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服务可持续发展思考

2021-05-14 07:03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院校

汪 蓄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现今,“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词汇相继出现,人类社会迎来了新一轮变革,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各个传统行业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互联网+”理念在国内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董事长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工具”,并将“互联网+”列入该次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主题。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自此,“互联网+”开始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互联网+”可以称作“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进行全面融合,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广泛应用于传统行业。

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服务机构,在资源储备方面应与时俱进,其原本具有的社会教育和人才培养职能、知识储备与文化遗产保存职能、娱乐职能等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互联网+”概念已经在图书馆业界被众多图情专家作为研究焦点,把其作为服务和管理升级的一种新技术手段。

高职院校图书馆因其教育模式的不同,在馆藏与服务上有其独特性,这是与本科院校图书馆的不同之处,但因为种种原因,现阶段主要还是借鉴和套用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模式来建设。

1 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解析

1.1 传统服务模式

在读者固有的概念中,图书馆是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书储备的地方,通过图书馆可以进行流通借阅来获取文献知识,通过电子阅览室免费上网来查询一些资料,同时,图书馆会定期安排一些可供读者陶冶情操的文化知识讲座,音乐鉴赏等公共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多为仿照普通高校图书馆的模式来开展读者服务,因近几年高职院校招生量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生均比,图书馆大量采购纸质图书,至于期刊、报纸年均采购种类变化不大。这样能够满足学生日常的借阅需求。除了借阅,学生进入图书馆主要的目的就是免费上网或者自习,而必备的电子阅览室在高校主要是为满足学生完成专业任务和需要上交给学校资料的需要而存在。至于电子资源储备方面,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有相当一部分只采购了一两种资源,比如中国知网CNKI,种类比较单一,因教师从事学术研究也比较依赖CNKI。因此成了必须采购的平台,以上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学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的基本文献资源保障,且各个服务之间缺乏联系,并没有形成服务体系。

1.2 数字图书馆模式

现今,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读者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读者更愿意使用电子图书进行阅读,包括有声读物、视频、音频等,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这种方式已逐渐成为学生的首选。教师读者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也基本上使用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渠道来方便快捷的获取数据和文献资料。另一方面,纸质图书年借阅量和年人均借阅量都呈现了逐年递减趋势,而且随着资源的数字化,成立了NSTL、Calis、Talis,用于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读者的一部分需求。

一些图书馆提供了自助借还设备和24h自助借还机,以及提供给读者进行24h休息的区域,同时采取了延长借阅时间、增加借阅图书数量和网上续借图书等一系列措施,但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行业内的渗透,纸质资源的借阅量下降趋势仍然无法阻止,这促使图书馆迎来了智慧图书馆时代,图书馆2.0、泛在图书馆等概念引入行业中得到不断的发展,衍生出诸多研究与相关产品。

通过超星发现系统,以“互联网+高校图书馆”为关键词的研究兴起于1999年,近年来研究成果逐年上升,不断深入。通过检索发现,至2020年4月底,通过中国知网CNKI平台,以“互联网+”和“高校图书馆”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的文献总量748篇,如以“高职图书馆”作为关键词,近五年的文献仅有31篇,可以说有价值的研究并不多。不少学者从“互联网+”图书馆的顶层设计、构建、信息服务、馆员培养、信息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如张兴旺,等进行“互联网+”图书馆的顶层设计研究过程中认为:①逐步完善应用集成、知识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和信息建设工作;②提倡采用多种举措提升图书馆智慧服务水平,使信息资源价值最大化。韩翠峰,等探索“互联网+”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发展模式,提出图书馆应向数据管理服务中心、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融合型图书馆发展。鲍静,等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探究,提出淘宝式、新媒体式、嵌入式、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4种创新服务策略。

