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寺探幽 田廷祥/摄
苍山兰峰东麓的无为寺,盛名早已为世人所熟知,那里古道清幽,溪水潺流,拾阶而上,满眼中最是人间风光无限处。寺间晨钟暮鼓,僧侣诵经祈愿,所有悲欢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归宿。
早前,我就想到寺里禅修,希望找回久违的宁静,在一片青杉绿柏中安顿自己的内心,任恣风卷云游。而青灯古寺,经文漫漶着时光,收纳着人间悲喜,只一语佛偈便悲悯包容着世间万念,这是我所想象的无为寺。
无为便是无为,无须刻意,所以探访也无须刻意挑选时节。趁着去年州庆假期,我和朋友相约,决定去拜访无为寺。
此前,我已稍有了解。无为寺始建于唐贞观九年,是大理国皇家第一寺院,中国武术点苍流派的源头。相传,天竺高僧赞陀崛多来到南诏国传法,南诏国王阁罗凤也皈依在他门下。阁罗凤为了报答师恩,提出要为赞陀崛多建造一座清修寺院,地址就在当年高僧隐修的苍山兰峰下。寺院建成后,众人却为给寺庙取名而犯了愁。这时,观音菩萨踏云而来,声如洪钟,颂出偈语“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于是便起名“无为寺”,据说《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也是出家于无为寺。
去往无为寺其实不难,仅需从大理财校乘车到双阳村下车,再步行五公里左右就可到达山门。初次拜访,我们都是小心翼翼地,恍然间,走到一片荒芜的空地时便摸不到了方向,怀疑走错了路。我们迷茫的时刻,太阳灼痛着肌肤,疲倦和饥饿一起倒在午后。朋友不禁萌生起放弃的念头,她觉得我们找不到无为寺了,但我一心坚持,哪怕是独自一人前行。她拗不过我的执意,也心怀忧虑,只好在后面又跟了上来。我走在前面一遍遍地导航着搜索路线,遇到一个路人就追上去问,寻山不难,可寻找隐秘山林的无为寺就难了。好在路畔风景素朴,一个典雅的村落,一条长而陡的坡,都有着时光透过花草树木斑驳而细碎,冲淡却不芜杂。光与影错落有致,忽明忽暗,飘闪在群鸟和我们的头顶之上,这像一条记忆中的路,却无法令人想起来是什么时候走过,在我心里似乎一条朝圣之路,通向诗意的哲理的远方,那是我的一生吗?我想,无为寺会给我答案。我永远都行走在这样一条路上,走着走着就回不去了,便再也不想回去。这条路到底通往何方,究竟有多远,有没有危险,或许永远也走不通,可我不曾怀疑过,只是热衷于走过这条路,不必在深究其余的烦扰。
很久没有这样宁静过了,身边不再是令我焦虑的拥攘的人群,不再是扬尘而去的汽车尾气。所有的草木都在阳光中酝酿着温暖,在风中摇曳着我一直寻找的快乐,此刻,我已经忘却了尘世的纷俗。
沿着山道继续涉行,远处,一块黑色巨石在眼眸中变大。走近时,我兀然感到石非顽石,而孕有生命育灵气。倒不是因为它的样子,而是刻在上面的“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其上空幡欣然而动,略带神秘,仿佛那有悟道的神灵住在里面,默念着风中的经文。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造成惊扰,于是我们默不作声地蹑步离去。后来,朋友说,她老家那里凡是有神性的地方都不容侵犯,可在我们那里,很多人已经没有了敬畏之心。可我依旧深信,神灵无处不在,一座山上或是一棵树上都有着他们的居所,而且神不在天上也不是虚无,就在我们心里。
导航指示我们不再往上爬,而是向左。一条红泥小路,不似我们之前走过的路段灰尘沾满了路边的茅草,坑洼中满是季节变迁留下的痕辙。红泥路边的柿子树硕果累累,成熟了的柿子低头向着大地分享就要收获的喜悦,只有树梢的一些叶子一直高扬着头,不愿枯萎着被风吹落,就像在岁月里傲立的人们。
路的尽头是一块空地,再前方是一座桥,叫做“无为桥”,应是无为寺的一重征途,该在此去洗落风尘。从桥上穿行,似乎是另一个迥然的世界里的互通,带走什么,带来什么,都是冥冥中的事情。回头时,有岸,向前,却有门槛,跨过门槛却是豁然开朗的纯净之地,我们确信已经把烦忧留在了桥的那头,只带着自己进来,纵然心头还是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字眼猛地撞击了一下,却也很快淡释了。
