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丝绸之路上的仿开元通宝铸币

2021-05-14 12:19胡琦朱安祥
中国收藏 2021年5期
关键词:铜币钱币大唐

胡琦 朱安祥

一百多年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后经学者不断补充,至今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如众所知,古代欧亚大陆之间贸易交往的主要商道就是丝绸之路,这条商道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商业文化的往来,还对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随着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史学界和收藏界逐步对丝绸之路文化开始重视起来,尤其在钱币收藏圈更是刮起了一股不小的“丝路收藏”风。

中国的钱币文化延续数千年,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国的货币制度与文化内涵就开始向西传播,沿着丝绸之路与西方货币产生了碰撞,著名的“和田马钱”就是丝绸之路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产物。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西域诸国开始主动靠拢,他们沿着丝绸之路,尝试与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唐代通行的货币是开元通宝,为了方便兑换,西域诸国曾以此为蓝本,仿造开元通宝的样式铸造钱币,但是由于存世量极其稀少,后世鲜有关注。本文以此作为阐述对象,重点介绍丝绸之路上的仿开元通宝铸币。

图1 5世纪后,康国出现的正面为统治者像,背面为撒马尔罕城徽的铜币。

粟特仿铸开元通宝

唐太宗李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之后就开始积极对外开疆拓土。631年,大唐击败东突厥汗国,东突厥汗王带领其族人投降,657年灭西突厥汗国,后陆续征服龟兹国、高昌国和吐谷浑,多次大破高句丽。658年,撒马尔罕城主拂呼缦(Va rk hu m a n)率其他粟特九国领袖臣服唐朝,将粟特地区列国的宗主权转归大唐,并由唐政府在粟特地区设立羁縻州府,将管辖权划归“康居都督府”,归于安西大都护府治下。

撒马尔罕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后作为康国首都。由于该地正处于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波斯交界处,使当地成为沟通东西方货物的交易地,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城市之一。正因如此,在中亚的粟特诸国中,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康国最为繁荣,粟特诸国都臣服于康国。根据记载,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康国人高鼻深目而且大多从事商业贸易,男童从5岁起就要开始学习经商。该地出产马、驴、骡、犎牛、黄金、松香、葡萄酒等。

图2 撒马尔罕发行的带有“开元通宝”铭文铜币

该地区造币历史可以追溯到2世纪粟特发行的小银币。5世纪后,随着粟特各个国家与城邦的自治权增大,康国出现了一种正面为统治者像、背面为撒马尔罕城徽的铜币(图1)。撒马尔罕城徽为一状符号,这一符号一直延续到了7世纪的撒马尔罕开元上。

撒马尔罕开元铜币正面与开元通宝一样(图2),为“开元通宝”四个汉字铭文,制造方式使用中国的范铸方式而非中亚原有的打制方式。整体形制规范,背面方孔一侧是一个城徽符号,但与5世纪末的符号有一定差异,中央的圆形消失,形成类似希腊字母“γ”样式的徽记,在这个符号对称的另一侧有粟特铭文“βγy”,直译为“天”或“神”,在粟特钱币中一般译为“ 统治者”,指的很可能是唐皇“ 天可汗”。撒马尔罕开元的版式较多,但总体存世量较少,大多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参照博物馆出土记录与国内外藏家提供的图片,其版别与初唐开元的分辨方式很像,通过看正面“元”字第一划的长短,第二划是左挑还是无挑,背面粟特文和族徽相对面文旋转的角度又可以分为四种,有的带有圆点炉记。虽然版式较多,但总体来说,撒马尔罕开元比较罕见。

康国的撒马尔罕城是粟特的东部中心,与之相对的西部中心正是安国的布哈拉城,两城之间有条泽拉夫善河,《隋书》中称之为“那密水”,古称“粟特河”,粟特文化就发源于此。布哈拉同样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虽然历史记载不及撒马尔罕详细,但这里有两个人物在中国比较有名——安禄山和阿凡提。

图3 布哈拉发行的带有“开元通宝”铭文铜币

布哈拉铸币历史相比撒马尔罕要更加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始仿制希腊化四德拉克马银币。与撒马尔罕相似,在粟特文化兴起后开始自铸货币,而在臣服于大唐后铸造了“开元通宝”面文的方孔铜币(图3)。

安国布哈拉所铸开元通宝正面同样是“开元通宝”四个汉字铭文,背面方孔一侧是一个布哈拉城的徽记。与撒马尔罕开元的区别是,布哈拉的徽记呈凸起状,往往高于钱币外廓。其版别也极为复杂,背面徽记位于穿上下左右,徽记笔画的粗细,偶有“通”字上有炉记的情况。这种相比撒马尔罕开元要常见一些,但总体上也比较稀有。

