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丁静 副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艺术学院
云南彝族漆桌纹样
云南约有近三百万彝族族人,主要集中在金沙江、元江和哀牢山、无量山之间地区。彝族文化从形成那天起就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根据居住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创造出属于彝族本民族独特的“三色”—黑、红、黄文化色彩符号。“黑”象征黑土,尊贵、庄重、肃穆;“红”象征火焰,炽热、热情、活力;“黄”象征太阳,光明、美丽、幸福。
漆同“桼”,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桼,木汁也,可以髹物,从木,象形,桼如水滴而下也。”“桼”字是象形字,木、人、水的组合。漆器专指以漆涂髹的日常器具或漆工艺品。漆器在中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从最近掌握的资料可知,中国使用漆的历史可能有1万多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使用漆的国度。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距今8000余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木碗距今7000余年,我国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要比日本最早出土的绳文晚期朱漆梳约早3000至4000年。自日本桃山时代至近现代,日本漆工艺的发展成绩显著,以至于西方国家将日本称为“漆国”。实际上漆工艺的本源在中国,国外漆器受到中国漆器深刻的影响,中国明代时期漆器传入越南;中国清代时期漆器传到了欧洲,传入法国等国家。
云南自古盛产大漆,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是从漆树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性乳液,漆树的漆液经加工而制成天然涂料。今天的云南仍是全国生漆产量大省之一,漆树在云南分布广泛。
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彝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0%。云南各民族近现代艺术中,彝族艺术有较高水平,彝族艺术中尤以彝族漆器艺术水平高、影响力大。
云南何时开始制作、使用漆器,尚无文献记载,但从云南出土彝族漆器文物和文献可知云南彝族漆器制造业历史悠久。据文献考证可了解到战国末至西汉初云南(滇国)已普遍使用漆器已是不争的事实。《三国志·蜀志》曰:“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这段文字记载的是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但三国时代已不是云南(滇国)使用漆器的早期。据近代考古发现,在战国后期云南(滇国)不仅使用漆器,而且在当地还进行漆器业生产。在宋代文献中记载了彝族漆器髹漆技艺,清代彝族漆器有了嵌漆、金染等工艺。
漆器对底胎的要求较为严格,例如木胎的选择,需要考虑木质的细腻度、木质的软硬性。常用核桃树、杜鹃树、白杨树和桦树做漆器的木材。皮胎的选择一般选取水牛皮,用浸泡过的水牛皮绷在模具上晒,因为皮会收缩,所以不能晒过度。
云南彝族传统漆器都采用天然大漆涂饰,大漆调和从天然矿物质中提取、加工的朱砂、石黄、石红等,构成的红、黄两色再用大漆涂饰,在漆面已干的黑底木胎、皮胎、竹胎、角胎、竹木胎、皮木胎上绘制花纹,器具美观古朴、经久耐用。如今云南极少部分彝族地区还保留着使用内绘黑,外绘黑、红、黄三色彩漆的碗、盆、盘、杯、勺等民族形式的食用器皿。
云南彝族漆彩绘木钵
漆器原本是云南彝族人民的生活实用器(餐具、酒具、马具、兵器、毕摩法器、家具等),彝族漆艺者把他们对自然印记图形化、符号化地绘制在漆器上,如云雷纹、水波、牛眼、马齿纹、指甲纹,等等,此外,还有一些组合式的图案,将这些纹样进行二方连续等应用,形成黑、黄、红独具彝族民族特色符号的民族图谱。
云南彝族漆器绘图工具
云南彝族漆器艺人绘制漆器纹样
云南彝族传统漆器的制作工序繁复,简略梳理云南传统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流程为木料选用—木料干燥—制作胚胎—粗磨—补灰—打磨—底漆—阴干—打磨—纹样涂绘(黄、红色漆)—阴干……纯手工完成多达40多项的工序。
云南传统彝族漆器每类器皿的造型、工序、纹样图案和用途都遵守着一定规范,如纹样的绘制要遵从传承的纹样,不得擅自篡改纹样造型与配色。
早期的云南彝族漆器都是使用天然植物大漆,大漆干燥后具有环保、耐热、抗酸、抗腐蚀的性能。现今云南彝族漆器少部分制作者为了降低材料成本,使用化学漆来代替大漆材料。
过去彝族漆器制作环节较多,工艺复杂,其基本工艺流程有做胎、上底漆、补薄灰、打磨、补厚灰、再打磨、上胭脂漆、上面子漆等。在制作过程中还有质色、嵌漆、描饰、金漆、隐花、罩明等工序,工序达40多个,最好的达70多个。现在为了减少制作成本,制作便捷,部分漆器手艺人减少制作工序,缩短了制作时间。
早期云南彝族地区漆艺款式类型包括木质品: 餐桌、凳子、大盘、盆、木盔、碗、钵、勺、筷子、花瓶、酒杯、法具、兵器、箭筒、鼓、马鞍、屏风等。皮质品: 碗、钵、花瓶、酒杯、首饰盒、手镯、葫芦、铠甲、箭筒、马鞍、马蹬等。角质品: 法具、号角、兵器等。竹质品: 竹钵、竹筒、筷子、法器等。如今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大减少,有些制品类型已经不再制作。
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纯手工的彝族漆艺品面临市场销售、技艺传承的问题,如何拓宽云南彝族漆艺品的销售市场,如何增加传承与创新的传承人数量的问题有待解决。
