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
乡村要振兴首要产业兴。产业振兴在“五大振兴”中位居首位,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和衡量标准,都说明了乡村振兴最根本、最首要的就是产业振兴。我国地理人文复杂多元,乡村规模形态千差万别,推动产业振兴既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又要立足实际,坚持因村制宜、凸显优势、创新模式、融合发展。
产业振兴要因村制宜。发展产业要采取差异化策略,综合考虑乡村的规模、区位、形态、气候等条件。如,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产业发展策略,对于生态环境脆弱、规模较小、位置偏僻难行、气候条件恶劣等不适于居住和生产的乡村,应采取易地搬迁、生态移民等策略对村民进行集中安置。对于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优质农业生产区应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等产业。对于背靠城市的近郊村、临近旅游风景名胜的民族文化特色村,应优先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消费等业态。
产业振兴要凸显优势。推进产业振兴要首先分析确定乡村的发展优势或比较优势。根据地理优势、文化优势、生态优势、气候优势等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地理优势主要体现在乡村所在的地理位置,对于交通便捷、临近城市的乡村,要充分利用城市广大的消费市场,对接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发展蔬菜大棚、观光体验、亲子教育等特色产业。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可以开发民族特色工艺产品、发展文化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等产业。生态优势主要体现大自然的馈赠,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业态。气候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依托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发展适宜的品牌农业,打造具有特色的名优农产品。
产业振兴要创新模式。推进产业振兴要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方式,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推动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新基建赋能产业振兴,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私人订制农业,积极尝试“会员制”销售、农产品众筹、农业电商等农业经营新模式。创新乡村品牌推广,利用抖音、快手、淘宝等直播平台,宣传推广乡村特色产品、特色风俗文化,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关注,拓展乡村产品销售渠道。
产业振兴要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要打破产业界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和工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乡镇民营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村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发展链条。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发展农业电商、农业教学、体验观光、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对于特色名优农产品生产地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立从农产品技术研发试验、种苗培育、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延链增值。
乡村要振兴关键要聚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靠“人”来推动来实现,必须牢牢扭住“聚人”这个“金鑰匙”,加快引育“农创客”“田秀才”“土专家”等各类人才,构建完善聚人、用人、留人的体制机制,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要加快引育各类“新农人”。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艰难、长期、系统的浩大工程,涉及规划设计、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经营管理、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亟需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人才支持。既需要理论知识丰富、科研水平高超的科技人才,也需要善于经营的管理人才,同时也需要各种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致富带头人、农业创业者。聚人要靠“引”,注重从城市和发达地区引进各类人才,吸引社会资本到广大乡村投资兴业。积极鼓励当代大学生下乡锻炼,鼓励各类青年党政人才驻村锻炼,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头脑灵活、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等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力量。聚人更重要的是靠“育”,鼓励本地大学生回乡创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乡镇企业家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从本地大学生、乡土企业家、退伍军人、农业生产大户中发掘和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要加快构建完善聚人留人机制。构建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打造良好的政策激励环境,确保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要持续优化引才奖励政策,强化政策宣传,开辟稀缺引进人才“绿色通道”,打造引进人才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做好教育、社保、医疗等服务,切实解决引进人才后顾之忧。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晋升机制,树立实践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的评价标准,对 “土专家”“农创客”“田秀才”在课题申报、农业科研等领域给予更大力度支持,对投身乡村建设的青年党政人才给予更多晋升的机会,选取优秀人才到更多更重要的岗位上锻炼。
乡村要振兴必须要治村。乡村是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的空间载体,治村是兴产和聚人的重要保障。治村就要从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进行发力,加快营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宜居宜业环境。
加快乡村生态环境整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保育,持续筑牢生态屏障。加快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加快治理乡村旱厕。深入实施垃圾革命,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分类处置。深入实施能源革命,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森林破坏和秸秆焚烧。持续改善乡村卫生居住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和移风易俗行动,加大法制宣传、科学宣传、文化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切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大力繁荣兴村文化事业,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快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创作,培育乡村文化工作队伍。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掘培育乡村文化产业。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创新乡村党组织设置,探索在新型农村社区、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龙头企业中建设一批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的服务范围。要充分发挥村书记的关键带头作用,遴选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党员干部担当“领头羊”,积极引导一批青年大学生党员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积极提升乡村群众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引导乡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并行”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总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以兴产为核心动力,聚人为关键手段,治村为重要保障,让农业成为有价值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业宜居的乐园,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