寺庙门前,也别是素朴的景。参天的古树印于眼眸,树洞大得可容一人之身。这造物的妙思,或许正可供高僧参禅打坐,算是物尽其用,纵然天成也应无为,而树旁专门立了一块碑,碑文上已写明树的前世今生。它叫“唐杉”,应该就是传说中镇寺的活宝“千年香杉树”,走过了大唐盛世又经过了无数风雨,它的样子写满了岁月流转,世事沧桑,不禁令人叹嘘时光流变,年华无常。
置身寺中,便可发现寺庙的布局为东西走向,由大门、过厅、大殿、南北厢房构成,隐藏于松柏之间,环境清幽。无为寺每处景致都有一个相关的传说,比如“晒经坡”,传说唐僧取经路过此地,曾在这里晒经书;又如“驻跸台”,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曾在附近驻兵。可惜“玉磬碑”至今只留存上截,“五老樟”也只存活一株。而“救疫泉”是寺后山里流出的清泉;“五老观太极”是寺后石峰列峙,作为寺的屏障,寺左右山峰环抱,有如太极图形,以此得名。各处景致独异,便有文人墨客把八景写成了一副对联“坡曰晒经,风敲玉磬,趁日暖风和,跨过月桥登驻跸;泉名救疫,树立香杉,爱山青树古,闲邀阁老步华楼”,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无为寺的秀美与古朴。
僧侣敲响大钟时,我们走入大殿,和众多善男信女一样双手合十,虔诚跪在大殿里祈祷,静观手中的焚香慢慢燃烧,散发出淡淡清香。闭眸,听着诵经声,我不禁热泪盈眶,心生感动。
我想起了成长中的每一道坎,整个青春里,我都陷于孤独苦闷中,无法排解。我已想不起遇到伤心之事情时有多么压抑,可此刻,我从内心里挣扎回来,所有悲欢都在最后一句经文中飘落,我朝着神像叩首,慢慢爬起来,感到了无为。
我们此行算是比较幸运,此时正逢祈愿法会,又是十五,可以在寺院用斋。第一次吃斋饭,和第一次见面的人同在一桌吃饭,彼此感受着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善意。吃饭的过程中大家静默不语,整个屋子里只有咀嚼饭菜和碗筷碰撞的声音,大家仔细品味着饭菜的味道,在用心感受着当下。此次用餐我还发现吃斋饭时的一些规矩,比如夹菜时要用公筷,吃完饭后要向每一桌还在吃饭的师友说“阿弥陀佛”再离开。吃斋时要静心,不看手机不大声说话。夹不到远处的菜时,彼此会直接把那盘菜端到你面前,等你夹好菜了又放回去,不会觉得麻烦。桌上的清汤素菜被我们一桌人吃得干干净净,朋友说许久都没有吃到绿菜了,平时吃得太油腻了,如今吃一顿绿菜,堪称人间美味。
吃好饭后,我们自行收碗洗碗。洗碗的时候彼此也会交流,没有那种陌生人的距离感,倒是像亲朋好友般熟悉。我准备把洗好的碗放到厨房里,但找不到放的位置。一个师姐见状,说:“小师妹,你放在这就好了,后面我来处理。”这一天,我过得很自由,第一次在寺院里听人喊我“小师妹”。看着大家对寺院很熟悉,原来很多师友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回到无为寺住一段时间,吃斋参禅,静心参悟。
我从厨房走出来时,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禅”,那句一切业障海,皆由心生,我明白了是我年轻的执念生起来太多的烦忧。转过身时,我倒吸了一口长气,瞬间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红尘是道场,生活是修行。走出无为寺,我默念着“修无为心行有为事,”又回头看来那道门楣“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无为寺的古朴,充满着让人心静的魅力。告别无为寺,带着清静之心回到了古城。
无为寺的唐杉 田廷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