“互联网+”行业,意味着行业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变革,以上为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当前各大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服务主要是线上采购的平台与电子阅读触摸屏,有的馆还提供VR眼镜体验与机器人服务,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做到了网络全覆盖,其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App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均24h在线,慕课与培训逐步转为在线,但是受政策与制度、资金、设备、人员、场地等原本存在的劣势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速度仍然缓慢。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资金与人员方面体现出来的劣势尤为明显,在有限的人员数量与资金条件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开展数字服务就成了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图书馆现有1个网站,1套图书系统以及两个微信公众号来对读者开展宣传与图书借阅服务,其现有免费使用的资源产品19个,试用产品多达39个,馆内现有超星品牌瀑布流屏12台,歌德机4台,中文在线品牌电子阅读屏1台,五车品牌电子阅读屏2台,博看品牌报刊阅读机1台,以及102册单机可阅读版的外文电子航海资料。上述设备配套电子阅读物近5万,与其他媒体渠道一起,皆可作为数字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各部分之间并未形成紧密的联系。因此,图书馆需要在提供的服务模式上推陈出新,天津地区,像南开大学图书馆提供了读者体验区,体验区以平板、亚马逊电子阅读器、幽谷朗读亭等设备组成,其实包括现在的3D投影,照片墙,大数据显示、VR眼镜等产品更多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体验方式,像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了24h无人图书馆,读者可以在阅读后有充分的休息空间,还有的图书馆提供了云课堂,慕课等线上课程服务。以上院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更侧重读者的体验方式,算是在数字服务领域的一种尝试,但是,这些尝试都是基于当前市场与技术情况来决定的,并不是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图书馆建设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满足用户需求,建立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革新,图书馆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其发展模式有以下潜在方向:①图书馆员可由过去的对外有人值守变为无人值守,或由机器替代人力,读者到馆后自助使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②图书馆通过社交媒体,可使服务模式由面对面逐步转变为在线形式,其场馆使用可由实体场馆变为虚拟现实体验。

2 利用用户画像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数字图书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但是以目前读者使用图书馆的习惯来看,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混合图书馆会更容易让读者接受,这种形态会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图2 各层之间的递进关系

图书馆越来越重视智能化、个性化发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从而凸显各馆特色。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其受众读者群体为教师和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学院建设目的与读者需求有时是相悖的。因此就需要按照读者的专业、使用信息的需求、习惯建立读者偏好模型,就用户角度而言,要以协调过滤技术、内容推荐技术、内联规则为基础建立模型,并描绘实现框架,注重实用性、个性化。在具体实施时,通过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提取和分析读者个性特征等基础数据,需要通过分析图书特征和用户特征的相似性,建立一个拥有智慧化功能的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使用Mysql建立数据库,按照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执行层的分层原则,设计具备统一检索功能,并通过大数据算法提取读者借阅记录、使用频次以及诸如调查问卷数据等其他渠道获取的读者数据,进行联合分析读者偏好,使用个性化推荐功能对馆藏信息进行推送,例如通过嵌入式学科服务,利用社交网络手段有针对性的推送馆藏信息至教师读者移动端。

3 数字服务形式的分析与思考

天津地区本科图书馆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为代表,高职院校以职业大学为代表,这几所院校开展的数字服务多种形式。以职业大学为例,网站目前已经无法满足当下读者服务的需求,以微信及周边社交网络产品为代表的微服务已经兴起。

3.1 移动图书馆

腾讯公司的微信作为现今主要的社交工具,其公众号、小程序已经作为各大单位主要的宣传渠道,微信小程序可以替代App的一些功能。天津职业大学的微信公众号与小程序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天津职业大学公众号情况

从图3可以看到,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对接了图书系统,其微信公众号主要用于信息宣传,而天津职业大学并未开通图书馆App。

其他形式的App如超星学习通,为合作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可以自定义的页面程序,通过邀请码进行切换访问。各大高校图书馆通过模块定制开展特色服务,省去了单独开发App带来的麻烦,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展示模块大多是超星的功能。

图4 超星学习通图书馆定制界面

3.2 读者体验区与阅读共享空间

除了线上服务形式,高校图书馆利用空间进行定制开发,建设了读者体验区与共享空间来提升服务质量,体验区一般为开放区域,包含朗读亭,电子阅读屏,Kindle电子书,平板PAD,检索计算机,VR眼镜、3D投影、自助一体打印机等先进设备,通过体验设备与定制系统畅游图书馆资源。个别馆使用了智能机器人来吸引读者,读者可以通过语音检索来查询馆藏资源,也可通过与机器人的简单互动由机器人引导至体验区进行各种资源的体验。