除了明确面文为“开元通宝”的钱币外,还有一些是保留开元通宝中“元”字,与粟特文组合形成的方孔钱币。

圖4 安国布哈拉元字钱铜币

布哈拉开元通宝在短暂铸行了几十年后,开始出现一种被称为“布哈拉元字钱”的铜币(图4)。这种方孔铜币与布哈拉开元一脉相承,正面上方为布哈拉城徽记,两侧为粟特文,下方汉文“元”字。背面上方“十”字。但铸造相对不规则,重量较轻,与纯粟特文铜币相似。版式相对较少,只分背面无徽记、十字徽记、双十字徽记以及满穿版。学界现在对这几种粟特文方孔的断代不甚清晰,但与以上两种粟特开元基本都处于7世纪中下叶是毋庸置疑的。

这种简写,仅留下一个元字的货币也是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常说的西域“元”字钱却不在此列,因为“元”字钱的铸造是来源于8至9世纪安西都护府铸造的“大历元宝”,而非开元通宝。

七河地区仿制的开元通宝

七河地区大致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全境以及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因为有七条河流都汇聚在巴尔喀什湖而得名。该地区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中亚河中以东,以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七河地区自公元前起历经塞人、月氏、乌孙、柔然统治,直到隋代被西突厥汗国占领。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法师曾在素叶水城(即碎叶城)面见西突厥统叶护。657年,大唐派苏定方等人征讨西域,平定了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同时灭亡西突厥汗国。679年,唐高宗派遣王方翼等人在此地修筑碎叶城。碎叶城的建立,成为中国历代以来在西北地区所设最远的一座城市。在此之后,七河地区开始仿铸“开元通宝”的铜币(图5)。

图5 七河地区仿铸的“开元通宝”铜币

这种西域开元相较于中原的开元通宝,比较直观的判断标准就是其穿口。虽然铸造了凸起的方形内廓,但修穿方式与中原不同,最终穿口为圆形。所以这种“七河开元”也被俗称为“圆穿开元”,新疆曾经出土过这种钱币,因其独特的材质和穿口又被收藏者称之为“新疆开元”。正面“开元通宝”四字的字体变化不大,其版式主要以形制差异分为四种:光背、合背、广穿和狭穿。该地在作为唐直属领土期间一直铸造这种货币,存世量相对较多。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唐册封统率该地的阿史那斛瑟罗因属下乌质勒叛乱,逃往大唐,乌勒质则占领原属阿史那斛瑟罗的土地,在此地建立突骑施汗国。699年,乌质勒为向大唐表忠心,派遣他的儿子去大唐。708年,乌质勒受封为西河郡王,但大唐的使者还没有到,他就去世了。其子娑葛继位,三年后在帮助唐攻打东突厥时战死。之后的突骑施汗国发生内乱,紧随其后的是后突厥的默啜可汗入侵突骑施汗国。

因突骑施的大将苏禄平日和善勤俭,非常受到部下爱戴。他为反抗入侵,开始统率突骑施汗国,于716年杀掉突厥的默啜可汗,后名义上归附唐朝,自立为可汗。因为其政治和军事素养开始引起唐帝国、突厥和吐蕃方面的关注。718年,苏禄攻陷了唐朝的碎叶城,虽然其行为冒犯了大唐,但为了拉拢苏禄抵抗日益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朝廷派出使者于7 19年赶赴碎叶城,将碎叶城让于突骑施汗国,并封苏禄为毗伽忠顺可汗,这之后七河开元彻底停铸,改铸造突骑施方孔钱币。

突骑施元字钱

突骑施可汗苏禄在攻下西突厥故地时,上述七河地区模仿“开元通宝”铸行方孔铜币也有几十年了,所以突骑施方孔铜币只是为了一种对名义上统治权的强调。

这种突骑施方孔铜币的正面是为粟特文铭文“βγу t w r k y ?γγn p n y”译作“圣天突骑施可汗钱”,背有弓形纹饰,占背面的二分之一。其中间部分又与内廓相连,这个标识实际上是一个古突厥字母(通称突厥如尼文),读作?t,意为马,是突骑施汗国的族徽(图6)。

图6 带有突骑施族徽的方孔铜币

“突骑施元字钱”(图7)则在形制上与上述突骑施钱币基本一致。这种钱币发行于苏禄儿子之手。上文提到苏禄受到东突厥、吐蕃和大唐的重视,于是东突厥和吐蕃先后与他联姻。722年,唐玄宗册封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的女儿为交河公主,并将她嫁给了苏禄。突骑施和唐的关系此时达到顶峰。苏禄为表示对这三个地区的重视,将这三位和亲而来的女子都册封为可敦(皇后),三人不分高下,三人之子也同样册封为叶护。

