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背斜龙马溪组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期次解析

2021-05-14 07:35万远飞秦启荣吴建发赵圣贤季春海范存辉
特种油气藏 2021年1期
关键词:共轭龙马长宁

万远飞,秦启荣,范 宇,吴建发,赵圣贤,季春海,范存辉

(1.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2.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500;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6)

0 引言

川南长宁地区为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针对该区域构造演化对油气富集与运移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杨武年[1]采用遥感图像分层解析法,对川南宏观构造及有关横张大裂缝系统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力学方法,探讨了该区构造组合的空间格局及控矿(油气)规律;唐鑫[2]通过实验测试、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生烃—成藏或破坏的时空匹配关系进行研究,阐述了构造演化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黄金亮等[3]从多个方面对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条件进行分析,认为长宁-珙县地区为勘探开发有利区,裂缝发育程度为页岩气保存条件的主控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复杂构造条件下页岩气成藏模式的研究还不够成熟,裂缝发育特征及期次对页岩气富集成藏的具体作用还不明确[4-7]。该文通过对川南长宁背斜两翼出露的龙马溪组裂缝进行观测与统计,对原始裂缝数据进行处理并制作走向玫瑰花图,配合野外裂缝的交切、组合关系,对裂缝分期配套;并运用赤平投影、受力反演、构造行迹等多种构造解析手段,研究裂缝特征、期次与构造应力场演化的关系,以期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构造上位于川南低陡褶皱带与娄山褶皱带间的过渡区(图1),川南地区构造边界由3条主要断裂带交错衔接成三角形, 构造行迹完全受三角形边界控制[8-9]。长宁背斜属于该区域次级构造单元,背斜轴向为NWW—SEE,向西延伸至高县以南,向东到叙永地区,北翼及东端陡,南翼及西端缓。背斜内次级褶皱和断裂发育,根据构造走向主要有北东、北西和近东西3个方向,不同构造形迹之间相互限制、叠加,形成多高点、多断裂、多鼻状构造等特点。

图1 研究区构造Fig.1 The structure of study area

研究区出露地层较全,从背斜核部至两翼,除缺失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外,震旦系—白垩系地层均有出露,各地层无明显角度不整合。目的层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出露于背斜两翼,沉积期主要处于深水陆棚环境。其中,龙11亚段为主要开发层系,沉积环境为外陆棚亚相富有机质粉砂质泥棚及硅质泥棚微相,优质页岩厚度为20~30 m,资源勘探潜力巨大[10-11]。

2 裂缝发育特征

研究区龙马溪组地层出露良好,在长宁背斜两翼及转折端设置了狮子滩、双河、梅硐、油房头、虾子田、岩沙田、大坪上及楠竹林8个观测点,对野外露头裂缝进行观测,最终得到264组有效裂缝产状数据。

2.1 裂缝类型

根据野外露头观测,研究区裂缝包括构造成因的剪切缝、张性缝等。剪切缝发育程度最高,包括与岩层面垂直(75~90°)或高角度(45~75°)相交的平面剪切缝(图2a—c,图中裂缝产状表示为走向、倾角,下文同)以及低角度(15~45°)相交的剖面剪切缝(图2d)。平面剪切缝在野外各观测点均有广泛发育,以多期“X”型共轭剪切为特征,缝面平直光滑,延伸距离远,常切穿岩层,与岩层面近于垂直相交,在部分观测点可见阶梯状排列;剖面剪切缝发育程度较低,裂缝面平直,擦痕明显,延伸距离不定,与岩层斜交;张性缝仅在背斜核部少量发育,产状不稳定,延伸短,由于受到强烈的风化剥蚀,露头观测难度大。

图2 野外露头构造裂缝类型及发育特征Fig.2 The type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fractures of field outcrop