阅读共享空间一般是相对封闭、安静的空间,通过打造信息共享空间,读者可在其中体验数字阅读带来的乐趣,还可以开展研讨培训、交流互动等,满足读者对资源、空间和服务的一体化需求。例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打造了24h无人值守图书馆,读者阅读疲倦后可在其中过夜。

3.3 图书馆综合服务模式

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目前,上述功能除体验区的多种设备外,图书馆已经发展成为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学习通定制界面、研究空间、体验区为一体的多种服务模式。

图书馆在资源服务上已经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如何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学习通把所需要的功能全部集成,且相互间建立联系;如何通过一种方式把所有服务与资源进行整合;如何通过有效推广最大化的使读者使用这些服务等等,都是海运图书馆人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世界,我国及时做好防疫工作,控制住了疫情,但疫情后期的影响也比较大,特别是对服务业的影响比较深远,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图书馆工作也由此发生了变化。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了控制读者进馆量,使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交叉传播,占座系统上线,座位只提供了1/6,但读者量并未因此减少1/6,由此带来的影响直接导致体验区设备使用量几乎为0,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读者体验区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各种个性化的体验给读者带来了感官盛宴,但最终结果是一些设备,如VR体验、3D投影更多的是噱头大于实际意义。因此,通过读者体验区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效果只是暂时的,笔者认为,需要突破场地、场景的限制来最大化满足读者的需求,一味地增加设备来扩大读者体验区的方法不可取,既浪费了资金,又浪费了空间。

图5 微信公众号、智能客服、小程序、学习通

图6 读者体验区、定制研究空间与微课室

上文提到的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其原理有一部分类似现今手机的模式,手机用户在使用设备时,一些经常查询的信息模块,使用习惯,都会通过NPU神经网络进行获取并运算,再进行智能设置与信息推送,照相也会进行智能对焦与修图。因此,图书馆急需一个平台,联通手机端与PC端把读者需要的信息进行智能推送。这个平台也可以是虚拟图书馆,例如上海机电图书馆为读者开通的虚拟三维图书馆,通过把图书馆整体建筑进行三维建模,模拟读者进入图书馆后进行的各种体验,非常生动形象,比较适合新生入馆教育,比VR体验效果更逼真。

图7 上海机电学院图书馆虚拟图书馆

3.3.1 智能分组。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以提供慕课服务来转型传统图书馆模式。在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以及虚拟技术后,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可以把提供的智慧化服务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运行下去,智慧化服务模式构建过程中,面对大量的读者数据,需要一定量的存储空间有针对性地建立读者动态档案,在这一过程中,利用经常使用的关联规划方法包括Apriori算法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升的FP-Growth算法,对借助物联网技术提取到的读者数据按相同习惯分组,通过社交网络进行互动,及时获取读者反馈意见。

3.3.2 物理与虚拟互联。“互联网+”在整个社会之中就好比是一架桥梁,将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在知识服务平台上,各种资源之间由于来源渠道不同本身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通过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互联,有效挖掘馆藏所有可用资源。一方面利用现有采购资源通过本地服务器解密后进行集中存储,另一方面通过采购或特殊技术手段打通各格式资源间的接口授权限制,形成平台统一检索,最后联合已自建资源与采集的图书、期刊等信息,通过格式转换存储到平台后台,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这样便可为读者提供智慧化个性推荐与阅读服务。

4 结束语

图书馆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主要的作用是如何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手段,全面的资源及安静的阅读环境,而非娱乐场所。图书馆为应对社会变化带来的冲击所作出的转型,也更应该基于以上原则来进行变革,由于空间、时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随时随地可查询到自己想获取的资源,除此以外的其他服务可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提升读者到馆率。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更多是需要在资源服务上进行转型,数字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数字资源服务,数字资源服务的不断转型为图书馆可持续化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猜你喜欢
互联网+图书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