合力,弘扬中国精神;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进行、服务社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与部分厚植龙狮文化传统村落开展合作。在某些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表征鲜明的村落,传统基因保存完好,同时仍存有一定数量的古民居,比较适合用来打造出个性化的乡土文化民俗模式[3]。通过龙狮文化工作坊的建设,开展更加深入的龙狮文化保护、挖掘与整理工作,为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打好基础[4]。
4.提升龙狮文化传承基地的辐射带动能力
开展龙狮历史溯源、龙狮习俗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制作龙狮套路等相关内容的優质课程资源,以龙狮艺人和传承人为主体授课和授艺;形成良好的龙狮氛围和龙狮环境,龙狮进校园、进社区,现代适用性推介和带动龙狮运动[5]。
5.强化龙狮文化传承基地的展示交流能力
结合每年传统节日,以体育艺术展示和交流活动为平台,挖掘大湾区龙狮活动的优秀案例和传统习俗,充分展示各种活动项目成果;加强大湾区校际间的交流,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社会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分享龙狮运动经验和标志性成果,加强交流合作,扩大成果示范辐射面。
参考文献
[1]姜凤云,李卓嘉,董晓琪,李世宏.新时代中国龙狮运动价值体系构建 [J]. 体育与科学,2020(4):7-12.
[2]胡昌领,王岗. 龙狮文化沿“一带一路”传播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20(2):11-15转30.
[3]谢爱良,刘忠秀.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旅游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4]李睿.龙狮文化发展三途:竞技运动、舞台展演与国族象征[J].体育与科学 ,2016(2):43-49.
[5].姚琼,张懿,马晓伟. 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在中小学传承的价值和策略——以雷州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2):97-102.
作者简介:马玉波(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学/旅游经济学.
项目简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岭南民俗体育企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GD17XTY08);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培训基地规划背景下广科长隆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编号:JG20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