2.2 裂缝发育程度

研究区野外观测到的裂缝长度、开度、密度、倾角及充填情况等不尽相同。野外裂缝长度主要为1.0~2.0 m,其次为0.5~1.0 m,平均长度为1.2 m,背斜北翼的观测点裂缝发育程度更高,裂缝倾角大、缝面宽。以双河观测点为例,倾角大于45°的高角度裂缝占总裂缝数的65%,低角度裂缝仅占20%;裂缝发育线密度为3.0~8.0条/m,平均为5.0条/m;不同方向上裂缝开度不均,与背斜轴向近平行的裂缝开度较大,为0.2~0.3 cm,部分可达0.5 cm以上。相对而言,背斜南翼裂缝发育程度较低,倾角偏小,低角度缝约占32%,裂缝延伸长度主要在1.0 m以内,开度集中在0.1~0.2 cm,平均裂缝发育线密度为3.8条/m。野外观测到的裂缝多被充填,根据充填程度可将裂缝划分为全充填、半充填和未充填缝,其中,全充填缝和半充填缝占总数的75%左右,充填物包括方解石、泥质及少量黄铁矿。

2.3 裂缝优势方位

为了使应力分析的结果更加可靠,需以地层产状为基准对野外平面剪切缝产状数据进行复平,利用专业复平软件将现今裂缝产状恢复至地层褶皱变形之前。由复平后的产状数据可知(表1):研究区平面剪切缝优势方位主要为近EW、NW及NEE向,其次为NNE、NNW、NE向,剖面剪切缝优势方位为NWW、NW、NE向,以NE向最为发育。

表1 剪切缝产状统计表(经产状复平)Table 1 The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occurrence of shear fractures(after leveling)

3 裂缝配套与分期

裂缝是长期多次构造运动的产物,为了研究区域构造变形史和古构造应力场,需进行裂缝的配套与分期[12-13]。配套是将一定区域不同时期形成的裂缝加以区分,分期是将一定构造期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组裂缝组合在一起,再根据不同期次裂缝间的交切限制关系即可判断形成顺序。

裂缝配套的依据主要是共轭剪切缝的组合关系,以及裂缝发育的总体特征及其与有关地质构造的关系[14-15]。利用赤平投影软件、Dips软件等,将复平后的裂缝产状数据制成玫瑰花图(图3a、b)与裂缝等密度图(图3c、d)。将同一应力场下形成的裂缝分配为一套,研究区野外露头裂缝共可分配为3套:第1套为NNW、NE向平面共轭剪切与NWW向剖面剪切缝,该套剪切缝在区内发育程度较低,裂缝以方解石全充填为主;第2套为近EW、NW向平面共轭剪切缝与NE向剖面剪切缝,该套剪切缝发育线密度大,产状近直立,充填程度高,充填物以方解石为主,其次为泥质、黄铁矿等;第3套为NNE、NEE向平面共轭剪切缝和NW向剖面剪切 缝,该套剪切缝充填程度低,仅见少量方解石充填。

图3 裂缝走向玫瑰花图与裂缝等密图Fig.3 The rose diagram of fracture strike and contour diagram of fractures

裂缝分期最主要的依据是裂缝之间的交切关系,包括错开、限制、互切等,其次可以利用与裂缝有关的地质体提供佐证[4,12]。由图 2a可知:NW(323°、78°)向平面缝向下延伸被 NNW(345°、76°)向与NE向(42°、81°)平面共轭剪切缝所限制,说明NW向平面剪切缝形成时间晚于NNW和NE向平面剪切缝。由图2b可知:SSW向(193°、75°)与NEE 向(71°、82°)共轭剪切缝切穿近 EW 向(94°、75°)平面剪切缝,而近 EW 向与 SE 向(143°、72°)为平面共轭剪切缝,说明SSW(NNE)与NEE向平面剪切缝在近EW与NW(SE)向裂缝之后形成。

4 裂缝发育期次分析

构造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是裂缝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据库伦破裂准则,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的锐夹角平分线指示最大主应力方向,剖面剪切缝的垂直方向指示最大主应力方向[16-17]。因此,根据现今野外观测裂缝复平后的分期配套情况,利用构造反演技术,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就能确定产生裂缝的构造运动的期次及应力方向,进而确定裂缝形成时期与演化模式。