图7 突骑施元字钱

出自苏禄儿子之手的“ 突骑施元字钱”正面为粟特语铭文:“ x w t wx s w t w y p n y”,译作“瓦赫苏塔夫钱”,背面同样是“ 弓”形族徽,此外在钱币背面增加了两个铭文,一个是突厥如尼文“P i”,另一个是汉字“元”,这个“元”字的位置显然是开元通宝钱正面四字中下边的元字。当然对这种钱币的具体发行者,学界尚有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属于苏禄之前的乌勒质和其子时期发行,但参照另外两种形制类似,铭文为“圣天突骑施可汗钱”的方孔铜币(图8),仅仅是将“元”字替换为粟特文“n k w”和“mγ”,而这两种很可能出自苏禄另外两位儿子之手。所以这种货币发行于苏禄之子的说法更为可信。“突骑施元字钱”的版式上主要分粗字、细字和大字元三种,铸造时间较短,相比普通突骑施要罕见一些。

圖8 圣天突骑施可汗钱

“突骑施元字钱”大致停铸于突骑施内战前后。突骑施人内部类似突厥分蓝突厥和黑突厥一样有黄姓和黑姓之分,创立者乌质勒出身于黄姓,源自古月氏人,须发皆黄。而苏禄则出身于黑姓突骑施,属于蒙古利亚人种,黑发黑眼睛。因为二者来源不同,体质特征差异明显,在统治权上不断争斗。终于在738年突骑施内黄姓一方的莫贺达干杀掉苏禄可汗,而黑姓都摩度拥立苏禄可汗之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突骑施内战爆发。

因734年苏禄攻打大唐的拨换城与大唐交恶,所以大唐支持黄姓莫贺达干一方。739年在擒获吐火仙可汗后唐朝以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和莫贺达干为突骑施可汗遥控西突厥故地,但莫贺达干不服阿史那昕,于742年在俱兰城杀阿史那昕,这一举动结束了唐朝以较为汉化的阿史那集团为西突厥傀儡可汗的惯例,虽然天宝三年(744年)大唐河西节度使讨伐莫贺达干并将他斩杀,但此后大唐只立突骑施为可汗,丧失了对突骑施的控制。

西域方孔铜币的延续与消失

天宝九年(750年),唐将高仙芝违背诺言攻破石国和突骑施。石国王子遂向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阿拉伯帝国求援。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阿拔斯帝国,导致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大唐边界,最终于在怛罗斯与阿拉伯军队遭遇,唐军战败。怛罗斯之战后,虽然大唐在西域以及中亚仍保有名义上的统治权,但四年后的“安史之乱”使整个唐帝国陷入长达几十年的严重内耗中,渐渐无力经略西域,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日渐名存实亡。790年以后,唐朝彻底失去西域。

虽然唐朝势力退却于中亚,但是以方孔铜币此为载体的中华文化之辐射却并未完全消失。766年,铁勒人诸部之一的葛逻禄取代突骑施,逐渐占领西突厥故地,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碎叶城和怛逻斯城。在葛逻禄人的铸币历史中,只铸造有几种面文带有“阿尔斯兰”铭文的方孔铜币(图9)。而被葛逻禄灭亡的突骑施汗国所剩的残部——托古斯部也保有铸造方孔钱币的习惯。

圖9 葛逻禄人所铸面文带有“阿尔斯兰”铭文的方孔铜币

图10 回鹘人铸造的单面回鹘文的方孔铜币

8世纪末与帮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回鹘人进军西域,在北庭、龟兹、拔汗那城击败葛逻禄,他们铸造了唯一带有回鹘文的方孔铜币(图10)。公元840年回鹘灭国,回鹘人沿着不同的迁徙路线,一部分迁入大唐与汉人融合;一部分自立西州回鹘,最终演变为今天的维吾尔族。而一些西迁的回鹘人融入葛逻禄人,并最终和葛逻禄人一同建立强大的喀喇汗王朝,此后七河流域的葛逻禄人活动区域成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区,在10世纪铸造了“黑汗方孔铜币”之后,西域方孔铜币才正式消失。(注:本文作者来自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铜币钱币大唐
访襄阳大唐影视城
Sun Yat-sen Numismatic Museum, Hangzhou
西安大唐不夜城灯光璀璨
左脑风暴
小品中的数学问题
王戎·随波
阿凡提分饭钱
遭遇大唐
钱币保存各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