因其他工业量产的产品便捷、便宜,如陶瓷、塑料制品,冲击着纯手工漆制品,所以彝族漆器销售范围紧缩,市场萎缩。
过去因彝族地区使用漆器的人数众多,云南各地彝族漆器艺人手工制作的漆器虽质量不高,但受到彝族家庭的欢迎,漆器成为彝族家庭身份的代表。如今彝族漆器手艺人越来越少,技术水平不高,漆器创新研发的能力也不强,云南彝族漆艺传承形势严峻。
现今云南彝族漆器技艺传承面临如下问题:一是云南彝族漆器传统技艺的传承正处于后继无人的边缘,学徒都已改行,坚守本行并技艺娴熟的人屈指可数,技艺面临传承危机。二是云南彝族漆器技艺尽管有上千年历史,但发展缓慢,工艺传承守旧,设计陈旧,产品单一,漆器髹饰技艺没有多少突破性。漆器手艺人往往固守历史传承的一些符号,未能创作本土的优秀髹饰符号、线条描绘、纹样构图等,缺少彝族漆器髹饰文化与其他漆器文化的比较与研究以及彝族漆器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结合与应用,缺乏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和市场竞争力。
由于受需求规模降低的影响以及现代化学漆的冲击,以天然漆为原料的彝族漆器市场逐渐萎缩,导致漆器艺人的改行及流失,产品质量也因此有所下降,其发展处于瓶颈时期,甚至消亡边缘。
漆器手艺人是彝族漆器的重要传承因素,因为彝族漆器的销售市场的不景气,导致彝族漆器手艺人越来越少,而且部分漆艺手艺人技术水平不高,大部分从业者简单地学学就上工,漆器产品工艺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彝族漆器制作人审美能力欠缺,没有产品创新研发能力,造成彝族漆器产品质量不高,技艺传承方面出现徒弟带徒弟的状况。目前,无论在云南楚雄还是红河彝族地区,制作彝族漆器的艺人寥寥无几。从事彝族漆器工艺传承的人数越来越少,彝族漆器技艺传承形势严峻。濒临“消亡”的云南彝族漆器的传承保护迫在眉睫。
虽然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纯手工的彝族漆艺品处于市场萎缩的境地,但纯手工艺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团体及个人的重视,振兴传统彝族漆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漆艺的现代艺术价值与民族文化保护,成为现代漆艺创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当代漆艺创作者应自觉地投身于传统彝族漆艺的研究挖掘中,在工艺手法上以传统彝族漆器工艺为基础。可以以创造性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现代彝族漆器的创新设计层出不穷,涉及更多的设计载体,并与时尚潮流相结合。与漆器相关联的实体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并与生活用品相结合。
因更实惠、耐用的现代工业量产制品的冲击,手工彝族漆器制品因材料稀缺、工序复杂导致成品相对昂贵,不可能再普及为彝族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因此需要转变思维,分别制作日用品与收藏品,而且考虑在云南传统彝族漆器上进行创新,将彝族漆艺纹样、色彩、技法与现代造型的产品结合,进行重新运用。也可将彝族漆器图案、色彩运用与文创产品结合,以快捷量产的方式推广彝族漆器文化符号,吸引当代人对彝族文化元素产品的喜爱,获取经济价值。
云南彝族漆器主要是以小作坊或者小商铺营销为主,销售渠道单一,销售额增长缓慢,并且针对的群体大多数是游客,因此云南彝族漆器需要大力推广宣传。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热情逐渐升温,彝族漆器市场需求会逐渐加大。宣传配合线上(网络推广和电子商务)、线下(实体店面)结合的营销模式,拓宽消费对象范围,包括普通民众、中外游客、收藏家等,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云南彝族漆器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漆文化历史至少有8000多年,漆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作为“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云南彝族漆文化有着数千年历史,是云南多元文化之一,丰富绚丽的云南彝族漆器是彝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珍贵的一部分。云南彝族漆器技艺是彝族先辈智慧的结晶,是云南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云南彝族的重要符号。颜色运用“黑、红、黄”三色色彩符号传达着彝族民族千百年来的人文、历史、宗教、社会等信息。彝族漆器在整个彝族文化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彝族历史的文化符号缩影。传承彝族漆文化可以发掘具有东方精神的含蓄、包容、神秘特质的中华民族千年国漆文化,开启云南彝族漆器技艺保护与传承之路,提升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之法,为云南彝族漆器技艺这一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拓广阔的研究空间。
云南彝族漆器作为中国漆文化中的一脉,蕴含着彝族自身的审美标准和独特审美心理,其演绎过程中基本精神价值得以展示,传递着质朴民族审美观。传承、创新云南彝族漆艺语言,千年深厚的漆文化才能得以保存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云南彝族漆器技艺,弘扬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份职责。