4.1 构造反演受力分析

在上述裂缝分期配套的基础上,将处理过的裂缝产状数据利用strgraphprj软件制成构造反演受力分析图(图4),分析形成裂缝的应力方向。结合图3、4,研究区构造裂缝的形成与演化受到3期不同方向的应力(σ1为最大主应力,MPa;σ2为中间主应力,MPa;σ3为最小主应力,MPa)作用:①受近SN向构造挤压应力作用,形成NNW、NE向平面剪切缝及少量NWW向剖面剪切缝;②受NW向构造挤压应力作用,发育近EW、NW向平面剪切缝及少量NE向剖面剪切缝;③由NE向构造挤压应力产生NNE、NEE向平面剪切缝及少量NW向剖面剪切缝。3期不同应力方向的构造运动经过先后叠加改造,最终形成现今露头裂缝的交切特征。

4.2 构造行迹分析

区域构造运动不仅反映在裂缝的交切关系上,褶皱形态特征同样可指示构造运动的叠加特征[18-19]。纵观研究区及周边地质构造,长宁背斜、象鼻场向斜、长垣坝背斜等均为近EW向构造体系,而长宁背斜轴部向西偏转为NE向,向东偏转为NW向,具有明显的多期次、多方向构造叠加特征(图5a)。符江向斜向西南延伸受罗场向斜限制(图5b),形态发生扭转,二者斜接复合呈“人”字形,罗场向斜受切割程度较轻,符江向斜与长宁背斜西端相连,同属NE向构造,应为近EW向构造之后形成[20-22]。

图5 长宁地区褶皱叠置关系Fig.5 The fold superimposition relation in Changning

区域地质调查显示,早二叠世末,受东吴运动影响,中、上扬子台地发生广泛隆升与剥蚀,川南地区上升为陆。侏罗纪以来,扬子板块整体构造格局由拉张环境变为挤压环境,黔中古隆起向北不断扩张,同时,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基底的阻挡,至燕山运动晚期,在强大的近SN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经“四川运动”最终使东西向构造体系定型,由此形成了长宁背斜等长轴背斜的雏形。喜山运动以来,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使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海相沉积期结束,剧烈的隆升对四川盆地形成NW—SE向联合挤压作用,长宁背斜西端被严重改造变形,符江向斜形态扭转与罗场向斜斜接复合,大量近EW向和NW向平面剪切缝以及NE向剖面剪切缝在此阶段形成。喜山运动中期,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闭合的影响,大巴山、雪峰山及川中刚性基底共同作用,对研究区产生NE—SW向挤压作用,长宁背斜东段轴部向西南偏转,这一阶段发育的部分NW向断裂将先期形成的NE向断裂错开,形成了现今部分NE向与NW向断裂共轭的形态。

综上研究可知,长宁背斜龙马溪组沉积后从开始发生产状变化至今,共受到至少3期构造运动的影响。

5 结论

(1)长宁背斜龙马溪组页岩露头裂缝较为发育,以构造成因的高角度平面共轭剪切缝和剖面剪切缝为主,平面剪切缝发育优势方位包括近EW、NW、NEE、NNE、NNW、NE 向,剖面剪切缝发育优势方位为NWW、NW、NE向。

(2)长宁背斜龙马溪组裂缝形成于3个期次,第1期为燕山运动中—晚期,研究区受到近SN向应力挤压作用,发育NNW、NE向平面剪切缝和近EW向剖面剪切缝;第2期为燕山运动末期—喜山运动早期,研究区受NW向挤压应力作用,发育NW、近EW向平面剪切缝和NE向剖面剪切缝;第3期为喜山运动中期至现今,研究区受NE向应力挤压,发育近SN、NEE向平面剪切缝和NW向剖面剪切缝。

猜你喜欢
共轭龙马长宁
凸转子定点共轭的极限轮廓构造及轻量化分析
龙马春风、忠义千秋
“龙马”巡游
罗茨转子具有节弦高内共轭段的高能轮廓构造
赞长宁地震台
判断电解质水溶液酸碱性的简单模型
N—遍历敏感依赖性在拓扑共轭下的保持
娘子好生猛
“一世长宁”全民大晒字
另一种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