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滢
【摘要】叶嘉莹一直以来都强调中国古典诗词应当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当今的诗词教学普遍存在只为应试而教学纯粹地说文解字等问题,这对学生真正理解中国古典诗词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本文将根据叶嘉莹的理念,将“兴发感动”说通过创设情境、专题整合、启发联想、反复诵读等四种方式融入到小学古诗词教学之中。
【关键词】兴发感动;小学古诗词
“兴发感动”说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运用“兴发感动”说教学也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必然趋势。目前,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也有很多,但偏重于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来研究古诗词教学的屈指可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本应该是充满乐趣并让学生陶醉其中,但大多的古诗词教学却只重视字词解释,只为应试教学,教师经常全盘托出,而忽略引导学生想象感悟和创设情境,忽略整合教学和诗词的诵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克服当下的诗教困难,通过创设情境、专题整合、启发联想、反复诵读等课堂教学形式将“兴发感动”说熟练地运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之中。
一、“兴发感动”之创设情境式教学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髓。所谓诗言志,诗传情。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皆是有感而发,以诗词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由于现在学生与当时的诗人所处时代不同,时代相隔甚远,学生可能无法领会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情境、以达到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从诗词中得到感发。
以部編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题西林壁》为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被贬汝州经过九江,与友人游观庐山后所作的总结之诗。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端的样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多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太片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在讲述这首诗时可以立于现实将情景重现,庐山至今仍是我国的著名景区,有些学生去过庐山就可以让学生回想当时身处庐山之中的情景,如没有去过的学生,也可让其回忆曾经所登过的较高的大山,自己身处大山之中的那种感觉。除了立于现实将情景重现以外,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庐山的照片以及宣传庐山的视频、动画等。总之,尽可能地将庐山之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一种视觉冲击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感受庐山的变化多姿。从而感受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在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附上对应的诗句触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明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推动学生的情绪,触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古诗词中内容的感发。
二、“兴发感动”之专题整合式教学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是立足于课堂上的课本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就近几年针对小升初考试中,凡是涉及到古诗词的考点,渐渐开始采用课内课外两首相似性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阅读考试,可见课内外诗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专题整合式教学已经是刻不容缓。而利用专题整合式的教学方式更加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平时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侧重于讲解所学之诗的诗意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拓展教学也是着重偏向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如果在教学中注重专题整合式的教学必定可以对学生理解所学之诗而锦上添花。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的拓展环节可出示一首与本节课所学的有关联的诗词,让学生鉴赏课外诗,说出异同。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评析,如,诗人的创作背景、创作的时期、诗词的风格,等等。让学生在自己的评析中来领悟两首诗的异同,进而从不同的诗中得到同样的感发。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为例。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职。在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词。这首词,上片写景,景色秀丽如画,淡雅凄美;下片抒情,触景生慨,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这首词写出了诗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教授这首词时可以出示课外诗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进行专题整合对比教学,这两首词均是苏轼所作并有相近之处。只不过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任职地方父母官,仕途失意之感其实不算太浓。《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中写道“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直接写出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感发。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居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写出了诗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让学生通过两首诗的专题整合对比教学更加深入地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更能快速地在学习诗词中得到感发。
三、“兴发感动”之启发联想式教学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以“兴发感动”为基础鼓励学生去联想,(下转第25版)(上接第24版)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诗词,从想象中得到感发。启发式联想教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普及,但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启发联想式教学也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地突破和超越。教师在教授古诗词中如果能采用启发联想式教学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泊船瓜洲》中的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写出了作者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情感,这字里行间表面上透露着思乡之情实际上也表达出了作者想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在教授这一首诗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王安石是在推行变法时不断遭到反对势力的攻击因而被迫辞官,而这首诗就是王安石在二次拜相进京时所作。学生在了解了创作背景之后对这首诗的学习,脑海里便有了一定的画面,这时,教师就该去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那个场景,想象自己就是王安石,面对此情此景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自己的期望到底是什么?让学生代入情景去想象体会当时诗人的内心世界,再回到这首诗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定的感悟,自然就明白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兴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